<h3>母地如怀</h3> <h3> ∇<br><br> 怀念母亲<br> ……朱如党<br><br>母亲的慈爱对于儿女来说,多么幸福啊!雨果说过,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br>母亲节过去很久了。这段时间,时刻有一种冲动,要为母亲写点什么,一直不能自己。<br>我的老家,在英德东乡一个叫“刀石坑”的地方。老家具有南方农村的特色。村庄被远处的丘陵包围着,一段一段的稻田在其中,还有一条小河从村的南端流过。这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br>传说,朱姓的老太公原是私塾先生。一天他到外地教书,沿河而上,放眼望去,两岸一片肥沃的土地尽收眼帘,他寻思这是上苍恩赐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好地方。之后,他辞去教书先生的职业,带领四个儿子,到此安营扎寨,开荒种地,把这个地方命名为“刀石坑”村。从此,村名就一代一代传承下来。<br>我的家,在田段的中心,顾名思义叫“田心围”,是一个泥砖土壁的老围子。大门正南面有一口大鱼塘,背面有一棵古老的参天大树,是南方常见的一种村落。<br>我的母亲,是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村妇女,一生虽然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她象千千万万普通的农民一样勤劳、俭朴、善良,在我心目中留下厚厚的慈爱…</h3> <h3>∇</h3> <h3>一】下跪求药<br><br>我的家族,人丁弱。听母亲说在我之前有两位哥哥夭折了。我出生时也很弱,是母亲一次次从死亡线上把我拉回来,含辛茹苦把我养大。<br>周岁那年,我不知得了什么病,眼看就快不行了,母亲听说有一种“药散”可能对我的病有效,但这种药很难找。母亲四处打探,后来得知本村一户以前的大户人家有这种药,她就赶忙上门求药,说到伤心处时声泪俱下,下跪求药救儿一命。拳拳母子心,这户人家被母亲救子心切的举动感动了,冒着风险把药给了母亲,我服药后病果然慢慢好了起来。<br>母亲这样做多么不易!要知道当时是刚解放不久的农村,其阶级斗争的政策,以及农民的阶级立场对母亲的压力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但母亲义无反顾,一样上门求药救子,这是多么伟大的胸怀,多么深厚的母爱啊!旦丁说,母亲的怀抱是那么的无私,像天空般宽广,像大海般坚强,像风一样轻柔,像水一样宁静。这就是一种爱,一种伟大的爱,这种爱叫母爱…我的母亲就是这样有着伟大母爱的母亲!</h3> <h3>二】卖镯救女<br><br>东晋著名军事家陶侃年少时家里贫穷。一天,范逵到他家里拜访,他正为接待事宜而犯愁,其母便剪掉自己的头发换取酒食让他待客,后来就有了“侃母截发以延宾”的故事。<br>天下母亲的“母爱”都是相同的。为了儿女她可以抛弃一切,甚至是牺牲自己的生命。我的母亲,曾用自己的手镯换取钱来给女儿治病。<br>妹妹四岁那年得了重病,全身黄得象“芒果”一样,让人害怕。那是“三面红旗”(即: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如火如荼的时代,一天夜里妹妹突然发高烧,母亲开夜工凌晨收工回来才把她送去治疗,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妹妹的病情加重了。母亲对此感到十分内疚,认为妹妹病成这样是她造成的。我不止一次看到母亲在夜里抱着妹妹流泪,其痛苦之情难以言表。之后,母亲背着妹妹四处寻医,用完了家里本来就不多的积蓄,妹妹的病情仍不见好转,母亲毫不犹豫把自己戴了多年的翡翠手镯拿去变卖换取钱来继续给妹妹治病。母亲还听人说,吃“赤小豆”对妹妹这种病的治疗有辅助作用,就天天利用收工时间到自留地去采摘回来,煲粥给妹妹吃。也许是母亲的举动感动了上苍,可怜的妹妹才捡回了一条命。如果不是母亲对妹妹不离不弃四处求医,如果不是母亲变卖自己珍贵手镯,如果不是母亲天天煲“赤小豆”粥给妹妹吃,妹妹恐怕早已不在人间了!</h3> <h3>深夜纳鞋</h3> <h3>∇<br><br>三】深夜纳鞋<br><br>中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的农村,温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我家兄弟姐妹多,日子过得艰辛。我上小学一年级时,冬天还穿不上鞋,赤着脚上学,每逢霜雪天双脚冻得象“胡萝卜”似的。一天放学回家,母亲看到我的双脚眉头紧锁,欲言又止。<br>“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深夜,由于口渴我起床喝水,看到母亲坐在客厅的墩櫈上,双膝托着一块小木板,双手利索而又不断往返地在木板上贴碎布,不知在忙什么。在昏暗的灯光下,母亲的脸容显得专注而凝重,皱纹过早地刻在她的脸上,原本乌黑的头发也花白了不少。几天后,母亲拿着一双新布鞋叫我穿上,才知道前几天晚上母亲原来是在纳鞋底,是在为我做布鞋。布鞋穿在脚上,我感觉它厚实、柔软,大小适中,往后双脚不会再挨冻了。<br>“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新鞋穿很高兴,我高兴得连感谢母亲的话一句都没说,回想起来真对不起母亲。<br></h3> <h3>四】为子留食<br><br>与我年纪上下的人,大凡都经历过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都品尝了饥饿的滋味。当时那个苦啊,难以用语言来形容。<br>记得我读四年级那年,整个人瘦得象皮包骨。那时学校每个学期都要放农忙假,学生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一天,我跟随队里的社员到几十里外的地方去插秧,由于饥饿,我到达目的地之后确实动弹不了,躺在田基上昏昏睡去。不知过了多久,醒来我的头原来是枕在母亲的双膝上,母亲含着眼泪看着我,从口袋里拿出一条红薯叫我吃下,我接过红薯狼吞虎咽地吃了。正所谓“晚食可以当肉”,这时品尝到了“饮食贫难,半菽不饱”的滋味。后来才知道,红薯是母亲午餐留下来的。母亲是主打劳力,她也饥饿啊,我怎么只顾自己!事后我大哭,觉得对不起母亲。</h3> <h3>视子如命</h3> <h3>∇<br><br>五】嚼药疗伤<br><br>有一周末,姐姐与邻居家的女孩子玩跳绳,我与其他男孩子玩“子母棍”,正玩得起劲时有人提议去剝竹笋。剝竹笋是儿时有趣的一件事,伙伴们一致响应赤着脚就往有竹笋的地方跑。一行小家伙来到长满金竹的水圳基上,个个争先恐后,生怕竹笋被别人抢去,结果姐姐的脚被碎玻璃刺伤,脚底血流不止,痛得姐姐哇哇叫。后由两女孩扶着她回家,母亲赶帮她去寻药,不一会就抓回一把青草药,用嘴嚼碎后敷在姐姐的伤脚上,用布条扎好。几天后,姐姐就可以下地走路了。到现在为止,我还清晰地记得母亲嚼药、敷药整个过程的的一丝不苟,母亲的这种一丝不苟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日后工作的标杆。<br></h3> <h3><br>六】晌午接担<br><br>“和丸教子”说的是唐代柳仲郢的母亲竭尽全力培养孩子,她曾把多种营养品和在一起制成小丸,让柳仲郢夜间读书时吃下,用来提神。我是农家子弟,生活艰辛,母亲对我有“晌午接担”的恩情。<br>我的家乡盛产石灰。烧石灰用的石头(石灰石)和煤,都靠人力去挑,记得挑一堆石头(1000市斤)和挑一担煤(100市斤)都是五毛钱。村里人为补贴家用,大都去挑这两样东西。我也不例外,只能通过去挑石、挑煤攒来钱解决新学年的入学费用。<br>挑煤要走几十里的山路,一去一回大约要两个多钟头。记得我第一次去挑煤是在夏天,那天,风和日丽,清晨走在挑煤的路上也有难得的凉爽。路是黑的,走着走着双脚就变黑了。<br>到达目的地后,我铲上两半畚箕煤,挑着高高兴兴地往回走。开始还算轻松,走着走着感觉担子越来越重,此时已经是汗流浃背。再往前走,天热了,人累了,肚子也饿了,双脚象灌满了铅似的,为步艰辛,第一次品尝到了卖力气的艰难与痛苦。<br>当我感觉到难以支持的时候,母亲熟悉的身影站在我的跟前。母亲接过担子走在前面,我如释重负,一种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母亲用实际行动教育了我,使我知道了人在困难的时候是需要帮助的,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此之后,在我的人生道路上特别敬重象母亲这样的劳动人民,对他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也培养了我坚毅的性格,每当碰到困难的时候,母亲那期待的眼神和慈蔼的脸容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再苦再难都能挺过去。<br></h3> <h3>∇北江流云</h3> <h3> <br> 七】矿山带孙<br><br>我于一九七九年元月成家,爱人是同班同学。婚后,夫妻俩分居两地,我在本县边远一间初级中学担任教导主任,爱人却在粤北一矿山子弟学校任教。同年十月下旬,我俩的孩子出生,母亲就从农村来到矿山带孙。<br>当初接母亲到矿山时,母亲的身体很健朗。矿山车站到子弟学校还要走近半个钟头的山路,她挑着几十斤重的担子轻松自如地走在我的前面,我跟上她还要费一身气力。<br>母亲来矿山带孙实属不易。当时正值农村分田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家里分到的责任田,要请人代耕。<br>母亲对孙子痛爱有加,知冷知热,比我夫妻俩还小心。孙子有时感冒发烧,母亲整晚抱着他、摇着他,生怕他有一丁点的不舒服。说也奇怪,这小子再怎么闹一到祖母手上就变乖了。在矿山的日日夜夜,孙子都是由母亲一手带着,爱人平时只是转转手,这时看到了母亲日趋的消廋和憔悴。<br>母亲初到矿山时,对那儿的生活不习惯。在老家,母亲在饮食上要吃什么就可以吃什么,要吃多少就多少。在矿山却不行了,受到方方面面的条件限制。比如吃饭,矿山吃的是饭堂,用饭票打饭,打的饭量没有保障,母亲经常吃不饱。一开始还能忍得住,时间一长就难熬了。我儿子长得胖,母亲要费很大的劲才能抱得动,稍有不慎就要摔跤。如此一日又一日,不知母亲怎样坚持下来的。所有这些,我一点都不知情,母亲也从来没有对谁说过,是她后来躺在病床上,不经意与姐姐说起的。姐姐转告我时,我羞愧难当,泪水夺眶而出。这是无法弥补的过失,我一生都不能原谅自己!记得小时候,能吃上一餐青菜饭,几姐妹都高兴得不得了。每当家里煮青菜饭的时候,母亲都舍不得多吃一碗,生怕我们姐妹吃不饱,现在条件好了,反而让母亲挨饿,我确实不是称职的儿子!<br>尽管如此,母亲为了孙子还是坚持下来,没有怨言。同时,为了帮轻家用,母亲还在山上开荒种菜,种出来的菜又靓又嫩。种菜虽然是件小事,但在母亲看来,是自己的劳动果实,食得心安理得,这是普通农民的品德!<br>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儿子一天天长大,他与奶奶也有着深厚的感情。记得儿子三岁那年,有一次母亲有事要回老家,儿子知道后急忙跑到自己的床上,一手抓起睡觉喜欢用的毛巾,追着出门的奶奶哭着要一起回去。母亲看到这一情景为之动容,停下脚步抱起他,泪流满面地说,乖仔奶奶不回去了!我当时在场,也被祖孙两代的感情感动了。在母亲看来,孙子这样待她,平时再苦再累都值了!<br></h3> <h3>沉痛缅母</h3> <h3>∇<br><br>八】无力救母<br><br>母亲一九八七年得的病。农转非后,母亲一直随我生活。现在细想起来,当初也曾发现母亲的身体居多不适,如精神憔悴,食欲减退,睡不落觉,身体消瘦等,后悔的是没有及时送院检查,等到母亲实在熬不住,不得不住院时,已经是无力回天了。如果不是大意,母亲绝对不是这个结果,起码还能多活十年、二十年。母亲在天之灵,不知是否知道儿子的忏悔…<br>想起儿时,母亲一次次把我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眼下我却无力救母,不禁泪如雨下…<br><br>九】永远缅怀<br><br>母亲离开我们近三十年了,但我觉得她始终没有离开过我一天,永远活在我的心中!冈察尔说,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母爱是非常伟大的,是永远伴随在我们身边的。<br>“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母亲您老驾鹤西去之后,我虽然也遇到多次的困境,但心中老惦记着您,有您的精神鼓舞,我始终有不失直上青云的豪情壮志。如今大小总算是功成名就,您老就安息吧!<br>您老喜爱的孙子,早已成家立业,现育有一女儿。您的曾孙漂亮、聪明、伶俐,逗人喜爱。<br>在老家,我拆掉原来的旧瓦房,重新建起两层半的小别墅,可漂亮啦。小时候由于家里穷,您老一直住得破破烂烂,从那时开始我就立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盖大房子,让您老住得舒舒服服的。只可惜,等我盖好房子时咱们母子早已阴阳两隔,给我留下一阵阵的痛…<br>您老在天有灵就保佑我们一家大小平平安安吧!儿子永远缅怀您…</h3> <h3>母若竹君</h3> <h3>学若饥渴</h3> <h3> ∇ <br><br> 静谧洒墨芳<br> ……朱如党<br><br>(一)孙女,彤彤<br>我的孙女彤彤,猪年12月出生,她的到来给我增添了无限的乐趣。出生9个月后,她的父母出于工作方面的考虑,把她送回老家由我老两口抚养,一直到她两岁半才送回父母身边上幼儿园。之后又回来上了一年学前班,6岁才回到东莞,开始了她的读书生涯。<br>我很爱孙女。“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魏晋.左思《娇女诗》),她身材高挑,肤色白皙,长发飘逸,眼睛有神,聪明伶俐,叫人喜爱。爱她不仅是因为她长得好看,而是她的童真和爷孙俩两代血脉相连的真挚感情。</h3> <h3>幼读诗书</h3> <h3>(二)读唐诗<br>也许是学校老师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特别喜欢扮演老师,在她看来,老师是最棒的。<br>有一天,她做完当天的假期作业后,说要教我读唐诗。她说“我现在是彤老师,朱同学坐好,准备读唐诗!”。<br>说完自己有板有眼地朗读起来:“《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朱同学,预备读”,我读成:“《静夜思》李白…”,“错!”,还没等我读完就严厉打断我,“应该是‘《静夜思》唐.李白’才对!” ,我不得不按照她的要求重读一遍。“彤老师”的严格,比起学校的老师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接下来爷孙俩还读了李绅的《悯农》、骆宾王的《咏鹅》、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贺知章的《咏柳》、孟浩然的《春晓》等几首唐诗。为了表杨我唐诗读得好,孙女还专门制作了一封《表扬信》,信曰:“朱同学你在班里举行的古诗朗读活动中表现优秀,特给予表扬,请继续努力。老师:彤彤。二零一五年八月八日”。老师该做的工作她都做足了,多么有心的孩子。</h3> <h3>故香古桥</h3> <h3>远眺南山∇</h3> <h3>(三)游南山<br>南山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不少文人墨客为她留下了珍贵的诗句和墨迹。南山有唐至清代的摩崖石刻七十余篇,最早的石刻是唐元和六年(公元811年)陇西李蕃撰《南岩亭记》、和元十一年(公元1094年)元杰的《贞阳果业开东岭渊谷铭》等。南山临江有冷热岩,亦为游览胜地,是国家一级名胜古迹之一,每年吸引不少游客观光。同时,还是当地居民重阳登山的好处处。<br>南山坐落在城区南面约一公里处,北江绕石崖湍急流过,山上树木参天,鸟语花香。高耸的笔锋塔与江对岸的文峰塔遥遥相对,仿佛在用动人的诗句讴歌当地千百年来的文明!<br>这天阳光明媚,孙女和我,还有的她奶奶一行仨来到南山。<br>刚入景区大门,一阵南风扑面而来,使人为之一爽,真有“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唐.戴叔伦《题雅川山水》)的感觉。<br>孙女很高兴,沿途要我为她拍照,留下一个个靓影。<br>在东波(苏轼)亭我们仨逗留了几十分钟。我毛遂自荐临时当导游,向孙女介绍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人有悲欢离合…”是他在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的千古绝唱。约公元1094年,苏轼被贬琼州(今海南岛)路过英州时,曾到南山一游,留下珍贵的《南山》题词。听我这么一说,孙女的眼睛一眨一眨,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并轻轻说了声“哦”。<br>观赏完江边的景点后来到大雄宝殿,孙女拿着奶奶为她点燃的香,小心翼翼地插到香炉里,并悄悄地走到佛像前双手合掌,嘴里念念有词,又走向功德箱捐钱。<br>看她如此虔诚的样子,使我想起了她爸爸儿时的一件往事。<br>儿子五岁那年,大概是中秋节期间吧。我要到市里开会,儿子知道后也吵着去姑姑家,还说很久没有去姑姑家与表哥玩了。我只好利用周六、日时间,提前带他出城圆了他的心愿。两天后,我的会期已到但他意犹未尽,舍不得离开姑姑和表哥。为了不耽误会期,我特地给他和表哥买了一人一个精致漂亮的小灯笼,他俩高兴极了。儿子更是爱不释手,并愿意回去。我把他送到汽车站托一同车的朋友带他回其妈妈处。听说他回去以后,下午三点种左右拿着小灯笼独自去玩了,并且傍晚时分仍不见人回来,急得他妈妈到处找人。最后叫上同校的老师和家属一起去找,还是找不着。天色将黑大家着急万分,没想到此时他却出现在学校的大门口,弄得大家哭笑不得。问他去哪里了,他轻描淡写地说“在运动场呀,在那边学打坐,念‘阿弥陀佛’可好玩啊!”…往事与眼前的一幕,使我感慨万千!<br>出了殿门我问孙女,“彤彤,刚才许了什么愿啊?”, 她说:“不告诉你 !”,看到我期待的目光她又说:“许的愿很多”、“我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我愿自己快高长大,学习进步”、“我愿自己乖巧听话,爸爸妈妈努力工作,赚大钱买大屋”、“我愿爸爸妈妈今后不要喝酒,不要吵架,一家三口和睦相处过日子…”。这时孙女的脸蛋挂满泪珠,接着又说:“爷爷,我怕,很怕爸爸妈妈喝醉酒的样子!”,我赶忙抱起她说:“彤彤乖,没事的有爷爷奶奶呢…”,孙女的真诚感动了我。<br>真搞不懂,一个几岁的孩子在佛像跟前说出这么多话,联想起她爸爸儿时那件事,是不是“有其父必有其女”啊?咱家是无神论者,怎么到了孙辈就…可能是小家伙电视剧看得多了吧。也许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习惯寻求一种心理安慰,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渴望得到公平和收获,然而现实却是事与愿违,满心的愿望犹如泡影。信佛也许是他们无奈的选择,可以理解啊!我希望孙女不要受这些东西影响,能够健健康康成长。</h3> <h3>文峰塔隔江望南山 ∇</h3> <h3>闹天门沟∇</h3> <h3>(四)游天门沟<br>游南山之后孙女意犹未尽,游趣甚高,第二天爷孙仨又向天门沟出发。<br>天门沟景区是我市引进民间资金开发起来的一个以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主的景区,算是当地改革开放以来的一大成果吧。那里空气清新,环境幽静,是南粤避暑的好处处。<br>我跟孙女说,天门沟所在镇是爷爷奶奶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也是你爸爸儿时生活过的地方,孙女对天门沟景区的兴趣更浓了。<br>沿途变化很大。原来的泥沙公路变成了现在的水泥公路,举目望去随处可以看到农民新盖的楼房,新开发的茶园、葡萄园和鱼塘,绿水青山处处呈现一派鱼米之乡的景象。尤其是当地农民在景区附近新近建起的各式各样农家小饭店漂亮非凡很有特色,实属景区奇观。<br>一路观光的同时,我还给孙女讲述了她爸爸儿时的趣事。<br>一年夏天,我带儿子去游水,同去的还有同校老师父子。儿子因为去游水很兴奋,到达地点后,我还来不及说点什么,他就除掉衣服一头扎进水里,我说“不好”,急忙赶过去托起在水挣扎的他。他口里一边吐水一边说:“啊,爸爸,好深哦”,<br>我带有责备口气说:“怎么这样着急,游泳是要学习的,而且安全很重要!要吸取教训,不然要吃大亏的!” ,他满脸羞愧地说:“知道了爸爸!”。孙女听到她爸爸溺水了,哈哈大笑,“别笑,你也要记住这件事,学会游泳!”我很认真地说,“呀!呀!”她给我做了个鬼脸。<br>不觉就到了景区门口。<br>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村庄》。天门沟其实是在一条山涧小溪两岸开发出来的景区。小溪从高山流出呈“之”字形顺势而下,两边树木成荫,环境幽静,空气清新。从远处横着看是一道山岭,从侧面看,则又成了一座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再分别看景色又是各不相同,<br>正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宋.苏轼《题西林壁》)。一进景区大门,一排排的建筑物盘山而建,有娱乐室、综合商场、宾馆、酒店,还有人行通道、人文景观等。<br>最有特色的还是木屋小区。“咱们到木屋小区参观参观吧”我招呼着彤彤朝小区方向走去。进到里面才看到,这里不仅有各式各样的村庄,而且还用各地名胜命名,其品味非凡。不同的村落坐落在不同的地形里面,有的暴露,有的隐蔽。“爷爷,晚上人睡在木头屋里面,会不会有野兽跑进来呀”孙女问我,“照理野兽倒没有,至于蛇和老鼠嘛就不一定哦”我回答,“啊!那谁还敢住呀”她惊讶起来。其实,这里的条件蛮不错,里面的设施也算高档,这样的建筑设计可以说是独出心裁,别具一格。<br>出了木屋小区,在山里兜了一圈,“山路元无雨,孔翠湿人衣”(唐.王维《山中》),蜿蜓的山路原本没有雨滴,但松荫浓翠,似流欲滴,穿行其间,颇觉凉爽。我们爷孙仨来到分岔路口,再前走就是登高景点门口。因为天气原因,没带孙女登高。站在门口抬头望去,远山有一暴布。“前几天读过李白的诗说暴布什么的,还记得吗?”我问孙女,“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孙女还真背出来了。其实描写瀑布的古诗还有很多,唐诗中就有“豁开青冥颠,泻出万丈泉。如裁一条素,白日悬秋天”<br>(施肩吾的《瀑布》)等等。<br>孙女今天的心情很好,观赏了很多景点,照也拍了,人也累了,口也渴了,最后坐在小溪旁边乘凉,一边津津有味地品尝雪糕,一边意犹未尽地问我:“爷爷,像这样的地方周边还有没有啊,我想去看看”,<br>“有啊!今天累了改天吧!”我回答她。<br>返程经过圩镇时,还特地绕到中学运动场看了她爸爸儿时曾经“打坐,念阿弥陀佛”的地方。</h3> <h3>恋途断路</h3> <h3> ∇ <br><br> </h3> <h3>雪月秋阳</h3> <h3>∇ <br><br> </h3> <h3>∇菊敬祖仙</h3> <h3>∇老校址</h3> <h3><br></h3> <h3>∇绿光春色</h3> <h3>∇柳如垂絲</h3> <h3>∇吟词赞友</h3> <h3><br><br></h3> <h3>∇同窗茶聊</h3> <h3>∇女戎英姿</h3> <h3>∇木兰姐妹</h3> <h3><br><br> </h3> <h3>∇英德人生</h3> <h3>∇逸动天台</h3> <h3>∇登科与子沙</h3> <h3>∇西安远友</h3> <h3><br><br></h3> <h3>∇师恩难忘</h3> <h3>∇知音一足</h3> <h3>∇平安添孙</h3> <h3>∇竹傲霜雪</h3> <h3>词文作者:朱如党<br>图文编辑:余天全<br>编辑制作:余天全<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