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上下5000年伊洛河几经变迁。第一次莫过于夏朝大禹治水。壁开大山使汇积于今卢氏的原古“洛水湖“东流去,涌入河洛平原。又壁开了龙门山,创造伊阙,疏通了伊河。下面展示了伊洛河的两次较大变迁。</h3><h3> 汉魏时期,引谷水入汉魏洛阳城,由于水流小在城南向东流汇成大湖。那时洛河基本位于古城路及现在的洛酒路附近。</h3><h3> 在现在田村西北与伊河交汇。</h3> <h3> 隋唐时期引涧河,洛河入隋唐洛阳城。产生了洛河在今洛阳市区的洛河位置。</h3><div> 这时伊洛交汇在岳滩附近。</div><div> 后来在现洛阳城东,后汉开阳渠引洛水入城南护城河,经当时城南的河流量大增,而原洛阳水流量减小,逐渐消失。形成在白马寺南新洛河位置。经首阳山南向东流去。伊洛河交汇地点略微东移。</div><div> 有几点见证:一在现翟镇然庄与四角楼之间中心地势低凹,60年代有很多水沟,芦苇荡向东绵延数公里。82年为避洪水自南向北走,在翟镇水深一尺左右但在中心凹处达三,四尺深。</div><div> 其二,在田村西,相公庄东有一河堤向北延伸,成弓形,便公路横穿东西堤。再者,相公庄为北魏存养大象,狮子的地方,与记载的流经方向一致。</div><div>其三,60年代在翟镇卧龙北挖深井,挖出纯白色,易碎的大贝壳。</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