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芳华》</h3><div> ——不能忘却的记忆</div><div> 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是电影《芳华》招贴广告上的一句话,应该是一句歌词吧。是的,是不应该忘记。</div><div> 电影故事中的人物,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的展开,也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条件。该影片侧重了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文革和对越自卫反击战。文革对当初人们的影响,可以从萧穗子和何小萍收到得到平反的父亲寄来的物品和信件中略见一斑。当然,文革也影响了主人公刘峰的命运。情不自禁的一个拥抱,被扣上“腐蚀活雷锋”的帽子。林丁丁的自保,刘峰的命运开始逆转。好在,文革时期的作风问题不像今天的娱乐界,绯闻被津津乐道。</div><div> </div><div> </div> <h3> 至于对越自卫反击战,我是唱着《十五的月亮》、《望星空》的歌曲崇拜英雄的。《高山下的花环》也赚足了我们年少的眼泪。《芳华》中,何小萍由于看透了文工团的勾心斗角,也由于屡次受到欺凌,她彻底失望而不愿登台。她用温度计上演调包计,最终被政委先扬后抑,发配到了野战医院。我分明看到了何小萍嘴角的笑意。“树倒猢狲散”,只不过她先走了一步。政委在舞台上,表扬何小萍轻伤不下火线,但他心里清楚他要求保密的调包计。所以,何小萍离开文工团,被做得滴水不漏。还记得政委批评过朱克等人的话吗?“我为你们害臊!”那个正义凛然的领导,背后竟是如此高明!</h3> <h3>《芳华》似乎突显的就是善良。刘峰善良甚至至善,何小萍善良,萧穗子善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因果报应确实不该提倡。因为它压根儿就不是我们期待的那样。最后的两大善人在小车站依偎。他们的战友有出国的,有发财的,生活滋润而荣耀。萧穗子的最后那句旁白:我不禁想到,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原谅我不愿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就让荧幕,留住我们芬芳的年华吧。刘峰和何小萍在战友聚会时,拿什么来显摆?每次聚会,总有装和吹,历尽艰辛的两个大善人,两个苦命人,仍然处在社会的底层,拿什么吆五喝六自吹自擂?!</h3><h3>“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刘峰和何小萍只是我们在茶余饭后崇拜的偶像,但我们谄媚的笑脸会凑向林丁丁郝淑雯陈灿等官二代和富二代。芳华易逝,人情冷暖如故!</h3> <h3>确实也有几个镜头让人心酸的掉泪。如萧穗子偷偷撕毁情书,如何小萍在床上给父亲写信……我不喜欢悲壮的审美,我希望看到淡然如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