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骨铭心的三线军工记忆

阿良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背景音乐/怀念三线时光</span></p> <h1> ——题记</h1><h3><br></h3><h1> 这篇文章是2017年12月创作的,文章回顾了九一厂豪迈的建厂史,再现了九一厂三线建设者们激情燃烧的时代生活,表达了九一人在企业改制过程中的无奈和无助,展示了今天身处大山深处的工厂衰败和没落。再现了三线人思“乡”之情,以及工友重逢后的喜悦!</h1> <h1>纪念四九一建厂五十周年系列文章!</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b><i>编辑制作/阿良</i></b></h1> <h1><b style="color: rgb(1, 1, 1);"><i> 一九六四年至一九八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十六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十三个省和自治区中西部地区,包括赣、陝、滇、黔等投入了巨资;涉及600多家企业重建,搬迁合并。</i></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i> 400多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上万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峽谷,大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工矿企业、国防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三线建设”的规模史无前例。其宗旨就是建立中华民族的“战略大后方”。</i></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i> 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第六机械工业部,在九江地区建设六个厂一个物资供应站,简称六厂一站军工企业。</i></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i> 其中就有四九一厂,对外称为‘’江西井岗山机械厂,通信地址936信箱若干年后更名九江船用机械厂。</i></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i> 七o年三月二十六日定为建厂曰,归属福州军区214工程指挥部领导,并在当年四月份成立了四九一工地指挥部,由海军军代表魏治国为总指挥,周祥奎为副指挥,于有贵为基建组组长。</i></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i> 四九一工地指挥部有下属单位:四九一厂筹备组,国家建委第一施工大队,武汉设备安装工程队,都昌建设兵团(民工),福建仙游建筑施工队等单位组成 ,共计两仟多人投入四九一厂建厂当中。 </i></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i> 四月中旬,首批江西籍复退军人200余人进入工地。当时没有路,从下畈背着行李步行来到工地。没有房子住,就住牛棚猪圈,砍竹子搭草棚,去码头用人力車拉电线杆子。</i></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i> 当时我们几个江西退伍兵被分配到基建组,和于有贵、李秀才、刘玉光、贺师付等老师付一道工作。经过工地全体建设者的努力奋斗,于1972年下半年厂房及宿舍基本完成,工厂初步形成了生产能力,于I973年正式投产。</i></b></p><p class="ql-block"><br></p> <h1><b><i>  那个年代的宣传画‘’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i></b></h1><p class="ql-block"><br></p> <h1><b><i>  2015年10月,原四九一工地总指挥魏治国同志参加四九一厂部份离退休人员上海聚会并在会上讲话。</i></b></h1><p class="ql-block"><br></p> <h1><b><i>  下图为当年的四九一厂等备组魏治国总指挥和基建组长于有贵。</i></b></h1><h1><b><i> 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时代干部两袖清风!胸襟坦荡!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干好三线的伟大精神!</i></b></h1><h1><b><i>注:还有当年四九一厂筹备组领导如周祥奎,王普林等由于没有影相资料无法搬上视频。</i></b></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 <h1><b><i>  四九一工地指挥部成立师誓大会放在石溪冲农民的礼堂里召开,大会的口号是:“大干快上”、‘’先生产后生活‘’、“要厂不要命”!每一个基建项目开工都要开一个师誓大会。</i></b></h1><p class="ql-block"><br></p> <h1><b><i>往段家山运高压线铁塔。</i></b></h1> <h1><b><i>  当年没有吊車和起重设备就是用人抬的法子将铁塔运往段家山。</i></b></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left;"><b><i>  三通一平:通电、通水、通路,大会战。</i></b></h1> <h1><b><i>  三通一平(通电,通水,通路)在学校路段开山修路。</i></b></h1><p class="ql-block"><br></p> <h1><b><i>  往段家山背沙子和水泥出发前的动员大会。</i></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b><i>两庫一食堂大会战师誓大会</i></b></h1> <h1><b><i>   四九一厂承担国家重点产品任务,与六二一四厂配套。由于种种原因此产品一直没有上马,六机部没有生产任务下来,工厂只有‘’找米下锅‘’制作民品。</i></b></h1><h1><b><i> 在短短几年里,自行设计、自行制造压力容器、高压氧舱等民品,在八十年代初取得了一、二、三类压力容器设计制造许可证。高压氧舱产品获得国家银质奖,并获得国家‘’二级企业‘’称号。</i></b></h1><p class="ql-block"><br></p> <h1><b><i>  在四九一厂建厂二十周之际,第六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为四九一厂提词这对九一厂干部、工人是多么大的鼓午!</i></b></h1><p class="ql-block"><br></p> <h1><b><i> 四九一厂建厂二十周年,那时正是工厂辉煌的岁月,一、二、三类压力容器设计制造单位。国家二级企业。</i></b></h1><h1><b><i>本图片当年本人所摄</i></b></h1><p class="ql-block"><br></p> <h1><b><i>  曾经的厂办公大楼依然整齐排列耸立着,恬静优美,树木掩映,宛如一幅美丽图画,只是经历太多的风雨显得有些苍凉。</i></b></h1><h1><b><i> 四十多年过去了它依然屹立着,它见证了四九一厂从辉煌走向衰败的过程…………</i></b></h1><p class="ql-block"><br></p> <h1><b><i> 2021年7月 厂工会组织职工,庆祝中国共产建党七十周年,文艺汇演。工厂各个車间科室都有节目上台表演,体现三线建设者对党表忠心。俱乐部承载了多少人的欢歌笑语。</i></b></h1><p class="ql-block"><br></p> <h1><b><i>每天上下班的路是这样</i></b></h1><p class="ql-block"><br></p> <h1><b><i> 前往一号車间的路,路边这栋房子是老食堂(两庫一食堂会战项目)</i></b></h1><h1><b><i> 一号車间前身是建厂时期的铆焊排,由姜金虎,朱风呜任正付排长。</i></b></h1><p class="ql-block"><br></p> <h1><b><i>本图摘自徐桂珍《难忘的回忆》</i></b></h1><p class="ql-block"><br></p> <h1><b><i> 一号車间当年那蜂鸣的生产声再也没有了,现在大门紧闭。</i></b></h1> <h1><b><i>  那个年代,在‘’节约闹革命‘’、‘’自力更生‘的’精神鼓午下,焊接试验室为工厂仿制的瑞典焊机解决了工厂焊接设备的急需,为工厂的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现该设备已不知去向……</i></b></h1><p class="ql-block"><br></p> <h1><font color="#010101"><b><i> 设备精良的二号車间,工厂每一项大型机加工产品都在这里加工完成,它为三线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性。贺再仲同志在车间岗位上献出了宝贵的年青生命。</i></b></font></h1> <h1><b><i>本图摘自徐桂珍《难忘的回忆》。</i></b></h1> <h1><b><i>  当年的二号車一间现已经成了私家的厂房。</i></b></h1> <h1><b><i> 三号車间,工厂每一件产品最后一道工序都在这里完成出厂。他们为三线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付出,林化民同志就是在工作岗位上献出了年青宝贵的生命。</i></b></h1> <h1><b><i> 本厂自行设计生产的高压氧舱。</i></b></h1><h1><b><i>本图摘自徐桂珍(难忘的回忆)</i></b></h1> <h1><font color="#010101"><b><i> 一九九O年,正逢四九一厂建厂二十周年之际,老厂长于有贵他那心中魂牵梦绕的三线情感和对全厂父老乡亲们的想念,对在一起曾经共同奋战风雨同舟共患难的老同事的牵挂和怀念!不远千里来到罗汉山下老厂看望老同事。</i></b></font></h1><h1><br></h1> <h1><b><i>  四号車间东面一片空地,也成了个体养蜂的场所。</i></b></h1> <h1><b><i> 五号車间计调室、办公室,五号車间是七o年建厂期间最早投产的車间。大連老师付带领复员军人、青年徒工,不怕苦、不怕脏大干快上,制造出了第一批产品。</i></b></h1> <h1><b><i>  五号铸造車间。71年2月29日五号车间炼出了第一台铁水。</i></b></h1> <h1><b><i>五号锻工車间。</i></b></h1> <h1><b><i> 管道班田宝顶师付为建厂初期的通水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亲自建立的管道班现已破烂不堪。</i></b></h1> <h1><b><i>  郑玉沈师付当年带领发电班日夜发电的发电机房,现已残墙断壁。</i></b></h1> <h1><b><i>  外线班首任班长曲帮銮、周炬等师付为工厂通电做出了卓越的贡献。</i></b></h1><p class="ql-block"><br></p> <h1><b><i>六号車间外线电工班是这样</i></b></h1> <h1><b><i> 运输队,高秀桐等领导带领几十名复退军人司机,日夜加班加点运送建厂物资,車都跑报费了好几批,可想运输任务多么繁重。</i></b></h1> <h1><b><i> 建厂初期,供应科邹盛禄科长带领十几名军校毕业生和十几名复退战士不辞辛苦为工厂采购建厂物资。那个年代物资非常紧缺,但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曰夜奔波在采购路上。</i></b></h1> <h1><b><i>食堂老冻库是这样</i></b></h1> <h1><font color="#010101"><b><i> 2000年,厂工会在灯光球场组织三八妇女节趣味比赛,她们充满欢声笑语。这美好的时光让我们回忆着,想念着……</i></b></font></h1> <h1><b><i> 灯光球场,这里曾经灯火辉煌,在这里看球赛和节假日活动比赛,灯光球场曾承载了多少欢歌笑语。</i></b></h1> <h1><b><i>当年热闹的锅炉房现在是这样</i></b></h1> <h1><b><i>男,女洗澡堂是这样</i></b></h1> <h1><b><i>  这些散落在山沟里的军工厂命运多舛,任凭风雨冲刷,或人为毁损。</i></b></h1><h1><b><i>遥远的岁月近四十多年过去了,罗汉山下的三线军工,那些厂房几呼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犹如风中残烛,风雨飘摇。</i></b></h1> <h1><b><i>四九一厂的“三线建设”巳成为历史,工业化奠基时代已渐渐远去,“三线”却成为距我们最近的工业遗产。如果说,“三线”军工厂的命运是历史的选择,一代军工人更是别无选择。而我们想做的就是希望更多的人们能记住这段红色岁月,共和国一代建设者们无私的奉献,艰苦奋斗的历史,更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遗畄的厂房向世人展示那段如歌的岁月,诉说着一代建设者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三线人的努力将成为最美的诗篇!</i></b></h1><h1><b><i>这是一段很伟大,很触动人心的历史,我们四九一厂每个家庭,每个人也都是历史中的一部份。</i></b></h1> <h1><b><i>以下图片由本厂职工提供</i></b></h1> <h1><b><i>  托儿所,出生在70后8o后三线军工的子弟,在这里度过了天真灿烂的时光,幸福的童年在这里度过,今天他们都已步入中年,大部份三线子弟在全国各地打工,四处漂泊。他们在拼命着,努力着,奋斗着。他们一不能孝敬父母,二不能照顾妻小,他们永远在回家的路上。</i></b></h1> <h1><b><i> 一九七五年,共青团四九一厂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有关厂领导和各車间的领导和与会代表合影畄念。当年的厂领导和中层干部现有的已不在人世。他们为三线建设付出了艰辛和汗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当年的帅哥靓女,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年华 。他们现已白发苍苍步入暮年。</i></b></h1> <h1><b><i>  2016年,四九一厂部份离退休干部职工在九江聚会。他们来到罗汉山下,在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工厂,重温激情燃燒的岁月!</i></b></h1><h1><b><i>他们来到罗汉山下寻梦,缅怀这幽静的山沟深处中散落的厂房和他们居住了几十年的宿舍,仿佛重回他们的“故乡”,他们在异乡生活,经常被“回乡”渴望而思念、纠结,而时光让“故乡”面目全非,让人不禁迷茫和伤感。</i></b></h1> <h1><b><i>  同事相见格外亲切,不管分别多久,他们之间浓浓的同事情依然不会因相隔时间和距离而改变。大家互相拉着手、拥抱着,兴高采烈地谈论着当年的工厂生活。(大连聚会场面)</i></b></h1> <h1><b><i>  在这美好相聚的时刻,他们高举酒杯,相互敬酒,用最真诚的情感碰杯,把最浓烈的情感融进酒怀中,欢庆今天相见的时刻。(上海聚会场面)</i></b></h1> <h1><b><i>上海聚会场面</i></b></h1> <h1><b><i>  这里面有第一代三线人,也有第二代三线人,第二代三线人他们的父辈有的都不在人世,他们的父辈为三线建设付出了艰辛和汗水,在这歌舞升平的年代,我们不要忘记他们。</i></b></h1> <h1><b><i>  今日相聚,仿佛他们又回到了昨天一样。</i></b></h1><h1><b><i>九江聚会场面。</i></b></h1> <h1>这家属区</h1> <h1>这是供应科</h1> <h1><b><i>  本美篇中有关建厂初期老干部、老师傅的图片均由他人提供。</i></b></h1><h1><b><i>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美篇作品中肯定存在不少缺点和不足,恳请各位批评、指正!本人旨在“抛砖引玉”的初衷,期待有更多、更好的“三线回忆”方面的佳作出现,供大家欣赏!</i></b></h1><h1><b><i> 谢谢大家!</i></b></h1><h1><b><i> 2017一年12月25日</i></b></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