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序 </h1><h3></h3><h1> </h1><h1> 位于紫城镇下厚街39号,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的紫金罗氏宗祠,重建工程在全体宗亲的共同努力下,于2015年金秋竣工重光启用了。 </h1><h1> 紫金罗氏宗祠,是分居在紫金各地的宗亲的哪世先祖共同建造的?他的作用在哪个年代来说是不容置疑的,而重修后的宗祠,如何继续发挥凝聚全体宗亲共商、共建幸福美好事业的重要平台作用?共谋最基本的是沟通,然而到目前止,宗亲见面称什么?喊什么?最起码的礼貌都做不了,那种尴尬,的确令人难堪,座谈起来更是无知,说不清道不明自己的先祖,是何时几世从何地来到紫金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这是由于长期以来紫金罗氏没有统一规范的族谱。而编辑族谱最基本最关键的是必须有清晰准确的“根”和“源”。因此,搜集编辑《紫金罗氏源流总谱》是我们紫金罗氏宗亲最为迫切的事情。 </h1><h1> 为厘清紫金罗氏一万多宗亲的来龙去脉,以紫城坣头下水生宗亲为首的《紫金罗氏源流总谱》编辑小组,根据各地宗亲提供的脚本,举上举下,以《中华罗氏通谱》为“根”,对照脚本,查阅史料,参考旁证,对手稿、访宗长,几易其稿。《紫金罗氏源流总谱》有幸和宗亲见面了。</h1><h1> 《紫金罗氏源流总谱》的编成,较为系统清晰、相对准确的记载了散居紫金的罗氏宗亲,哪世哪代哪年从何地开基紫金的史实,为今后编辑《紫金罗氏族谱》钦定了总纲,奠定了基础。</h1><h1> 编纂《紫金罗氏源流总谱》时间跨度大,纷繁复杂,各地提供的资料又不完整明确,特别是一些有争议有疑问不确切的人和事,又不知去哪里找什么资料来进行勘误校正,编辑的难度和对错,请宗亲理解和善意地提供宝贵意见,最终达到统一有序的源流。值该书出版之际,谨向所有参与、提供资料、搜集相关信息的宗亲和编辑人员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愿紫金罗氏枝繁叶茂,世代荣昌。 </h1><h1> 是为序。 </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紫金义容奕哲公后裔小苑</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6年3月13日</h1><h3></h3> <h3></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紫金罗氏事故</b></h1><p style="text-align: left;"></h3><h1 style="text-align: left;"><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罗氏来源</b></h1><h5 style="text-align: left;"></h5><h1 style="text-align: left;"></h1><p style="text-align: left;"></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远古时代,在今河南罗山县的罗山(包括湖北罗田县)一带,活动着一支以织网捕鸟为生的罗部落,这便是罗姓最初先民。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罗姓图腾由一张网和鸟组成:罗就是捕鸟捕兽的网。最初作网罗的是伏羲氏(古代神话中人类的始祖)的裔子句芒。句芒的图腾像是方面鸟身,所以网下面的鸟代表句芒。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罗氏先民起源于伏羲时代,至今有五千多年历史。依源流世次可追朔到“三皇”、“五帝”。黄帝生昌意,昌意生乾荒,乾荒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祝融。祝融原名吴回,为火正之官,后世称“火神”,居列五祀。帝喾命曰:“祝融”。都于郐国(旧址在今河南省新郑县祝融墟)。祝融为罗部落集团首领时,纳入黄帝氏族大部落集团,因之尊祝融为罗氏开宗始祖,称祝融一世。</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迁徙史略</b></h1><p style="text-align: left;"></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商殷高宗武丁等君王,伐属以夏朝的“荆楚战役”中,罗部落是荆楚的分支,难逃厄运,在五十七世罗奎率领下,随荆楚部族西迁,至陕西巩昌府陇西县定居。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公元前1010年,殷商时期,罗氏先祖匡正参加周武王伐纣灭商的“牧野战役”中有功,周武王立周王朝后特封匡正为安南罗国公(封地今湖北宜城),称罗子国,子孙以国为氏。罗国创建人罗匡正被称为罗姓开国始祖。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周宣王11年(公元前817年),传至十五世罗彦一前,罗氏世代袭祖爵,从陇西与楚一起南迁到湖北荆山西北面的房县。</h3><p style="text-align: left;">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691年)罗子国被楚国所并,原罗子国子民集居于湖南省湘荫县(罗子国遗址在今湖南湘阴县河市土洲上,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直至祝融九十二世罗凌甫助秦复国,遂将都城迁至湖北枝江。 </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公元前320年,罗守陇率领家属二十八人由湖北枝江迁岳州府(今长沙)平江县,至今其屋额曰:“望出长沙”。 </div><p style="text-align: left;"> 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罗珠助刘邦打败楚项羽建立汉室后,封治粟大史,后改称大农令。汉惠帝三年,罗珠奉命出守江西九江太守,今南昌东南修筑一座城池,并亲手于城墙周围种植豫章树,在此定居。罗珠为豫章罗氏鼻祖,称珠系一世。裔孙以“豫章”为罗氏堂号。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隋大业三年(607年),罗珠系二十三世罗元郎(原名罗艺)随末国亡避难,由豫章(江西)迁山东济南府历城县落居,曾为隋朝燕山王,镇守幽燕九郡。隋大业十二年(616年),唐王李渊起兵直捣隋都,罗艺佐唐反隋,败窦建德,惊走刘黑阀,唐王封为大将军,称燕郡王。罗艺之子罗仕信,随父学得一身罗家回马枪和秦家杀手锏,结交天下英雄。与瓦岗寨英群秦琼、魏征、徐茂功、程咬金等结为好友。后随唐王李世民攻打刘黑阀,为国捐躯,唐王敕封护国公。在《隋唐演义》小说中少年英雄罗成即罗士信。其子罗志为(原名罗通),受封二路扫北元帅,后又征西任先锋有功,唐大宗敕封越国公。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唐垂拱元年(685年),罗士信之孙罗尹宁,不满武则天称帝,由山东历城迁回祖籍豫章西山。 </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唐乾符五年(878年),珠系三十二世罗仪真避黄巢乱,携子罗景新由南昌西山迁虔州虔化县(今赣州宁都县),历数十年,又迁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落居。</div><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紫金罗氏两大支脉</b></h1><p style="text-align: left;"></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吾祖昌龄公祖上:黄帝~祝融~匡正~凌甫~珠公~遵生~景新~昌龄~尚古、尚崇、尚立。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h5></h5><h1></h1><h3> 紫金罗氏,一源多支。均是珠系四十六世尚崇公次子洪德公(任郎)、尚立公长子洪湖公(新郎)两大支脉。郡望:豫章郡。堂号:豫章堂。家谱:罗氏族谱,手抄本,未重修。楹联、文物:石刻大门额堂名“罗氏宗祠”和石刻大门对联“通侯门第,理学家声”。古迹:下厚街。人物:未发现。人丁一万三千多,散居全县各村镇。</h3> <h1>罗珠诫子孙训</h1><h1>诰尔子孙,诫尔子孙,原尔所生,出我一本;虽有外亲,不如族人,荣辱相同,利害相反;宗亲为重,财气为轻。为父当慈,为子当孝,为兄者当爱其弟,为弟者宜敬其兄,士农工商,各勤其事;冠婚丧祭,必须于礼。乐士敬贤,隆师教子;守分事公,及人推已,闺门有法,亲朋有义,立行必诚而无伪,御下必恩而有礼,务勤俭以兴家庭,务谦厚以处乡里。毋事奢淫,毋习赌博,毋争讼而害俗,毋酗酒以丧德;毋以富欺贫,毋以贵骄贱,毋以强凌弱,毋以下犯上,毋因小忿而失大义,毋听妇言而伤和气,毋多言以取祸,毋责人以求备,毋为亏心事以损阴焉,毋为不洁之行以辱先人;毋以小善而不为,毋以小不善而为之。勿谓无知冥冥鉴临;勿谓无人,寂寂闻声。依我训者,是谓孝也,我祈佑之,逆我训者,是不肖也,与众弃之,不惟弃之,倾覆随之。子子孙孙,咸听斯训。</h1> <p><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三、罗氏迁入紫金 </b></h1><p> 紫金罗姓,一源多支。自从明万历二年(1574年)到现在各宗支的嫡祖陆续迁入紫金(永安)。有珠系四十六世罗尚崇次子罗洪德支脉从兴宁、五华(长乐)、梅县(程乡)迁入紫金(永安)的宗支;有珠系四十六世罗尚立长子罗洪湖支脉从梅县(程乡)迁入紫金(永安)的宗支;有罗洪湖传至珠系五十一世罗纲(千四郎)支系从福建龙岩(汀州)上杭迁入紫金(永安)的宗支。由福建龙岩(汀州)武平迁入紫金(永安)的宗支嫡祖是罗继纲;由福建漳州平和迁入紫金(永安)的宗支嫡祖是罗祖玉,罗向日、罗向辰;由顺德大良迁入紫金(永安)的宗支嫡祖是罗匡德。紫金罗氏各宗支的嫡祖迁徙足迹大致如下:</p><p>一、龙窝镇 </p><p>1、龙窝洋头宗支(洪德公支脉)</p><p> 罗洪德第十八子罗小九传至十二世祖罗象展裔孙罗庭干,于五华县水寨镇移居紫金县龙窝镇洋头村黄砂坪围子。(罗天生/核对)</p><p> 2、龙窝墟镇宗支(洪德公支脉)</p><p> 罗洪德第十八子罗小九传至二十三世祖罗镇常裔孙罗京扬,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由兴宁县宁新镇大路下移居紫金县龙窝墟镇。罗高祥/核对) 3、龙窝琴江宗支(洪德公支脉) </p><p> 罗洪德第十五子罗小六又称伯六,号梅溪,由福建汀州府连城县瓜田里赴任潮州府通判官,后因世乱与弟罗伯七移居嘉应州程乡梅溪都下寨(现梅州市梅县区)。传至十五世祖罗清启、罗清泰,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由惠东高潭(现惠东县高潭镇)迁永安县龙窝龙光石坳立居(现紫金县龙窝镇龙窝村),后移居龙窝琴江罗湖(现龙窝镇琴江村新宫子、径子、高湖角一带)。(选自罗崇汉手著《紫金罗氏渊源》资料) </p><p>4、龙窝罗屋排宗支(洪德公支脉) </p><p> 罗洪德第十八子罗小九传至十四世祖罗恭厚,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由程乡(现梅州市梅县区)移居永安县龙窝罗屋排“应安第”(现河源市紫金县龙窝镇龙窝村)。(选自罗崇汉手著《紫金罗氏渊源》资料) </p><p>5、龙窝桂山竹坑宗支(待考) </p><p> 据吾族谱称,八世祖罗祖玉夫妻(即祖公罗七郎、祖婆陈七娘)携六子,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由福建漳州府平和县蕉子坑迁广东惠州府永安县城北门内居住(现紫金县紫城镇永安居委会罗氏宗祠一带),后又由龙窝桂山竹坑徙乌石大陂万屋排龙树塘立祠(现紫金县紫城镇石陂村)。(罗汉城/供稿) </p><p> 6、龙窝罗屋排、高坑、桂山宗支(洪德公支脉) </p><p> 罗洪德第十二子罗小三,字福清,传至二世祖罗孟通,于元至元一年(1335年)携子罗聪,由福建宁化县石壁村(现三明市宁化县石壁镇)迁广东兴宁县叶塘洋塘围立业(现兴宁市叶塘镇)。传至八世祖罗及泉,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由兴宁县叶塘洋塘围(现兴宁市叶塘镇)迁永安县岩前约枫林下立居(现紫金县紫城镇仕贵村)。裔孙分居:紫城仕贵,蓝塘石城二渡水、凹头岭、南山寨背,龙窝罗屋排、高坑高富楼、桂山罗屋等村镇。(选自罗崇汉手著《紫金罗氏渊源》资料) </p><p>二、水墩镇 </p><p>1、水墩秋溪宗支(洪湖公支脉) </p><p> 据吾族谱称,罗汝荣,字懋坤,系珠公后裔五十三世、尚立公裔孙九世祖,罗松林公长子,投度名曰法镇,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间从程乡水车墟(现梅州市梅县区水车镇)大立堡榕树围徙居广东省惠州府永安县琴江都秋溪约中石坑开基立业(现河源市紫金县水墩镇秋溪村)。吾族尊罗汝荣为始祖;祖妣叶老孺人,生四子:罗念庄,字元,祖妣吕氏;罗敬庄,字亨,祖妣邹氏、刘氏;罗爱庄,字魁,祖妣钟氏;罗立庄,字亮,祖妣刘氏。子孙蕃衍,代代书香,人丁昌盛。另有后裔徙居至本县黄花约澄塘(现紫城镇水澄村)和本省海丰、陆丰以及广西柳州、梧州苍梧、贺州,四川、湖南、香港、南洋等地,各自立业,子孙蕃盛,财丁兴旺发达。罗汝荣葬于本村洋坑嶂架上金盆,葵花向日形,申山寅向兼坤艮,坐参宿七度,向箕宿二度,水走乙辰。祖妣叶老孺人葬于本村洋坑嶂观音山下,丁山癸向兼未丑分金,水走癸丑,与公坟共龙各穴,呼名曰:仙人洞膝又称观音坐莲形。 </p><p> 罗氏汝荣公祠,寅山申向兼甲庚吉度分金,称蜜橱形,始建于三百多年前,因时代变迁,年久失修,已毁为平地。为纪念先祖,敦宗睦族及集议活动,经宗亲商议,于壬辰岁(2012年)九月三十日,按原址方位兴工复建,至2014年(甲午岁)十一月初二日子时祖牌升龛、落成庆典。复建工程虽然简朴,未全面完善,而已耗时二年,耗资四十余万,均属于吾族宗亲团结、鼎力捐款、同心协力、芳名留载之举。现尚有许多未完成工程及不足之处,望日后嗣子孙协力办妥!(罗新开/供稿)</p><p>三、紫城镇 </p><p>1、紫城澄塘宗支(洪湖公支脉) </p><p> 据吾族谱称,珠系45世罗尚立长子罗洪湖,字新郎,传至珠系53世罗汝荣,系罗尚立第九代裔孙,罗松林长子,投度名曰法镇,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由程乡水车墟大立堡榕树围(现梅州市梅县区水车镇)徙居永安县琴江都秋溪约中石坑开基立祠(现河源市紫金县水墩镇秋溪村)。吾宗支是本县琴江都秋溪约中石坑开基祖罗汝荣三子爱庄,字魁,妣钟氏。迁居本县黄花约澄塘(现紫城镇水澄村)。(罗伟雄、罗世环/核对)</p><p>2、紫城榕林宗支(洪德公支脉) </p><p> 罗洪德第一子罗大一传至十七世祖罗应贤、罗应文、罗应忠三兄弟,由大埔县古野村(现梅州市大埔县高陂镇古野村)移居永安县岩前约鹧鸪塘墩子头开基建立祖祠,庚山甲向(现河源市紫金县紫城镇榕林村)。罗应文充兵食粮,不知去向何方。罗应忠其后裔未记载,葬于本村梅子角排。罗应贤与邹氏、邱氏祖妣生二子:罗万昌、罗万升。罗应贤葬于本村下嶂子田面上,丙山壬向。邹氏祖妣葬于秋溪约中石坑七娘洞,庚山甲向,雄鸡拨羽形。邱氏祖妣葬于本村土名油兰岭田面上,乾山巽向。(罗永容、罗艳增/核对) </p><p>3、紫城仕贵宗支(洪德公支脉) </p><p> 罗洪德第十二子罗小三,字福清,传至二世祖罗孟通,于元至元一年(1335年)携子罗聪,由福建宁化县石壁村(现三明市宁化县石壁镇)迁广东兴宁县叶塘洋塘围立业(现兴宁市叶塘镇)。传至八世祖罗鸣,字及泉,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与叔父罗仲富由兴宁县叶塘洋塘围(现兴宁市叶塘镇)迁永安县境。初居于县城之内,始侧近置买田屋,于今倘存址迹,后又徙岩前约陈田甲横岗枫林下而(现紫金县紫城镇仕贵村)。罗鸣卒葬于祖屋对面社角头,小地名曰大窝肚,喝形蚕蛾卷斗。罗鸣于世时通达地理,墓向,庚度,坟式,石冢等,丙寅岁二月三十日寅时复葬时与赖氏祖妣合葬。金骸寸节俱全,墓坟巽山乾向。其时,长房与二房共行祭一堂。因三房丁多人众,又另行祭一堂。祭之时扬公鸡连唱十余声,足可见为吉兆也。至今富贵兼全尽可定夺也。后裔以屋立祠以供,尊罗鸣为永安开基始祖。罗鸣婚配谭氏、赖氏。谭氏祖妣墓于雍正七年(1729年)己酉岁四月重修,于乾隆四十七年(1783年)癸卯岁三月初五日丑时重修外翌碑系西蜀清锦二邑修外。墓葬祖祠下角塅埔心,坐北向南,壬山丙向,生三子:继林、隐林、念林。罗鸪,婚配孙氏,后未记载。罗达,婚配曾氏,后未记载。罗选,婚配陈氏,后未记载。罗鸣裔孙在紫金分居:紫城仕贵,蓝塘石城二渡水、凹头岭、南山寨背,龙窝罗屋排、高坑高富楼、桂山罗屋等村镇。(选自罗镜泉提供的《罗氏族谱》资料)</p><p>4、紫城石陂大陂宗支(待考)</p><p> 据吾族谱称,八世祖罗祖玉夫妻(即祖公罗七郎、祖婆陈七娘)携六子,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由福建漳州府平和县蕉子坑迁广东惠州府永安县城北门内居住(注:当时永安县城北门内开始筑城池,还未建造罗氏宗祠)。后祖公罗七郎携三子回迁福建漳州府平和县蕉子坑居住,祖公罗七郎七十岁卒葬于平和。祖婆陈七娘携三子,由永安县城北门内(现紫金县紫城镇永安居委会罗氏宗祠一带)移居乌石约河树湾西街坝开基,后徙乌石大陂万屋排龙树塘立祠(现紫金县紫城镇石陂村)。明崇祯年间建造祖祠一座(艮山兼丑坤向),清乾隆三十三年至道光年间重修祖祠,合族转火祖牌升龛祀奉,祖祠堂名题字“豫章云”。吾族当时丁财兴旺,书生十八,拳棒十八,文武双全。但至清光绪年间,出现兄弟纷争,导致丁财衰落,裔孙背井离乡。此后有很多裔孙迁往四川宜宾等七个市县和广西、湖南、江西、浙江以及广东花县、潮州、潮阳、揭阳、揭西、阳江、阳春、高州、茂名、海丰、陆丰、惠东高潭、惠州、河源等地。吾族尊祖婆陈七娘携的三个儿子为开基一世祖,从嫡祖罗祖玉传至现在己有十七代。(罗汉城/供稿) </p><p>5、紫城乌石三丫角宗支 (支脉世系待考) </p><p> 罗匡德,由顺德县大良(现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迁永安县城乌石巷子开基立祠(现河源市紫金县紫城镇乌石村),后裔分居紫城乌石三丫角(又称石马角)、城南沙子坝(现河源市紫金县紫城镇城南居委会沙子坝一带)。罗匡德系由顺德大良(注:大良古称太艮,又称凤城)来紫金(原永安)紫城乌石三丫角(又称石马角)、城南沙子坝的宗支嫡祖,尊为开基一世祖。(罗盘针/核对)</p> <p> 永安县开基始祖匡德公,妣倫氏生八子。原本相传先曰:有功于明封为行役使安置顺德,洪武年间调入电劈司。公生八子,其四子与祖妣仍居顺德县,后祖妣卜葬顺德牛头堡。而我祖匡德公携带四子徙永安县(现紫金县)居室计之设也,卜葬城隍庙处,其时尚未开县也,迨隆庆谕旨开永安复迁乌石改葬岗仔尾,喝形鲢鲤吐舌。公带四子迁居乌石分作四房,而冠先公为满房。 </p><p> 永安居住四子,长子:佑腾,次子:径道,三子:维胜,四子:冠先。 </p><p> 二世祖:冠先公,卒葬于乌石墩头埔秋河口,庚山兼酉,名为田螺形。黄祖妣葬在乌石大面前塅心垅面上,坐东向西。冠先公生四子,长子:寿观,次子:寿僅,三子和四子名字不详。</p><p> 三世祖:寿观公,妣黄氏,生一子:应成。寿观公葬在乌石石马阁田垅,寅山兼艮,丙寅丙申分金,蜘蛛形。祖妣黄氏葬在林田璜岗子,名为箫子形。</p><p> 四世祖:应成公。妣张氏,生三子:长子:文粲,次子:文钦,三子:文常。应成公葬在石马阁猪乸坑艮心,名为猪肝形。祖妣张氏葬在荷树弯,艮山兼寅,丙寅丙申分金,名为倒插钯头形。 </p><p> 五世祖:文粲公,妣?氏,生一子:罗襟。 </p><p> 文粲公立祠堂一座在中心屋,卒葬在林田山下汶仔口塘面上,坐南向北,祖妣不知何处。 </p><p> 文钦公立祠堂一座在乌石巷仔下。</p><p>文常公立祠堂一座在石马阁上屋。六世祖:襟公,妣黄氏,生一子:鹤士(属下老屋)。摘录中华民国13年癸未岁重修《罗氏族谱》手抄本(罗茂林提供)</p> <p>6、紫城城南沙子坝宗支(支脉世系待考) </p><p> 我先祖匡德公,乃洪德公所生十八子之小九公的后裔,因有功于明,敕授官吏于顺德,明洪武年间,调入电壁司,配妻倫氏,生四子。于明隆庆年间(约公元1570年),携妻及四子迁徙永安县(即今紫金县)乌石巷子定居。买了大片山岭田地,建造新房,同儿子一道勤劳耕种,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白手起家,为后代奠定了基业,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并和睦乡邻,有难必帮,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和爱戴。 在永安县开设县城时,匡德公尽力帮助捐款修建城墙。几年后,祖妣又生了四个儿子,因祖妣不服水土,体弱多病,遂辞别匡德公,带四个儿子返回顺德居住(四个儿子名字不详)。祖妣卒葬顺德大良,原古名牛头堡。 </p><p> 匡德公随四子在紫金开基立业,生活艰苦,日夜劳作,不断发展,为后代的兴旺发达,含辛茹苦,历尽磨难,功不可没,实为我等后人所敬仰。匡德公在紫金立基四子,长子佑腾,居乌石荷树排,后迁居广西。次子径道,居乌石茶仔岗。三子维盛,下落不详。四子冠先,居乌石巷子祖屋。冠先公配黄氏,生四子,长子寿观公,移居乌石三丫角定居立业,次子寿僅公移居城南沙子坝定居立业。其余二子,名字不详,一子迁广西立居,另一子在乌石巷子祖屋旁居住。 </p><p> 匡德公卒葬乌石巷子岗子尾,喝形鲢鲤吐舌。冠先公卒葬乌石巷子墩头埔秋河口,庚山兼酉,喝形田螺地。妣黄氏卒葬乌石大面前塅心田垅面上,坐东向西。 </p><p> 匡德公在紫金立基四子,分为四大房,后裔在各行名业中,涌现出了大量英才,房房昌盛,不断发展壮大,为了不忘祖宗功德,尊祖敬宗,弘扬祖先美德,后裔于1997年12月在乌石巷子原祖居地,重新建造匡德公祖祠,祠内设立匡德公与祖妣倫氏神牌位,后裔每年春分季节举行集会祭祀。 </p><p> 让我们同心同德,不忘先祖的教诲,加强团结,为实现更加宏伟辉煌的事业,开创人间奇迹,努力奋斗,为我罗氏宗族谱写更加壮丽的篇章。(罗冠文 于2017年12月2日 供稿)</p> <h3></h3><h3>7、紫城新庄宗支(洪湖公支脉) </h3><h3> 珠系60世祖罗受泰系罗纲(千四郎)后裔,罗思聪裔孙。祖妣张满娘生五子:罗良志、罗良盛、罗良富、罗良通、罗良福。于1650年间,由福建汀州府上杭县大洋坝赖埔排柑树下(现龙岩市上杭县溪口镇大洋坝村)徙居广东惠州府永安县黄花约赤珠坑定居建祠(已丙山亥壬向)。罗受泰卒葬于黄塘墟车前小水仁志坪(坤山艮向,喝观音坐莲形),祖妣张满娘卒葬于茜坑尾火炉石(坐东向西,喝木星形)。吾族裔孙繁衍昌荣,代代出贤良,散居各地。二世祖罗良志,祖妣郑氏生三子:文彩、文贵、文瑞分居本村楼下;二世祖罗良盛,祖妣邱氏生四子:文选、文儒、文贤、(文炳,待考)分居本村坪上;二世祖罗良富,祖妣何氏生四子:文聪、文明、文志、文高分居何地未记载;二世祖罗良通,祖妣魏氏,徙居惠州城内后未记载;二世祖罗良福,出家去天字嶂食斋。四世祖罗宏猷、罗宏经,由永安县黄花约赤珠坑(现河源市紫金县紫城镇新庄村)移居花县花山(现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城西村)。罗宏猷次子罗奇英,因不习惯在花县花山居住,由花县花山(现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城西村)徙居紫金县(原永安县)古竹槎岭大岭围开基立祠(现河源市江东新区古竹镇槎岭村)。罗宏经次子罗粤英,因不习惯在花县花山居住,由花县花山(现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城西村)移居紫金县(原永安县)古竹四维雷公桥开基立祠(现河源市江东新区古竹镇四维村)。现详细记载以下10代辈字世系排列:文、宏、英、茂、扬、思、庆、锦、天、国。吾族因在“文革”破除四旧时,老族谱被焚毁而造成失载,现只有后裔查祖墓碑文填补上为盼。吾族自罗纲(千四郎)起40代辈字世系排列:四千万仲,宗师永维,翠受良文,宏英达廷,嘉明绍端,国治成平,康安裕顺,定昌富荣,元仁云集,应世方名。选自罗忠群手著《罗氏受泰公世系》资料)<br>8、紫城禾塘角、坣头下、西门,黄花、水澄、中洞、小黄花,衙前宗支(洪湖公支脉) </h3><h3> 珠系59世罗仲英,系罗纲(千四郎)后裔,罗永俊嫡孙,罗旻之子,吾族尊为入粤始祖,生卒不详。罗仲英长子罗受庄,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汀州府上杭县大洋坝赖埔排柑树下(现龙岩市上杭县溪口镇大洋坝村)迁广东惠州府永安县城西门约坣头下(现河源市紫金县紫城镇新安居委会紫龙花园一带),而乐业乐士居焉,后徙本县黄花约水美甲上本村开基立祠(现紫城镇水澄村)。罗仲英公跟寻长子罗受庄,年老未返上杭,卒葬于永安林田冷水坑獭凹,癸山兼子,真武踏鼋形,又称獭形,清嘉庆八年(1803年)癸亥重修。2015年因县城区垃圾处理场建设需要,罗仲英金骸于是年农历三月初八日迁回县城禾塘角石碑岭安葬,丁山癸向,中秋告竣。原碑文称罗仲英为二世祖,清光绪十七年罗焕祥手著《罗氏族谱》记载罗仲英是入粤始祖。罗仲英生有五子,妣赖一娘生二子:罗受庄,字庄一郎;罗受念,字念三郎。妣石一娘生三子:罗受忠、罗受龙、罗受恩。祖妣赖、石一娘均卒葬于上杭。罗仲英入粤起世系辈字排列:仲受赐文,维振朝元,昌扬南霖,凤蔚光先业,龙章华国材,宏谋承祖启,景运肇天开。其中“赐”(仕)字为三世,“蔚”(伟)字为十四世(祝系172世)。罗仲英裔孙在紫金主要分居:紫城禾塘角、坣头下、西门,黄花沈仁坑,水澄上本、蟹湖、南沐洋,中洞、小黄花,衙前;黄塘嶂拔辣菜坑、澄田;义容龙腾等村镇。另有迁往河北、四川、广西,龙门龙潭铁岗、曲江安山洞早禾田等地。八世祖罗庚元长子罗开桂,壬子科举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任直隶省河间府景州东光县知县(现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注:蟹湖罗文龙过继为罗登明次子,后始居沈仁坑。罗汉华父亲从水澄南沐洋过继为澄田罗姓之子,后始居澄田先锋组符头。</h3><h3> 二世祖罗受庄,字庄一郎、罗受忠、罗受念,字念三郎、罗受龙、罗受恩。罗受庄,祖妣张二娘,由福建汀州府上杭县大洋坝赖埔排柑树下(现龙岩市上杭县溪口镇大洋坝村)迁广东惠州府永安县城西门约坣头下立祠(现河源市紫金县紫城镇新安居委会紫龙花园一带)。因人多屋少,后徙黄花约澄塘村居住,罗受庄见此村地方非君子仁人所居之地,后又徙黄花约水美甲上本村,买承叶马郑三姓田业立祠,庚山甲向,即系上本上楼屋。罗受庄生二子:长子罗粮芳、次子罗粮米。罗粮芳生三子:长子罗文茂、次子罗文案、三子罗文盛。罗文案生一子:罗弘亮迁往西蜀(四川)后未记载。罗文盛被曾姓招入门其妻杨氏及后裔未可知也。据说罗永俊金骸原葬于上杭县大洋坝,其后裔罗文盛复往上杭县大洋坝盗挖罗永俊金骸回来紫金县(原永安县),葬于黄花约蟹湖分水凹,(俗叫蓑衣公,每次扫墓都下雨,且总会有人吵至打架的)。罗粮米分居小黄花立祠,庚山甲向,眠牛形。罗文茂生二子:长子罗弘声、次子罗弘高。罗弘声生一子罗织锦。罗织锦生五子:长子罗凤祥、次子罗凤扬、三子罗凤彩、四子罗凤云、五子罗凤清。罗受庄葬于黄花约蟹湖吊简坑,壬山丙向。祖妣张二娘葬于黄花约蟹湖蛇坑尾。罗受念葬于罗受庄地坟顶右边。祖妣郑三娘无嗣后。罗受忠葬于林田驼猪岭,申山寅向,美女踏车形。罗受龙葬于黄花约南沐洋麻子窝,巳山兼丙,雄鸡拨羽形,无嗣后,其坟墓无碑文记载。罗受恩,系罗受庄五弟,始闽迁粤,而乐业乐士居焉。罗受恩葬于上濑右拔尾,亥山巳向,昂天海螺形,清乾隆四十四年已亥岁重修。祖妣叶氏,葬于西门黄阪坑石井地,辛山兼酉,飞凤形。祖妣杨氏葬于龙潭石坑,丙山兼巳,孩儿坐栏形。生三子:罗仕福、罗仕锦、罗满福。 </h3><h3> 三世祖罗仕福、罗仕锦、罗满福,系罗受恩之子。由福建汀州府上杭县大洋坝赖埔排柑树下(现龙岩市上杭县溪口镇大洋坝村)迁广东惠州府永安县城西门约坣头下居家后(现河源市紫金县紫城镇新安居委会紫龙花园一带)。明万历年间,罗仕福、罗仕锦见禾塘角、坣头下一带山清水秀,田地广阔,预言在此风水宝地上选址建立祠堂,立农管山,勤耕细作,建设家园,安家立业,日后定成为高楼大厦林立的繁荣城市,子孙后代通享荣华富贵。罗什福的裔孙,于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岁在禾塘角建立祖祠一座,于2005年冬重修。罗仕福,又名云台,生于戊寅68岁寿终,罗仕福葬于教场黄竹埔,申山兼坤,锦被盖孩儿形。祖妣江氏葬于埔尾约中洞脉之凹,丁山癸向,雄鸡拨羽形。生六子:罗文荣、罗文辉、罗文相、罗文耀、罗文智、罗文泉。罗仕锦裔孙在坣头下建立祖祠一座,时师伪说丁山兼未房分有亏,丁财不兴,至清嘉庆十年(1805年)乙丑岁五月初一癸丑日寅时兴工,丙山兼午乙巳乙亥分金,九月初八丁巳日癸卯时祖牌升龛转火。1999年重修,中堂重新安放“豫章罗氏堂上罗仕锦与祖妣赖氏祖牌”。罗仕锦祖妣赖氏,生三子:长子罗文炳、次子罗文宣、三子罗文育。罗仕锦葬于黄花约南沐洋,庚山甲向,瓜形。祖妣赖氏葬于黄花约蟹湖嶂,午山子向,燕子伏梁形。罗仕锦与祖妣赖氏,均葬于黄花约南沐洋铁炉塘瓜形和该山顶燕子伏梁形。罗满福,葬于禾塘角老虎窝坭塘,乙山兼卯,无嗣后。 </h3><h3> 四世祖罗文荣,系罗仕福长子,罗文荣与祖妣黄氏同葬于埔尾约中洞尾丁山癸向、兼未分金。生二子:罗维藩、罗维宁。罗文荣徙居埔尾约中洞下格立祠,丙山壬向。罗文荣后裔分居衙前、中洞等地,传至八世祖罗开元后裔分居义容龙腾。 <br> 四世祖罗文辉,系罗仕福次子。罗文辉与祖妣缪氏留在禾塘角居住,罗文辉葬于黄花约蟹湖村老住场。生一子:维高。 <br> 四世祖罗文相,系罗仕福三子。留在禾塘角居住,罗文相葬于黄花约蟹湖分水凹水径排上,乙山辛向。祖妣余氏葬于竹坑,祖妣高氏,葬蛤蟆坑。生一子:罗维清。 </h3><h3> 四世祖罗文耀,系罗仕福四子。罗文耀葬于黄花约长坑尾,祖妣叶氏葬于黄花约蟹湖老猪塘。生三子:罗维常、罗维亨、罗维兼。 </h3><h3> 四世祖罗文智,系罗仕福五子。罗文智葬于黄花约蟹湖蛇坑麻风窝山岗,寅山兼艮,坐箕宿四度,甲戌甲辰分金,放丁水,金枧银巢形。祖妣肖氏葬在于黄花约长坑,嫩草垂珠形。癸山丁向、兼丑分金。祖妣郑氏,葬于黄花约澄塘陶塘屋背穴,猛虎跳墙形。癸山丁向、兼丑分金。于清道光已丑年九月初二日丑时重修。生三子:罗维寿、罗维茂、罗维政。 <br> 四世祖罗文泉,系罗仕福六子,罗文泉与祖妣黄氏同葬于禾塘角龙仔岭老屋背,失嗣。 <br> 四世祖罗文炳、罗文宣、罗文育,系罗仕锦之子。罗文炳、罗文宣留在坣头下居住。坣头下祠堂存放的族谱,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烧毁,造成十几代族谱记载数据缺失。现在后裔不知道那一房是罗文炳房系,那一房是罗文宣房系,只知道三大房系(即是1960年时坣头生产队期间,据说居住在上老屋的后裔为一大房系和居住在下老屋的后裔为一大房系以及居住在祠堂的后裔为一大房系)。2010年以前,已传至第17世(珠系第75世)“业”字辈。罗文育,后迁居黄花约南沐洋建立祖祠一座,罗文育葬于埔尾约班魚塘,癸山兼子。祖妣曾氏葬于黄花约蟹湖子罗屋背,癸山兼子。生三子:罗维鼎、罗维成、罗维捷。从1992年起,禾塘角、坣头下一带罗氏与县城新区生活融为一体,各行各业人才辈出,过着和谐幸福的生活。(罗水生/核对 ) </h3><h1></h1> <p class="ql-block">9、紫城北门内宗支(洪湖公支脉) </p><p class="ql-block"> 据吾族谱称,一世祖罗显荣,系罗纲(千四郎)后裔,罗永达裔孙。由福建汀州府上杭县大洋坝赖埔排柑树下(现龙岩市上杭县溪口镇大洋坝村)迁广东惠州府永安县城北门内(现河源市紫金县紫城镇永安居委会罗氏宗祠一带),而乐业乐士居焉。祖妣赖氏生四子:罗承钦、罗承广、罗承章、罗承材。罗显荣葬于富田里,祖妣赖氏葬于林田猪母埔。另有后裔罗德隆移居蓝塘,罗秉洪移居义容墟,罗文瓒移居惠东高潭墟,罗文玉移居龙窝洋头黄砂坪围子,罗维栋移居龙窝中溪樟洞,罗绍祖过继为南沐洋罗姓之子取名罗继康,罗绍基过继为禾塘角罗姓之子取名罗蔚伦。(罗汉雄、罗镇蕃/核对) </p><p class="ql-block">10、紫城东门、中埔宗支(待考) </p><p class="ql-block"> 据吾族谱称,罗继纲,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由福建汀州府武平县象洞司前(现龙岩市武平县象洞乡联坊村)迁广东惠州府永安县城东门老学第圣殿之所开基立祠(现紫金中学一带),后移居林田约中美埔岭山下立居(现河源市紫金县紫城镇中埔村)。另有后裔罗炽云移居广西北流县三合墟。罗继纲系由福建龙岩(原汀州)武平象洞迁入紫金(原永安)的紫城东门、中埔宗支嫡祖,尊为开基一世祖。(选自罗少平提供的《罗氏族谱》资料) </p><p class="ql-block">11、紫城城镇宗支(洪德公支脉) </p><p class="ql-block"> 罗洪德第十六子罗伯七传至二十一世祖罗松香,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由兴宁县新陂家庄围下新屋(现兴宁市新陂镇)移居紫金县好义墟,后移居上义墟,于1979年由上义墟又移居本县城镇。(罗伟云/核对) </p><p class="ql-block">12、紫城城南直径宗支(洪德公支脉)罗洪德第十八子罗小九传至九世祖罗华山(威公),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兴宁县花螺墩(现兴宁市宁新街道大圳村)迁永安县城开基立祠(现紫金县紫城镇城南居委会直径大塘面罗屋),迄今(2015年)已三百零六年。(罗金甫、罗江甫/核对) </p><p class="ql-block"> 13、紫城安良墟、安良墟下宗支(洪德公支脉) </p><p class="ql-block"> 罗洪德第十八子罗小九传至十五世祖罗升仲,由兴宁县花螺墩(现兴宁市宁新街道大圳村)迁永安县城安良墟井圢(岩)头立居(现紫金县紫城镇安良居委会)。其弟罗升富迁徙广西贺县(现广西贺州市)。另有:罗锐泉,于1962年从梅县南口(现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来紫金县防疫站工作,全家定居安良墟下。(罗楚明/核对)</p> <h3></h3><p style="text-align: left;">四、瓦溪镇 <br> 1、瓦溪高田、围澳宗支(洪德公支脉) <br> 一世罗洪德第十八子罗小九传至十二世罗春锦,于清顺治年间,随母赖祖妣由兴宁县迁徙原永安县上黄砂约围岗甲半径罗屋坪开基立祠(现紫金县瓦溪镇高田村半径组)。罗春锦生三子:罗碧明、罗碧彩、罗碧凤;十三世罗碧凤生三子:罗海兴、罗海旺、罗海清。十四世罗海兴生七子:罗荣芳、罗荣彰、罗荣浩、罗荣康、罗荣烈、罗荣杰、罗荣俊。十四世罗海兴迁本县九和镇热水村则田立居。其长子罗荣芳迁本县凤安镇竹塘村立居。十四世罗海旺生四子:罗荣焕、罗荣昌、罗荣安、罗荣宁迁往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筠连镇古楼坝立居。其曾孙罗明祥(字朝元)迁往云南省彝良县荞山乡立居。十四世罗海清生三子:罗荣玮、罗荣宝、罗荣琇留居高田村半径罗屋坪,有后裔迁往本县义容、龙窝和惠州、深圳、广州及海外立居。其孙罗开全迁居本县凤安镇竹塘村。十四世罗逸清生一子罗毓盛,迁居本镇围澳村,另有裔孙迁往惠东县宝口镇立居。(罗灶华/供稿) <br>2、瓦溪下濑宗支(洪德公支脉)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罗洪德第十六子罗伯七传至罗凤廷,由兴宁县(现兴宁市)迁永安县瓦溪下濑坪上开基立祠(现紫金县瓦溪镇下濑村)。据说另有裔孙迁往外地,如今不知他们立居何处。罗凤廷系几世祖?该世系不清,待考。(罗远松/核对) <br>五、九和镇<br>1、九和热水宗支(洪德公支脉)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世罗洪德第十八子罗小九传至十二世罗春锦,于清顺治年间,随母赖祖妣由兴宁县迁徙原永安县上黄砂约围岗甲半径罗屋坪开基立祠(现紫金县瓦溪镇高田村半径组)。罗春锦生三子:罗碧明、罗碧彩、罗碧凤;十三世罗碧凤生三子:罗海兴、罗海旺、罗海清。十四世罗海兴生七子:罗荣芳、罗荣彰、罗荣浩、罗荣康、罗荣烈、罗荣杰、罗荣俊。十四世罗海兴迁本县九和镇热水村则田立居。其长子罗荣芳迁本县凤安镇竹塘村立居。十四世罗海旺生四子:罗荣焕、罗荣昌、罗荣安、罗荣宁迁往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筠连镇古楼坝立居。其曾孙罗明祥(字朝元)迁往云南省彝良县荞山乡立居。十四世罗海清生三子:罗荣玮、罗荣宝、罗荣琇留居高田村半径罗屋坪,有后裔迁往本县义容、龙窝和惠州、深圳、广州及海外立居。其孙罗开全迁居本县凤安镇竹塘村。十四世罗逸清生一子罗毓盛,迁居本镇围澳村,另有裔孙迁往惠东县宝口镇立居。(罗露春/核对)<br> 六、蓝塘镇 <br> 1、蓝塘石城宗支(洪德公支脉)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罗洪德第十二子罗小三,字福清,传至二世祖罗孟通,于元至元一年(1335年)携子罗聪,由福建宁化县石壁村(现三明市宁化县石壁镇)迁广东兴宁县叶塘洋塘围立业(现兴宁市叶塘镇)。传至八世祖罗及泉,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由兴宁县叶塘洋塘围(现兴宁市叶塘镇)迁永安县岩前约枫林下立居(现紫金县紫城镇仕贵村)。裔孙分居:紫城仕贵,蓝塘石城二渡水、凹头岭、南山寨背,龙窝罗屋排、高坑高富楼、桂山罗屋等村镇。(罗华昌/核对)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2、蓝塘龙渡、百罗宗支(洪德公支脉) <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 罗洪德第十八子罗小九传至十五世祖罗仕清,从福建宁化县石壁村(现三明市宁化县石壁镇)迁广东惠州府永安县城铁潭立居(现河源市紫金县紫城镇通惠居委会五湖桥一带),后移居紫金县蓝塘镇龙渡村龙头围。十七世祖罗耀南,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由蓝塘镇龙渡村龙头围继迁百罗村马鞍山立居。(罗华昌/核对) <br> 3、蓝塘半径宗支(支脉世系待考) 罗洪德第十六子罗伯七传至八世祖罗法行,系罗永成第五儿子。从长乐(现梅州市五华县)移居永安县蓝塘半径桐梓头开基立祠(现河源市紫金县蓝塘镇半径村)。一说罗法行是福建上杭大洋坝罗氏千四郎公系的后裔?该世系不清,待考。(罗中发/核对) <br>七、凤安镇 <br>1、凤安竹塘宗支(洪德公支脉)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世罗洪德第十八子罗小九传至十二世罗春锦,于清顺治年间,随母赖祖妣由兴宁县迁徙原永安县上黄砂约围岗甲半径罗屋坪开基立祠(现紫金县瓦溪镇高田村半径组)。罗春锦生三子:罗碧明、罗碧彩、罗碧凤;十三世罗碧凤生三子:罗海兴、罗海旺、罗海清。十四世罗海兴生七子:罗荣芳、罗荣彰、罗荣浩、罗荣康、罗荣烈、罗荣杰、罗荣俊。十四世罗海兴迁本县九和镇热水村则田立居。其长子罗荣芳迁本县凤安镇竹塘村立居。十四世罗海旺生四子:罗荣焕、罗荣昌、罗荣安、罗荣宁迁往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筠连镇古楼坝立居。其曾孙罗明祥(字朝元)迁往云南省彝良县荞山乡立居。十四世罗海清生三子:罗荣玮、罗荣宝、罗荣琇留居高田村半径罗屋坪,有后裔迁往本县义容、龙窝和惠州、深圳、广州及海外立居。其孙罗开全迁居本县凤安镇竹塘村。十四世罗逸清生一子罗毓盛,迁居本镇围澳村,另有裔孙迁往惠东县宝口镇立居。(罗锡龙/核对) <br> 2、凤安下石宗支(洪德公支脉)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罗洪德第十六子罗伯七次子罗德高传至八世祖罗维富,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由兴宁县(现兴宁市)迁居永安县凤安下石大坑(现紫金县凤安镇下石村)。(罗木生/核对)<br>八、上义镇 <br>1、上义周塘围宗支(洪德公支脉) <br> 罗洪德第十三子罗伯四,由福建宁化县石壁村(现三明市宁化县石壁镇)迁广东兴宁县(现兴宁市)立居。传至十六世祖罗永宁,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由兴宁县(现兴宁市)徙居永安县上义周塘围(现紫金县上义镇上义村),另有后裔移居香港地区及芬兰、荷兰等国外。(罗敬东/核对)<br> 九、义容镇 <br>1、义容汀村大田宗支(洪德公支脉) 罗洪德第十六子罗伯七,由福建宁化县石壁村(现三明市宁化县石壁镇)迁居广东兴宁县南门社子下(现兴宁市)。生二子:长子罗德秀、次子罗德高。三世祖罗德秀,生三子:罗均美、罗均寿、罗均章。三世祖罗德高,徙居长乐胡田(现梅州市五华县)。罗德秀传至七世祖罗环,生四子:长子罗尚质,移居长乐三伯洞(现梅州市五华县)。次子罗尚忠,移居紫金县(原永安县)义容和尚田(现义容镇汀村大田)。三子罗尚德、四子罗尚金,移居紫金县(原永安县)临江光凹横塘赤草塘(现河源市江东新区临江镇光凹村)。八世祖罗尚德,回迁长乐立居(现梅州市五华县)。十世祖罗通,由长乐(现梅州市五华县)徙居紫金县(原永安县)临江光凹大利牛艮坑(现河源市江东新区临江镇光凹村),生四子:长子罗荣锦、次子罗荣秀,立居河源叶潭吉布围(现河源市东源县叶潭镇)。三子罗荣标,移居紫金县(原永安县)临江光凹大利杨额头(现河源市江东新区临江镇光凹村大利完角)。四子罗荣祖,由临江光凹大利牛艮坑迁居义容汀村黄连陂娥长潭(现紫金县义容镇汀村)。(选自罗锦生提供的《罗氏族谱》资料) <br> 2、义容桥田宗支(洪德公支脉)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罗洪德第十六子罗伯七次子罗德高传至九世祖罗有远,由福建宁化县石壁村(现三明市宁化县石壁镇)迁居长乐东之(现梅州市五华县),后移居兴宁县城内左武守府衙门前(现兴宁市)。九世祖罗有兴,由长乐转水黄金坑(现五华县转水镇矮车村)移居永安县义容桥田新陂(现紫金县义容镇桥田村),罗有兴裔孙罗子兵迁居紫金县柏埔镇大鲁村石牙头和博罗县石坝镇吉石村。(选自罗锦生提供的《罗氏族谱》资料) <br> 3、义容东平宗支(洪德公支脉)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罗洪德第十六子罗伯七长子罗德秀传至九世祖罗达祯,由兴宁县(现兴宁市)移居永安县义容屯背甲凌角陂(现紫金县义容镇东平村)。(选自罗锦生提供的《罗氏族谱》资料)</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 <p class="ql-block">4、义容塘丰、汀村宗支(洪德公支脉) 罗洪德第十六子罗伯七次子罗德高传至十二世祖罗鸣忠,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由永安县义容黄连陂娥长潭迁塘丰塘博下居住,后裔分居义容汀村八斗种(现紫金县义容镇坪輋村、汀村),古竹四维雷公桥(现河源市江东新区古竹镇四维村)。(选自罗锦生提供的《罗氏族谱》资料) </p><p class="ql-block">5、义容黄洞、中兴 、东平、安全、下告、义容墟镇宗支(洪德公支脉) </p><p class="ql-block"> 罗洪德第十八子罗小九传至九世祖罗奕哲,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由兴宁县龙田高车(现兴宁市龙田镇)移居永安县义容黄洞立祠(现紫金县义容镇黄洞村)。裔孙分居:黄洞长塘排、下径,中兴圢(岩)子下、排角,东平哉塘前、金竹窝,安全大凹,下告岭背坪,义容墟镇;古竹吉安桐子窝等村镇(现义容镇黄洞村、中兴村、东平村、安全村、下告村、义容墟镇;现河源市江东新区古竹镇吉安村)。另有:十二世祖罗福海,由紫金乌石迁居义容安全大凹。二十六世祖罗仕辉,于1944年从兴宁县龙田(现兴宁市龙田镇)来紫金县义容墟镇经商定居,是罗氏昭远公后裔也。(选自罗锦生提供的《罗氏族谱》资料) </p><p class="ql-block">6、义容龙腾宗支(洪湖公支脉) </p><p class="ql-block"> 吾宗支永安始祖罗仲英传至三世祖罗仕福,于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岁在禾塘角建立祖祠一座,于2005年冬重修。罗仕福,又名云台,生于戊寅68岁寿终,罗仕福葬在教场黄竹埔,申山兼坤,锦被盖孩儿形。祖妣江氏葬于埔尾约中洞脉之凹,丁山癸向,雄鸡拨羽形。生六子:罗文荣、罗文辉、罗文相、罗文耀、罗文智、罗文泉。 </p><p class="ql-block"> 四世祖罗文荣,系罗仕福长子,与祖妣黄氏同葬于埔尾约中洞尾丁山癸向、兼未分金。生二子:罗维藩、罗维宁。罗文荣徙居埔尾约中洞下格立祠,丙山壬向。罗文荣后裔分居衙前、中洞等地,传至八世祖罗开元后裔现居住容义镇龙腾村。(选自罗木生提供的《罗氏族谱》资料) </p><p class="ql-block">十、古竹镇 </p><p class="ql-block"> 1、古竹槎岭、四维宗支(洪湖公支脉) </p><p class="ql-block"> 珠系60世祖罗受泰系罗纲(千四郎)后裔,罗思聪裔孙。祖妣张满娘生五子:罗良志、罗良盛、罗良富、罗良通、罗良福。于1650年间,由福建汀州府上杭县大洋坝赖埔排柑树下(现龙岩市上杭县溪口乡大洋坝村)徙居广东惠州府永安县黄花约赤珠坑定居建祠(已丙山亥壬向)。罗受泰卒葬于黄塘墟车前小水仁志坪(坤山艮向,喝观音坐莲形),祖妣张满娘卒葬于茜坑尾火炉石(坐东向西,喝木星形)。吾族裔孙繁衍昌荣,代代出贤良,散居各地。二世祖罗良志,祖妣郑氏生三子:罗文彩、罗文贵、罗文瑞分居本村楼下;二世祖罗良盛,祖妣邱氏生四子:罗文选、罗文儒、罗文贤、(罗文炳,待考)分居本村坪上;二世祖罗良富,祖妣何氏生四子:罗文聪、罗文明、罗文志、罗文高分居何地未记载;二世祖罗良通,祖妣魏氏,徙居惠州城内后未记载;二世祖罗良福,出家去天字嶂食斋。四世祖罗宏猷、罗宏经,由永安县黄花约赤珠坑(现河源市紫金县紫城镇新庄村)移居花县花山(现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城西村)。罗宏猷次子罗奇英,因不习惯在花县花山居住,由花县花山(现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城西村)徙居紫金县(原永安县)古竹槎岭大岭围开基立祠(现河源市江东新区古竹镇槎岭村)。罗宏经次子罗粤英,因不习惯在花县花山居住,由花县花山(现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城西村)移居紫金县(原永安县)古竹四维雷公桥开基立祠(现河源市江东新区古竹镇四维村)。现详细记载以下10代辈字世系排列:文、宏、英、茂、扬、思、庆、锦、天、国。吾族因在“文革”破除四旧时,老族谱被焚毁而造成失载,现只有后裔查祖墓碑文填补上为盼。吾族自罗纲(千四郎)起40代辈字世系排列:四千万仲,宗师永维,翠受良文,宏英达廷,嘉明绍端,国治成平,康安裕顺,定昌富荣,元仁云集,应世方名。(罗治宏、罗伟雄/核对)</p><p class="ql-block">2、古竹四维宗支(洪德公支脉) </p><p class="ql-block"> 罗洪德第十六子罗伯七次子罗德高传至十二世祖罗鸣忠,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由永安县义容黄连陂娥长潭迁塘丰塘博下居住,后裔分居义容汀村八斗种(现紫金县义容镇坪輋村、汀村),古竹四维雷公桥(现河源市江东新区古竹镇四维村)。(选自罗锦生提供的《罗氏族谱》资料) </p><p class="ql-block"> 3、古竹吉安宗支(洪德公支脉) </p><p class="ql-block"> 罗洪德第十八子罗小九传至九世祖罗奕哲,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由兴宁县龙田高车(现兴宁市龙田镇)移居永安县义容黄洞立祠(现紫金县义容镇黄洞村)。裔孙分居:黄洞长塘排、下径,中兴 圢(岩)子下、排角,东平哉塘前、金竹窝,安全大凹,下告岭背坪,义容墟镇;古竹吉安桐子窝等村镇(现义容镇黄洞村、中兴村、东平村、安全村、下告村、义容墟镇;现河源市江东新区古竹镇吉安村)。另有:十二世祖罗福海,由紫金乌石迁居义容安全大凹。二十六世祖罗仕辉,于1944年从兴宁县龙田(现兴宁市龙田镇)来紫金县义容墟镇经商定居,是罗氏昭远公后裔也。(选自罗锦生提供的《罗氏族谱》资料) </p><p class="ql-block"> 4、古竹潮沙宗支(洪湖公支脉) </p><p class="ql-block"> 罗向日、罗向辰,由福建漳州市(原漳州府)迁广东紫金县(惠州府原永安县)古竹潮沙牛古石立居(现河源市江东新区古竹镇潮沙村),人丁100人左右。祠堂门楼牌“黄罗宗祠”;大门联“江夏源流,豫章世泽”。据说该祠是当时罗向日、罗向辰与黄姓结拜谊兄弟共同兴建的祠堂,黄罗两姓共用至今。其后裔罗革友,原在广东开平县工作,现移居美国。罗向日、罗向辰系由福建漳州迁入紫金(原永安)古竹潮沙的宗支嫡祖,尊为开基一世祖。(编者当地调查资料) </p><p class="ql-block">十一、黄塘镇 </p><p class="ql-block">1、黄塘澄田宗支(洪德公支脉) </p><p class="ql-block"> 罗洪德第七子罗大七传至二世祖罗文显,由福建宁化县石壁村(现三明市宁化县石壁镇)徙居兴宁县三图(现兴宁市)。十二世祖罗敬贤,由兴宁县(现兴宁市)迁永安县腊石约澄田坑高简立居(现紫金县黄塘镇澄田村)。十三世祖罗元禄,由澄田坑高简徙居柏埔东方葵笑坑,散居福田农会(现紫金县柏埔镇东方村、福田村)。现仍居住黄塘镇澄田村先锋组符头的有罗汉华等三房人,罗华兴解放前迁居香港。注:罗汉华父亲从水澄南沐洋过继为澄田罗姓之子,后始居澄田村先锋组符头。(罗汉华/核对) </p><p class="ql-block">2、黄塘长岌、上黄塘、黄塘墟镇宗支(洪德公支脉) </p><p class="ql-block"> 罗洪德第十六子罗伯七传至十三世祖罗星恩,于清康熙年间(1663—1721年),由兴宁县(现兴宁市)移居永安县黄塘约长岌蓝坑(现紫金县黄塘镇长岌村)。十四世祖罗英松,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由兴宁县(现兴宁市)移居永安县黄塘上黄塘丰围(现紫金县黄塘镇上黄塘村)。另有罗连新,解放前从五华县来紫金县黄塘墟镇经商定居。(罗杏泉/核对) </p><p class="ql-block"> 3、黄塘嶂拔辣菜坑宗支(洪湖公支脉) </p><p class="ql-block"> 吾宗支永安始祖罗仲英之子罗受庄,字庄一郎与祖妣张二娘,由福建汀州府上杭县大洋坝赖埔排柑树下(现龙岩市上杭县溪口镇大洋坝村)迁广东惠州府永安县城西门约坣头下立祠(现紫金县紫城镇新安居委会紫龙花园一带),因人多屋少,后徙黄花约澄塘村居住,罗受庄见此村地方非君子仁人所居之地,后又徙黄花约水美甲上本村,买承叶马郑三姓田业立祠,庚山甲向,即系上本村上楼屋。罗受庄生二子:长子罗粮芳、次子罗粮米。罗粮芳生三子:长子罗文茂、次子罗文案、三子罗文盛。罗文案生一子:罗弘亮迁往西蜀(四川)后未记载。罗文盛公被曾姓招入门其妻杨氏及后裔未可知也。据说罗永俊金骸原葬于上杭县大洋坝,其后裔罗文盛复往上杭县大洋坝盗挖罗永俊金骸回来紫金县(原永安县),葬于黄花约蟹湖分水凹,(俗叫蓑衣公,每次扫墓都下雨,且总会有人吵至打架的)。罗粮米,分居小黄花立祠,庚山甲向,眠牛形。其后裔又分居嶂拔辣菜坑。罗文茂生二子:长子罗弘声、次子罗弘高。罗弘声生一子罗织锦。罗织锦生五子:长子罗凤祥、次子罗凤扬、三子罗凤彩、四子罗凤云、五子罗凤清。罗受庄葬于黄花约蟹湖吊简坑,壬山丙向。祖妣张二娘葬于黄花约蟹湖蛇坑尾。罗受念葬于罗受庄地坟顶右边。祖妣郑三娘无嗣后。罗受忠葬于林田驼猪岭,申山寅向,美女踏车形。罗受龙葬于黄花约南沐洋麻子窝,巳山兼丙,雄鸡拨羽形,无嗣后,其坟墓无碑文记载。罗受恩,系罗受庄五弟,始闽迁粤,而乐业乐士居焉。罗受恩葬于上濑右拔尾,亥山巳向,昂天海螺形,清乾隆四十四年已亥岁重修。祖妣叶氏葬于西门黄阪坑石井地,辛山兼酉,飞凤形。祖妣杨氏葬于龙潭石坑,丙山兼巳,孩儿坐栏形。生三子:罗仕福、罗仕锦、罗满福。(选自罗传兴提供的《罗氏族谱》资料) </p><p class="ql-block"> 十二、柏埔镇 </p><p class="ql-block"> 1、柏埔东方、福田宗支(洪德公支脉) </p><p class="ql-block"> 罗洪德第七子罗大七传至二世祖罗文显,由福建宁化县石壁村(现三明市宁化县石壁镇)徙居兴宁县三图(现兴宁市)。十二世祖罗敬贤,由兴宁县(现兴宁市)迁永安县腊石约澄田坑高简立居(现紫金县黄塘镇澄田村)。十三世祖罗元禄,由澄田坑高简徙居柏埔东方葵笑坑,散居福田农会(现紫金县柏埔镇东方村、福田村)。(选自罗明汉提供的《罗氏族谱》资料)</p> <h3></h3><p style="text-align: left;"></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2、柏埔良洞宗支(洪德公支脉)</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罗洪德第五子罗大五传至九世祖罗法明,由兴宁县(现兴宁市)徙居永安县柏埔良洞水围(现紫金县柏埔镇良洞村)。(选自罗明汉提供的《罗氏族谱》资料)</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3、柏埔大鲁宗支(洪德公支脉)</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罗洪德第十六子罗伯七次子罗德高传至九世祖罗有远,由福建宁化县石壁村(现三明市宁化县石壁镇)迁居长乐东之(现梅州市五华县),后移居兴宁县城内左武守府衙门前(现兴宁市)。九世祖罗有兴,由长乐转水黄金坑(现五华县转水镇矮车村)移居永安县义容桥田新陂(现紫金县义容镇桥田村),罗有兴裔孙罗子兵迁居紫金县柏埔镇大鲁村石牙头和博罗县石坝镇吉石村。</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选自罗锦生提供的《罗氏族谱》资料)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十三、临江镇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1、临江光凹宗支(洪德公支脉)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罗洪德第十六子罗伯七,由福建宁化县石壁村(现三明市宁化县石壁镇)迁居广东兴宁县南门社子下(现兴宁市)。生二子:长子罗德秀、次子罗德高。三世祖罗德秀,生三子:罗均美、罗均寿、罗均章。三世祖罗德高,徙居长乐胡田(现梅州市五华县)。罗德秀传至七世祖罗环,生四子:长子罗尚质,移居长乐三伯洞(现梅州市五华县)。次子罗尚忠,移居紫金县(原永安县)义容和尚田(现义容镇汀村大田)。三子罗尚德、四子罗尚金,移居紫金县(原永安县)临江光凹横塘赤草塘(现河源市江东新区临江镇光凹村)。八世祖罗尚德,回迁长乐立居(现梅州市五华县)。十世祖罗通,由长乐(现梅州市五华县)徙居紫金县(原永安县)临江光凹大利牛艮坑(现河源市江东新区临江镇光凹村),生四子:长子罗荣锦、次子罗荣秀,立居河源叶潭吉布围(现河源市东源县叶潭镇)。三子罗荣标,移居紫金县(原永安县)临江光凹大利杨额头(现河源市江东新区临江镇光凹村大利完角)。四子罗荣祖,由临江光凹大利牛艮坑迁居义容汀村黄连陂娥长潭(现紫金县义容镇汀村)。(罗九如、罗燕城/核对)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2、临江光凹、禾坑宗支(洪德公支脉) 罗洪德第十六子罗伯七次子罗德高传至十一世祖罗荣学,由长乐(现梅州市五华县)移居紫金县(原永安县)临江光凹横塘赤草塘(现河源市江东新区临江镇光凹村)。十二世祖罗明乐,于清康熙年间(1663—1721年),由临江光凹横塘赤草塘移居禾坑厚头围(现河源市江东新区临江镇禾坑村)。(选自罗金水提供的《罗氏族谱》资料)</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据《紫金县志》记载,2005年紫金罗氏总人口为13000多人,分布全县各镇:紫城2123人;附城1254人;乌石1146人;水墩336人;龙窝853人;苏区21人;南岭94人;瓦溪216人;九和153人;蓝塘1223人;凤安86人;好义45人;上义94人;古竹2998人;义容1733人;临江274人;柏埔478人;黄塘233人;中坝、敬梓不足20人。2009年紫城、附城、乌石合并为紫城镇。2015年古竹、临江归属河源市江东新区。</div><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紫金豫章罗氏文化研究会编</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5年10月</h1><h1 style="text-align: left;"></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紫金罗氏宗祠</b></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b>紫金各地罗氏宗祠 </b></span></div>1、紫金罗氏宗祠,位于紫城镇下厚街39号,该祠巳山亥向,原址遗存有石刻门楼牌“罗氏宗祠”和大门联“通侯门第,理学家声”等物。 </h1><h1>上厅正梁联:<br>新郑发宗枝,宜城封国,豫章脉,承宁郡,接闽汀,徙紫邑,文经武纬,俊彦英才兴富贵;<br>永安建祖宇,理学传家,通侯门,眺东江,傍秋水,携金山,人杰地灵,枝繁叶茂旺丁财。 <br>上厅副梁联:<br>想当年,先祖护周建国,辅佐秦唐,助刘立汉,伟绩奇勛昭日月;<br>喜今日,后昆立德修身,欣崇耕读,创业兴家,孝廉忠义谱春秋。 <br>下厅正梁联: <br>宗功显赫,朝朝将相名扬,通侯门第千秋旺;<br>祖宇重辉,代代英才辈出,理学家声万载兴。 <br>2、紫城镇坣头下罗氏宗祠<br>该祠位于紫城镇新安居委会坣头下,丙山壬向。始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于1999年重修。<br>大门对联:<br>通侯门第,理学家声。 <br>中堂对联:<br>前人重整新气象,后裔复修旧规模。 <br>正梁对联:<br>由闽中而发,渊源计传九五之世,不忘宗功祖德;<br>至永邑次开,统绪创建七四多年,还期子肖孙贤。 <br>副 联:<br>豫水衍流长,黉学渊源悉,思宗功一派;<br>章山绍气旺,经纶峻峙远,追祖德双峰。 <br>下堂对联: <br>一脉发千祥,越东越西此日同心眙祖德;<br>两房分百世,难卑期时共学会耀昭功宗。 <br>3、紫城镇禾塘角罗氏宗祠 <br>该祠位于紫城镇新安居委会禾塘角,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于2005年冬重修。 <br>顶梁联: <br>章水衍长流,学业渊源熏陶,子孙良材出悉,本宗归一派; <br>西山绍气旺,经纶峻峙濡染,英雄大器成远,追祖德双峰。 <br> 4、紫城镇直径罗氏宗祠 <br>该祠位于紫城镇城南居委会直径大塘面罗屋,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从兴宁县花螺墩迁入永安县城大塘面罗屋。迄今(2015年)已三百零六年。 <br>顶梁联:<br>鲁豫发迹,卿侯相阁,嵘藻斐然承祖武;<br>闽赣由来,正莆繇函,文笔尖端励孙谋。 <br>副 联:<br>承理学家风,勤耕勤读万世,仰前尝志家族史;<br>弘豫章世德,克勤克俭千秋,传后辈出栋梁才。 <br>5、紫城镇乌石村罗氏宗祠 <br>该祠位于紫城镇乌石村巷子背罗屋街,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于1998年重修。<br>顶梁联:<br>万世仰前微,为朝政戌边关,立名著靖匪氛,赫赫宗功,尝志家邦人物史;<br>千秋传后起,发豫章荣顺德,来永邑衍秋江,泱泱嗣裔,卜堪社稷栋梁才。<br>6、紫城镇石陂村大陂罗氏宗祠<br>该祠位于紫城镇石陂村大陂,始建于明崇祯年间(艮山兼丑坤向),于清乾隆三十三年至道光年间重修,堂名题字“豫章云”。 <br>顶梁联: <br>一宅发高枝,果如横扫千军胜大任,此长材声价重琳琅,人中栋梁莲云起; <br>两间粗结构,靖起堆陈万卷居上方,最高位芬芳承露史,天下精华映日新。 <br>7、紫城镇榕林村罗氏宗祠 <br>该祠位于紫城镇榕林村罗湖坝,坐西向东。 <br>顶梁联: <br>河山肯把唤回,五湖上俎豆开宗,胜景编宜,说甚洪泽烟波,洞庭云水; <br>乾坤尽经留住,万岭中馨香墩子,名家可述,连带江门金榜,湘内琳琅。 <br>8、紫城镇仕贵村罗氏祖祠<br>该祠位于紫城镇仕贵村枫林下,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655年),坐北向南。“文革”时被毁,于1993年复修。 <br>顶梁联:<br>系传赣水脉发闽江,由兴邑派衍紫金,想先人源流远大荡荡平平,窃喜宗潢延骏泽;<br>霞蔚枫林云蒸仕贵,右官山左环嘉嶂,观今日祖庙辉煌堂堂正正,方知后裔集鸿庥。 <br>9、龙窝镇桂山村罗氏宗祠<br>该祠位于龙窝镇桂山村围罗屋,是罗洪德第十二子罗小三传至八世罗及泉,由兴宁县徙迁永安县(今紫金县)乌石仕贵枫林下,十二世罗国素而立祠。 <br>10、水墩镇秋溪村罗氏宗祠<br>该祠位于水墩镇秋溪村中石坑,寅山申向,始建于300多年前,于2014年冬复建竣工。 <br>顶梁联: <br>油山溢彩当思嘉应传芳窃喜祠宇添辉,继往开来馨香袅袅光耀豫章弘圣德; <br>吉水流长须念祖河源远尤欣宗支竞茂,经文略武紫气盈盈发扬理学振家声。 <br>11、瓦溪镇下濑村罗氏宗祠<br>该祠位于瓦溪镇下濑村坪上,于2013年10月重光。 <br>顶梁联: <br>脉发江西派衍兴宁宗功祖德,根深蒂固传万载; <br>基创永安祠建濑水子孝孙慈,枝荣叶茂绍千秋。 <br>12、瓦溪镇高田村罗氏宗祠<br>该祠位于瓦溪镇高田村半径罗屋坪,亥山兼壬,1997年重修。 <br>大门对联:<br>通侯门第;理学家声。 <br>13、蓝塘镇半径村罗氏宗祠 <br>该祠位于蓝塘镇半径村桐梓头,于2011年重修。 <br>顶梁联: <br>系始祝融功垂,汉室绩著豫章裔发岭南吉第朝天子,立祠振振螽斯昌百世; <br>支蕃珠祖勋彪,随唐声蜚湘水居开紫邑桐村择神鲶,创宇绵绵瓜瓞旺千秋。<br>14、蓝塘镇百罗村罗氏宗祠<br>该祠位于蓝塘镇百罗村马鞍山,始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是罗洪德第十八子罗小九传至十七世罗耀南,由蓝塘龙渡村龙头围继迁百罗村马鞍山立居。 <br>顶梁联:<br>灿星斗应起文明,山势况通天高,不在泰华衡嵩,胜选好峰当俎豆;<br>返烟霞自存质朴,水光濒接地深,只此江河湖沼,长成渥泽嗣琳琅。 <br>15、蓝塘镇石城村二渡水松山下罗氏宗祠<br>该祠位于蓝塘镇石城村二渡水松山下。<br>顶梁联:<br>立本宜到万年,就草泽千亩纵横,莲石诵先分,半龛风月清边豆;<br>深根并经百里,自枫林一枝分脉,荣光开胜状,古渡山河拥画屏。 <br>16、蓝塘镇石城村二渡水围龙屋罗氏宗祠<br>该祠位于蓝塘石城村二渡水围龙屋。 <br>顶梁联:<br>古渡看江流,有千年湘上才名,声价重琳琅,瑶草琪花渠成,水到衍源旧;<br>好山同岳立,高一切寰中伟器,功勋留史册,琼枝玉树岭表,峰迴俎豆新。 <br>17、义容镇黄洞村罗氏宗祠<br>该祠位于义容镇黄洞村,于2011年重修。人丁约1300人,分居:黄洞长塘排、下径,中兴圹(岸)子下、排角,东平哉塘前、金竹窝,下告岭背坪和古竹吉安桐子窝。 <br>大门对联:<br>通侯门第;理学家声。 <br>18、义容镇桥田村罗氏宗祠 <br>该祠位于义容镇桥田村新陂,庚山甲向,结穴飞凤过江形。 <br>顶梁联: <br>通侯门第,创业垂统序,昭穆于一堂有脊有伦庶几,家声丕振; <br>理学家风,积功累荣诒,子孙于万代作忠作孝方见,明德常新。 <br>19、义容镇塘丰村罗氏宗祠<br>该祠位于义容镇塘丰村塘博下,系罗洪德第十六子罗伯七传至十二世祖罗鸣忠,由义容镇汀村黄连陂娥长潭迁居塘丰村塘博下。 <br>顶梁联: <br>祖德宗功,想当年持勤克俭,肯构肯堂,创建鸿基骏业; <br>兰馨桂馥,喜今日祠宇维新,美轮美奂,宏开燕语莺歌。 <br>20、义容镇东平村罗氏宗祠<br>该祠位于义容镇东平村哉塘前,于2006年重修。 <br>上堂顶梁联: <br>豫章分支,承福建接兴宁移永邑,千载源远流长,通侯门第昭日月; <br>仙台授址,择义容继先贤遵祖训,万年瓜瓞绵延,理学家声炳乾坤。 <br>下厅顶梁联: <br>豫章脉归一本,思念先祖源流,赫丕先代,脉脉相传昌百世; <br>哉塘祠居二房,当知水源木本,济美英才,房房繁衍盛千秋。 <br>21、古竹镇四维村罗氏宗祠<br>该祠位于古竹镇四维村雷公桥,上三下三包二廊,“文革”时期被毁,于2008年重修。 <br>顶梁联: <br>迹发闽帮,想当年栋宇创成,依赖仙人遗骏业; <br>乳分粤域,喜今朝龙神镇静,还期后裔展鸿图。 <br>22、古竹镇槎岭村罗氏宗祠<br>该祠位于古竹镇槎岭村大岭围肚,上三下三包二廊,“文革”时期被毁,于1995年重修。 <br>顶梁联: <br>发豫章移闽粤,永安花县立大岭,世代书香及第; <br>怀英公建祠宇,祖德灵光照后裔,人财文武番衍。 <br>23、古竹镇潮沙村黄罗宗祠 <br>该祠位于古竹镇潮沙村牛古石,1988年10月重修。罗向日、罗向辰,由福建漳州迁徙古竹镇潮沙村牛古石,人丁100人左右。祠堂门楼牌“黄罗宗祠”;大门联“江夏源流,豫章世泽”。据说该祠是当时罗向日、罗向辰与黄姓结拜谊兄弟共同兴建的祠堂,黄罗两姓共用至今。 <br>24、临江镇禾坑村罗氏宗祠 <br>该祠位于临江镇禾坑村镇厚头围,坐北向南。 <br>顶梁联: <br>盟学渊家风,灵著厚头光日月; <br>豫章求世德,祥开奕业启人文。 <br><br></h1><h1>紫金豫章罗氏文化研究会编<br>2017年12月</h1><h3></h3><h5></h5><h3></h3><h1></h1><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紫金罗氏宗祠志 </b></h1><h1> 据清咸丰七年罗德纯手著《罗氏族谱》记载:豫章堂族谱,废则世系不清,名分不彰,昭穆莫辨。而人始忘其本,弗思其源矣,后辈欲复古无由予等,借族谱以志之使其系昭穆,犹有可稽亲疏恩义,尚有可观吾。 </h1><h1> 祝融之后,历虞夏商周,至秦代分郡定而始祖,凌甫公受封于罗以国为氏。至汉文景朝大农令,讳珠公迁豫章于西山,六子蕃盛。因官而四方者,多宗于豫章之郡。</h1><h1> 厥后,景新公由豫(豫章即江西南昌)而迁闽(福建),立德成家,世远族繁。即由闽迁粤(广东)及迁永安(紫金)者,无论先来后至,寔系出一本也。但今日星居散处,欲偕敬宗,而无自思合睦族,而无由是总祠之当建岂容缓,乎大大总祠之当建,即所以敬宗睦族者也。兹幸值城内紫金街(下厚街)有本族私屋一所,巳山亥向,地贵基宏龙搂金山,而贯脉向迎北极而朝堂,清源之水潆其前,铁潭之渡绮其后,元峰冠嶂牙排,官山文笔忱后城足堪,建祠举定显宗族之光。以是佥议捐题同襄盛事,惟异同宗伯叔兄弟,家充裕者勿吝锱铢,即蕴藏稍歉者勉力捐题,开一代之鸿,求为万世之其业也。由是敬祖宗而灵爽,有凭睦族属而情谊,自洽贻报,善于孙子骏发,本源荫科甲家声名蝉联,朱紫螽斯衍庆鸿福均沾。是为序。 </h1><h1> 紫金罗氏宗祠位于紫城镇下厚街39号,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坐南向北,总面积262平方米。1951年该祠被政府收为公产,后已损毁,原址遗存有石刻大门额堂名“罗氏宗祠”和大门联“通侯门第,理学家声”等物。2001年冬,承蒙宗彦罗振华、罗权安、罗冠文、罗世环、罗明辉、罗分田、罗九如等极力将原址赎回筹备重建,于2006年农历六月十八日寅时兴工,后由罗小苑、罗水南、罗伟雄(黄花澄塘)、罗火松、罗水生(坣头下)等热心宗彦参与,2013年农历五月二十五日巳时开始装修至2014年秋竣工。2015年农历八月初二日午时重光庆典,祠内神龛供奉豫章罗氏始祖珠公,以珠公镇龛正座,供后裔祭拜。祖宗定会庇护吾罗氏后昆枝繁叶茂,瓜瓞绵绵,人才辈出,代代书香,子孙孝贤,兴旺发达。 </h1><h1> 紫金罗氏宗祠该祠巳山亥向,原址遗存有石刻门楼牌“罗氏宗祠”和大门联“通侯门第,理学家声”等物。 </h1><h1><br></h1><h1>上厅正梁联:</h1><h1>新郑发宗枝,宜城封国,豫章脉,承宁郡,接闽汀,徙紫邑,文经武纬,俊彦英才兴富贵;</h1><h1><br></h1><h1>永安建祖宇,理学传家,通侯门,眺东江,傍秋水,携金山,人杰地灵,枝繁叶茂旺丁财。 </h1><h1><br></h1><h1>上厅副梁联:</h1><h1>想当年,先祖护周建国,辅佐秦唐,助刘立汉,伟绩奇勛昭日月;</h1><h1>喜今日,后昆立德修身,欣崇耕读,创业兴家,孝廉忠义谱春秋。 </h1><h1>下厅正梁联: </h1><h1>宗功显赫,朝朝将相名扬,通侯门第千秋旺;</h1><h1><br></h1><h1>祖宇重辉,代代英才辈出,理学家声万载兴。</h1><h3><br></h3><h1>紫金豫章罗氏文化研究会</h1><h1>2015月10月</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紫金罗氏族谱与通谱记载不一 </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紫金罗氏宗祠重光以来,宗亲们对编写《紫金罗氏源流总谱》选自《中华罗氏通谱》有关资料,提出与《紫金罗氏族谱》手抄本有关资料不尽相同的意见。归纳起来,主要出现有如下四点谱记不一: 一、祝系101世珠公与102世珠公谱记不一 </h1><h1 style="text-align: left;">1、《紫金罗氏族谱》手抄本记载是:祝系100世天朝公→101世珠公。 </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2、《中华罗氏通谱》记载是:祝系100世天朝公→101世君用公→102世珠公。 </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二、珠系28世景新公与33世景新公谱记不一 </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1、《紫金罗氏族谱》手抄本记载是:1世珠公→2世居厚公→3世悉公→4世臣恭公→ 5世谌公→ 6世徽公→7世彦公→8世立成公 →9世祜郎公 →10世公望公→ 11世志海公 →12世幼行公→ 13世澄郎公→14世德郎公 →15世锜秀公→ 16世友公 →17世玉孙公 →18世诚忠公 →19世子元公→ 20世仕通公 →21世子美公 →22世元有公→ 23世昌逊公→ 24世祥响公 →25世景宣公→ 26世其秀公 →27世仪贞公 →28世景新公 →29世仕伦公→ 30世元杰公→31世子建公 →32世仲太公→ 33世谋公→ 34世俊公→35世仲权公→36世安庆公→37世学政公→38世顺德公→39世自高公→40世廷标公→41世惟受公→42世思行公→43世奉初公→44世昌龄公→45世尚古公、尚崇公、尚立公。 </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2、《中华罗氏通谱》记载是:1世珠公→2世居厚公→3世悉公→4世臣恭公→5世诚公→6世徵公→7世达公→8世叶公→9世升公→10世季实公→11世霄公→12世令恭公→13世瑭公→14世文通公→15世铿公→16世绥公→17世遵生公→18世昊公→19世智友公→20世诚中公→21世景哲公→22世官奉公→23世元朗公→24世世推公→25世志为公→26世尹宁公→27世怀持公→28世汉珀公→29世景拔公→30世立贤公→31世周儒公→32世仪贞公→33世景新公→34世仕伦公→35世元杰公→36世子建公→37世仲太公→38世谋公→39世俊公→40世仲权公→41世荣庆公→42世思珩公→43世奉初公→44世昌龄公→45世尚古公、尚崇公、尚立公。 </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三、珠系51世洪德公与46世洪德公谱记不一 </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1、《紫金罗氏族谱》手抄本记载是:珠系44世昌龄公→45世尚古公→46世宁郎公→47世志兴公→48世季周公→49世谷贤公→50世彦邦公→51世洪德公。 </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2、《中华罗氏通谱》记载是:珠系44世昌龄公→45世尚崇公→46世洪德公(尚崇公次子任郎公)。 </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四、珠系51世洪振公与51世千四郎公谱记不一 </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1、《紫金罗氏族谱》手抄本记载是:珠系44世昌龄公→45世尚古公→46世宁郎公→47世志兴公→48世季周公→49世谷贤公→50世彦信公→51世洪振公→52世千四郎公→53世千六郎公→54世万一郎公→55世仲一郎公→56世宗明公→57世思兴公→58世永俊公→59世旻公→60世仲英公。 </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2、《中华罗氏通谱》记载是:珠系44世昌龄公→45世尚立公→46世洪湖公→47世世瑞公→48世文素公→49世仲熙公→50世赟公→51世千四郎公→52世宣六郎公→53世万一郎公→54世仲一郎公→55世宗明公→56世思民公→57世永俊公→58世旻公→59世仲英公。 </h1><h1 style="text-align: left;">3、《紫金罗氏族谱》手抄本记载是:珠系51世洪振公,又名万八郎,榜名罗伦。《中华罗氏通谱》记载是:珠系51世千一郎公,号万八郎(榜名罗伦是彦信公子孙)。 <br></h1><h1 style="text-align: left;">4、《紫金罗氏族谱》手抄本记载是:福建上杭大洋坝罗氏一世祖洪振公。《中华罗氏通谱》记载是:福建上杭大洋坝罗氏一世祖千四郎公。 </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综上所述,特据《紫金罗氏族谱》手抄本有关资料,专以为文,留传参考。鉴于各地谱记不一,在编写《紫金罗氏源流总谱》时选自了《中华罗氏通谱》有关资料,以贯全国罗氏源流,才能让祖宗含笑九泉。</h1><h3></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紫金罗氏宗祠重光庆典视频</b></p> <h1><b>己亥岁腊月二十九紫金罗氏宗亲拜祖仪式(上集)</b></h1> <h1><b>己亥岁腊月二十九紫金罗氏宗亲拜祖仪式(下集)</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紫金豫章罗氏文化研究会编</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O二O年一月更新</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