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中国画讲阴阳而不讲光影,更不讲焦点透视和立体效果。这是与西方绘画迥然不同的画学理念。</p><p>那么,什么是阴阳?中国画为什么非要讲阴阳呢?</p><p>上古的太极是人对自然的摸拟,是诠释宇宙万物负阴而抱阳的对立统一学说。</p><p>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大意是:</p><p>道生一:大自然生就阴阳,但还未分开,叫一气混元;</p><p>一生二:一气混元激活了时空;</p><p>二生三:时空中的阴阳产生了运动能量;</p><p>三生万物:阴阳的交合转换产生万物;</p><p>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都有负阴而抱阳的特性。</p><p>伏羲的八卦太极图,阴阳已分。一阴一阳为之道,道法自然。四季轮回,昼夜交替,雌雄交配都是自然。宇宙间万事万物在阴阳对立统一中形成了和谐与平衡。</p>  <p class="ql-block">  在太极图里,浑然一体的圆形,黑白相依相错,意味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黑白之间的S,则表示着宇宙间阴静而阳动的特性,即是万物生生不息的主旋律!</p><p class="ql-block">        周氏太极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p><p class="ql-block">        阴阳关系体现在中国画里,一是指画面的疏密、强弱、虚实、紧松等关系,二是具体到一笔一画的提按顿挫、轻重徐疾、浓淡干湿等技法的显现中。都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对立统一关系!看似黑白分明,实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所以有人把中国画叫作“黑白天下试”!</p><p class="ql-block">        因此说,阴阳在画中的体现即是一种对比关系。没有阴阳,就没有生命;没有对比,就没有画面。黑与白、粗和细,长短、大小、浓淡、干湿,等等,都是对比,也是阴阳。像太极图所示,整幅画应是一个阴阳有序、对立统一、动静和谐的浑圆之体!</p><p class="ql-block">         中国画的阴阳主要体现在构图和空间结构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中国画的构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画的构图古人称为“经营位置”,南齐谢赫在《画品》中提出的“六法”,其中就有“经营位置”。构图是一种谋略,就象战场上的“置阵布势”;构图又是一种学养,就象文人写文章,有起、承、转、合,有顾盼、呼应等形式和章法。</p><p class="ql-block">中国画的构图还讲圆融,圆融就是通篇浑然一体,就是阴阳关系。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三个方面:</p>  <h3>(1)、S曲线是大的主旋律</h3><h3><br></h3><h3>伏羲的八卦太极图,用“S”平分宇宙从宏观到微观的阴阳关系,以此来概括和容纳整个宇宙万事万物自然运行的规律。因此,“S”也成为中国画构图的主旋律。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太极图中的S曲线是诠释自然美的规律。曲则全即是完美的意思。</h3><h3>优秀的构图是一幅画成败的关建。</h3><h3>为了方便学习,容易理解,后人还发明了九宫格,即井字黄金分割法。就是在井字的四个点上做为画眼处,多适用于摄影。在画中通常把亭台搂阁、人物及船舟等吸眼球的物体放在此处。另外,用汉字“之、甲、由、则、须”等来说明构图的方法。也是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虚与实、疏与密、开与合、重与轻等对比关系!</h3>  <h3>(2)、对比</h3><h3><br></h3><h3>没有对比,就没有画面。各种错综复杂的对比关系,制造和产生了中国画的丰富性。黑白灰是对比;点线面是对比;浓淡干湿、皴擦点染、轻重徐疾、提按顿挫都是对比,其它如开合、虚实、大小、正反、曲直、疏密等也都是对比关系。</h3><h3>对比就是阴阳,阴阳即是矛盾,要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构建画面,这是中国画创作的核心和原则。</h3>  <p class="ql-block">(3)、起承转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幅好画就象一首歌,一首诗,一篇散文。有主题,有中心思想,亦有通篇布局,有起始、过度、高潮、收势,这即是起承转合。</p><p class="ql-block">画中的一笔一画,一招一式都有音乐感,按照“S”构图的主旋律,层层递进,或从下往上,或从上往下,或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随着画者的习惯和情绪循序渐进,形成弯延曲折,错落有致的画面效果。其间要忌平,忌板,忌直,忌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            二、中国画的空间结构</h3><h3><br></h3><h3>中国画的空间结构从来不以追求物象外在的形和色,以及透视和自然光色为目的的,而是秉承阴阳五行学说的原则,以心灵感悟自然的一种心象经验,也是一种心理空间的图式经营。</h3><h3>这种“图式经营”可以让时空交错,把天上人间、四时风光纳入一幅画中。也可以不用焦点透视和光影便能够画出静幽深远的好作品。“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三远法”即是中国画空间结构最实用、最能说明问题的方法!</h3><h3><br></h3><h3>十一世纪北宋郭熙父子所著的《林泉高致》,对山水画创作的理论总结,标志着中国古典绘画结构语言的成熟。其中“三远法”与皴法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完整地构成了中国绘画空间结构的独特手法。</h3>  <h3>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h3><h3>高远:画者用“以大观小”的方法,用一种巡游式的位置经营法来展现近景山川的高大、远景山势的变化,以及山头、山脚、山前、山后、溪涧、谿壑等处的丰富变化,以此构成山水即高又远的形象气势。</h3>  <p>深远:西画中焦点透视图可以看远,但视线不可能捌弯。“深远”却能“自山前窥山后”。“窥”的视线是移动的,曲折的。清代恽格说:“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山石前后的重叠,上下左右的盘旋,岩岫错布,谷壑逶迤,溪间曲折,路桥蜿蜒,即可给人以静幽深远的视觉感受。所以深远有重叠曲折之妙!</p>  <p>  平远:“平远”不是平视,而是一种鸟瞰式的视觉效果。元代倪赞画平远较多,物象在画面中上远下近。下面是山根边岸,曲折延伸至上方远山。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说:“有山根边岸,水波亘望而遥,谓之阔远。有野霞暝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渭之幽远”。他说的这三远其实都是平远!</p><p>      中国画的“三远法”,就是一种“心理空间”的图式经营,一种中国式的独特构图方法。恽南田说:“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绝俗故远,天游故静”。创作要与天地共体,要有一颗纯淨和宁静的心,才会有静幽深远的好作品!</p>  <p><b>                                 结语</b></p><p><br></p><p>        太极图是旋转的,是动态的,是曲线形往返推进的。中国画构图中的起承转合、一波三折、呼应、顾盼等应该从这里得到最好的诠释!整个宇宙天地万物,都是太极演化而来。而太极是个圆融的整体。中国画的图式也是一个圆融的整体。有第一笔,就会有第二笔第三笔,笔笔生发,生生不息。不断地生发演化。这也是顺从自然规律,顺从天道!</p><p>        大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通过术来显现的。它是形而上的。形而下的东西都应是形而上的道衍化而来。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虚无大道的彰显,是无极大道整体中的一部分。中国画虽为形而下的术类,但却本源于先天大道。画中的景象,乃至于意境中的精神,如世上万般种种,皆是无极大道的呈现!</p><p>        和谐即是阴阳平衡。宇宙间一旦阴阳失衡,将会异象横生,乾坤颠倒,日月无光,天下大乱!一幅画若阴阳失调,同样会乱目躁心,或火气充盈,或黑气阴森,污烟瘴气,不堪入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