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眷村之恋》谨以此文致敬台湾一代老兵

周秘书(周苏)

<h3>  说起“台湾眷村”,就不得不回溯到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当时有120多万国民党军政人员及其家眷,随着蒋介石政权飘洋过海,来到台湾。</h3> <h3>  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溃败,选择了海峡外的台湾作为最后的去处。包括60万军队在内的国民党官员、公务员和军眷等合计约120多万人撤退到台湾。国民党当局为此陆续建起了近800座简陋的村舍来安置,亦称眷村。</h3> <h3>  本文主人公江汉君先生,1949年以军人身份随国民政府撤来台湾,刚到台湾早期生活条件待遇甚差,之所以能觅得佳偶成家,全赖对象不嫌军人穷,愿意在一无所有的景况下与江先生结婚,携手共创家业。</h3> 六十年前江先生与黄月妙小姐结婚的婚房是租住的狭隘小屋,一住就是四年,待长女出生己三岁时,才分得板桥妇联二村的一户眷属宿舍。这是当时蒋宋美龄夫人通过妇联会为军人极力争取的眷属福利。每户仅有一厅、一房、一厨,厕所还得是公用。眷舍的建材因简就陋,砖切基础之上以竹片编墙,表面湖以水泥而已。前后院的篱笆也用竹子围成,台风一来必然全倒,过后再将它扶起,因此眷舍所在的眷村就有了【竹篱笆】的别称。<div>  住户也是几十、几百、上千不等。每户人家的住房面积不过30平方米左右,户与户之间的隔墙上面都是相通的,每排房子里,只要有一个人咳嗽,整排的住户都能听到;一家炒菜,整排住户都能闻到菜香。不过,每个村子里都设有小商店、水井、公厕等公共设施,住户们日常生活几乎不用走出村子,所以成了一个与外面社会隔绝的独立小区,这些分布在台湾各地的特殊小区被统称为【眷村】。</div> <h3>  村子里老一辈见了面,问候语是:“吃饱饭啦?”大陆开放探亲后,慢慢的变成了:“是回老家啦?”这会令人有些好奇,为何中国人的共同问候语“吃饭了吗”会被另一句话“回老家了吗”给取代,这是一种恋乡情结,是在时刻惦念祖国家乡,是一种乡愁的滋味!</h3> <h3>  江先生一家以兴奋无比的心情迁住眷舍,虽然条件并不理想,但也可省下房屋租金,就觉得够幸福了。江先生一家在板桥眷舍住了六年,他的长子、次子相继出生,那时他们已是五口之家,那小小的卧房当然不敷使用,所以他们也和别的邻居一样,在后院加盖,调整一下眷舍房子的结构。</h3><h3> 正喜安居之时,忽然来了台湾前所未有的特大“八七水灾”,板桥妇联二村顿成泽国,在暴雨倾泄下,屋顶瓦面也处处漏水,眷村居民苦不堪言,台湾军部因此开始筹划迁建眷村。不久在新店、南港等地都有新眷村的落成,江先生原本分得南港的眷舍,当时的他在公馆总部上班,心想如果能住在新店,交通就方便多了。岂料江先生贵人自有福相也真够幸运,一位帅姓的军官同袍分得新店大鹏新村眷舍,他每天往八堵上班,适合住在南港,江先生便与他对调,结果是各得其适,皆大欢喜。</h3> <h3>  大鹏新村是台湾军部策划建成,条件当然比妇联二村好得多,他们一家住得安适,不久还添了个小儿子。江先生退伍后到北投工作,全家迁往那里的自购公寓,但大鹏新村眷舍的所有权一直保留着。</h3> <h3>  眷村居民几乎是以难民姿态来到台湾,于是眷村成了陌生土地、陌生文化包围下的安全避风港,也造成近似隔离的小区特性。外省人,尤其是住在眷村里的外省人,要透过参与经济生产的过程打入台湾社会,往往备极艰辛。</h3> <h3>  随着台湾的经济起飞,台湾民众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不但要居之安,还要居之美。建筑开发商看中老旧的眷村可开发成新的电梯大厦小区,便与军部商议合作,由开发商提供大厦的单元作为给原住户的地价补偿,因此在大鹏新村拆建后,江先生得到一个大厦单元的正式产权(可自由买卖)。小区落成不久,他小儿子要成家,装修好的宽敞漂亮的厅房正好给他小儿子当作新房。</h3> <h3><font color="#010101">江先生的小儿子结婚后打算到卢州买一栋两层的楼房开补习班,房价需1800万,小儿子与江先生两老商量,可否卖掉新店的大厦单元,得款来投资他的补习班。江先生信任儿子的能力和眼光,也就欣然同意。结果出售这单元得款800万元,加上他们自己平日积蓄和筹集部分,他小儿子的创业基金便有了着落。</font></h3> <h3>  如今江先生的小儿子的补习班办得红火,不忘感恩会不时回馈回报父母长辈。据说当初卢州那栋楼房现市值达3000万。江先生是一个常怀感恩的人,他对我提到:如果当年没有军方的眷舍福利,我们一家固然没有那么一大段安定的日子,后来也不可能一下子拿得出800万来支援小儿子创业。所以,他一切都知足、惜福、感恩!</h3> <h3>  每个台湾老兵都原本以为只是暂住眷村一隅,没想到转眼一甲子过去转瞬即逝。对于一代台湾老兵来说:眷村里有对故土、对远方亲人深深的眷恋,对于建立眷村的台湾老兵这一代,还有在眷村长大的第二代来说,眷村不只是个社区,不只是个单元,它是那一代又一代交织着苦闷与救赎的故事,是时代的流离与乡愁,更是他们整段人生的记忆……</h3><h3> 谨以此文致敬一代台湾老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