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分类与形态识别特征]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皂荚又名大皂角、皂角树 ,为苏木科、皂荚属落叶乔木,高达30米,胸径1.2米;树皮暗灰,粗糙; 棘刺粗壮,红褐色,常分枝。一回偶数羽状复叶,幼枝或萌芽有2回羽状复叶,小叶3~7对,卵形、卵状披针形,先端钝,具尖头,锯齿细。花杂性,成腋生及顶生总状花序; 花萼钟形,裂片4;花瓣4,淡黄白色。 荚果直而扁平,有光泽,紫黑色,木质。花期4~ 5月;果期10月。</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全世界约16种。分布于亚洲中部和东南部和南北美洲。我国产6种2变种,广布于南北各省区。赣东北1种。皂荚与肥皂荚属的肥皂荚较相似,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枝不带刺,二回偶数羽状复叶,小叶互生近无柄,两面披毛。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树种特性与珍稀度]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性喜光而稍耐荫,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及深厚肥沃适当的湿润土壤,但对土壤要求不严,在石灰质及盐碱甚至粘土或砂土均能正常生长。皂荚的生长速度慢但寿命很长,可达六七百年。属于深根性树种。需要6-8年的营养生长才能开花结果。但是其结实期可长达数百年。 </font></h3><h3> 皂荚是典型的多功能特色经济林珍贵树种 ,已列入《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参考名录(2017年版)》及《江西主要栽培珍贵树种参考名录》。<br></h3> <h3>[资源现状与典型群落]</h3><h3> 原产中国长江流域,分布极广,自中国北部至南部及西南均有分布。多生于平原、山谷及丘陵地区。但在温暖地区可分布在海拔1600米处。</h3><h3> 赣东北皂荚资十分稀少,仅在三清山、德兴、婺源发现有少数大树。位于三清山海拔628米阔叶林中,树高达20米,胸径55厘米,树干通直,生长良好,与红豆杉、香桂、东南石栎、灯台树等混生。</h3> <h3>[主要价值与用途]</h3><h3> 经济价值:皂荚种子含有丰富的半乳甘露聚糖胶和蛋白质成分,半乳甘露聚糖胶因其独特的流变性,而被用作增稠剂、稳定剂、粘合剂、胶凝剂、浮选剂、絮凝剂、分散剂等,广泛应用于石油钻采、食品医药、纺织印染、采矿选矿、兵工炸药、日化陶瓷、建筑涂料、木材加工、造纸、农药等行业。种子含胶量高达30%~40%,制胶的皂荚下脚料中蛋白质含量高于30%,可用于制作饲料原料或提取绿色蛋白质。皂荚豆含有丰富的粗蛋白、聚糖,含油量超过大豆。</h3><h3> 材用价值:皂荚树的木材坚实,耐腐耐磨 ,黄褐色或杂有红色条纹,可用于制作工艺品 、家具。</h3><h3> 药用价值:皂荚树的荚果、种子、枝刺等均可入药,荚果入药可祛痰、利尿;种子入药可治癣和通便秘;皂刺入药可活血并治疮癣。</h3><h3> 生态价值:皂荚树为生态经济型树种,耐旱节水,根系发达,可用做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皂荚树耐热、耐寒抗污染,可用于城乡景观林、道路绿化。皂荚树具有固氮、适应性广 、抗逆性强等综合价值,是退耕还林的首选树种。用皂荚营造草原防护林能有效防止牧畜破坏,是林牧结合的优选树种。</h3><h3> </h3> [保护与利用建议] <div> 1,加大资源保护。①皂荚自然种群数量稀少,加上环境的日益破坏和掠夺性利用,皂荚在脆弱的生境内,资源趋于濒危状态。②加强原地保护、异地保存研究,建立种质资源库,为资源的进一步评价与利用打下基础。</div><div> 2,开展相关生物学研究。充分了解物种间 、物种内及不同种群各种变异、化学成分动态变化 ,了解皂荚物种与其生境及种群类型的关系,从而确立皂荚正常生长所必须的生存环境 ,为资源的进一步保护提供依据。</div><div> 3,扩大种群数量,建立系统的皂荚良种选育机制。重点开展种源试验与选择、实生品种和无性系品种选育、繁殖技术研究与推广等。</div><div> 4,注重皂荚作为资源树种及生态造林树种的利用研究。如作为木本饲料的深加工、树种有效成分及其地理变异模式分析、药理成分与药理作用、山地造林技术等,促使皂荚绿色产品、加工利用与山地造林实现规模化、产业化。 </div><div><div><br></div><div>参考文献:</div><div>[1] 刘世杰,等.皂荚的开发与利用[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4,(2).</div><div>[2] 尹娟,汪安涛,等.皂荚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吉林农业,2010,(7).</div><div>[3] 顾万春,兰彦平,等.世界皂荚(属)的研究与开发利用[J].林业科学,2003(04).</div><div>[4]郝向春,韩丽君,王志红.皂荚研究进展及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2,(10)5989-5991</div></div><div>[5]兰彦平,周连第,李淑英,等.皂荚(属)研究进展及产业化发展前景[J].世界林业研究,2004 ,17(6):18一20.</div><div>[6]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1988.中国植物志(第39卷)[M].北京: 科技出版社.</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