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小戏骨”--几多欢喜几多忧?

浅香无痕

<h3><br></h3><h3>一部《红楼梦》,将中国的古典小说艺术推向了高峰。它高度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让无数文人为之倾倒,它在文坛上掀起的“红学”浪潮,不仅没有随着时光流逝而消散,反而愈演愈烈。</h3><div>中国电视人,前赴后继的陆续拍了好多版本:越剧版,电视版,电影版。其中以87版最为经典,已经成为经典典范刻入人心。该版中参演的演员,也如经典一样深深的刻在了世人的心中,他们不是扮演了剧中的角色,而是成为了剧中人物的化身。如今,又一少儿版的《红楼梦》来袭,这群十岁左右的孩子们,被媒体称为“小戏骨”,社会上引发热议,众人或赞或批,有争的面红耳赤的,也有英雄所见略同的,一时沸沸扬扬,好不热闹,以致于我这个只看87版《红楼梦》的“老顽固”也经不住去领略了一下“小戏骨”的表演,看后心中亦是感慨颇多,不吐不快。<br></div><div><br></div><div>首先,这部戏最吸引人眼球的有两点:一是从戏剧本身来看,它完全还原了87版的戏路,无论是服装,造型,还是演员的表演,画面的表现张力,都力求与87版神似,是对经典的极力模仿。</div><div>看着小黛玉,我们忆起了逝去的晓旭;看着小宝玉,我们感叹欧阳宝玉的老去;看着小宝钗,不仅联想到独身在国外的宝姐姐张莉;老祖宗李婷的过早辞世,板儿的不幸身亡……再一次令我们叹息岁月的无情变迁!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多少回忆随之滚滚而来!正是因为这一点,人们从心理上比较容易接受,比较符合人们心中红楼梦的形象。所以,它能成功(目前来说还算是成功的)的最主要原因,不是它演的多好,演技多高,而是它模仿的有多像。遥想当年李少红导演的那版红楼梦,无论是从服饰装扮上,还是从艺术格调上,都完全颠覆了人们心中对红楼梦原有的认识,或许他本意是想超越、想创新的,但没有做好,目前来看,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div><div><br></div><h3><br></h3> <h3>再者,这部戏能引起社会关注的另一大原因,便是要归功于“小戏骨”们了。让一群十岁左右的孩子,去挑战一部几乎无法逾越的经典,这种标新立异的想法简直是太有创意了,忍不住想要给他点赞!正是娃娃们的特殊身份,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忍不住想去看一看,看后又忍不住想要说一说,把这部戏一步步推向了舆论的顶峰。</h3><h3>所以,站在导演和演员的角度上去看,这部戏是成功的。如果他们拍戏的初衷,或是想出名,或是想成名,或是想得到经济上的利益,这些他们通过对经典的极力模仿,都达到了,而且,非常成功!</h3> <h3>宝黛读西厢</h3> <h3>说完了对这部戏的整体感觉,我再说说对“小戏骨”的看法吧!首先,我觉得,我们应该为孩子们点赞。无论是从工作的精神上,还是从演技实力上,小小年纪做到这些着实很不容易!拍戏是件很辛苦的事儿,孩子们能够用这种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坚持下来,实在是可喜可叹!其次,“小戏骨”们除了神韵和那些老演员相比确有几分逊色,但各位小演员的演技可以说是惟妙惟肖,哭戏、虐戏都能驾驭,叫好声一片。我们也要为这部戏班子拍摄的认真劲儿点赞。据说,为了演好这部戏,专门请礼仪老师来指导孩子们在剧中的各项仪态和形体,同时还请欧阳奋强给孩子们进行指导,服装设计参考史延芹的建议,可谓煞费苦心。演员们虽然稚气未脱,但拍摄却一点儿也不孩子气。仪态动作一点点琢磨,服装发型精美完善,隔着苍茫的三十年岁月,仿佛,看到当年那些已经老去的演员们重现。这个拍戏多以追逐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时代,粗制滥造的作品俯拾皆是,相比而言,这是一部十分“认真”的作品,个人认为,这种“认真精神”是可贵的,这是对观众的尊重,也是对作品的尊重。</h3><h3>以上总总,说的都是可喜之处,下面再说说担忧之处。<br></h3> <h3>弱柳扶风林妹妹</h3> <h3>说到可忧之处,还得从原著说起。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小说“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这不是一群孩子来玩过家家游戏。其中的深邃,别说孩子了,一般成年人都未必明白;别说一般成年人了,专门研读的人都未必能透彻领会,更有穷其一生都在研究红楼的红学家们未能吃透其精髓者也大有所在。所以,这岂是一群十岁左右的孩子可以随便驾驭的?</h3><div>记得当年拍87版的红楼人,为了演绎经典,培训班学习了二年,拍摄了整三年,一个个妙龄少年,风华正茂,所以才有了现在的旷世之作。<br></div><div><br></div> <h3>怡红公子贾宝玉</h3> <h3>端庄贤惠的薛宝钗</h3> <h3>凤辣子王熙凤</h3> <h3>十岁左右的孩子们,本应该是拥有和享受童真的年龄。他们应该干的,是和他们的年龄、心身发展相适应的事,而不是盲目的去做一些和年龄不相符的事,这是对孩子的残害,也是对观众和作品的不尊重。虽说现在的孩子和以前相比早熟些,但那也是极其有限的早熟。试问,作品中的哪些经历孩子们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真实的体会?是那些复杂悲凄的爱情?还是社会百态、人情冷暖?是人心难测还是官场黑暗?如果没有深刻的体会,又怎能把人物气质神韵到位的展现出来?也许,你会说,演员不是学者,他们只要能把人物演绎到位,管他理解感悟到不到位?在当今经济社会,确实大多数电视剧都是这样拍出来的,但我想说的是,第一,他们不是照着经典作品去拍的,第二,他们拍摄出来的作品不可能也不打算成为经典,第三,观众对他们也没有那么“经典”的要求。虽然孩子们表演惟妙惟肖,但也仅限于机械的模仿。何况,成人的作品里,总有太多“少儿不宜”的镜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于这些,我们也要遮遮掩掩,对孩子进行巧妙恰当的教育和引导,才能避免很多对孩子的不利影响,免除尴尬之境,可如今,难道我们为了拍戏,也要让孩子循着大人的指点去机械模仿吗?也许,在拍摄的过程当中,孩子们有意和无意中,会多知道一些“红楼”知识,这看似好事,但是其中有多少“红楼”知识是孩子们需要和应该知道的呢?</h3> <h3>老祖宗贾母</h3> <h3>贤德妃贾元春</h3> <h3>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晴雯</h3> <h3>十岁左右的孩子还是有很多事可以做的,他们可以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听着老师春风化雨般的谆谆教导;他们可以开心的读着孩童的读物,看着少儿频道的节目;他们可以在父母温暖的怀抱里,撒着小娇,感受少年的天真与纯洁;当然,他们不是不可以拍戏,不是不可以拍经典,而是要去拍适合他们的剧作,拍适合他们的经典。供孩子们显示艺术天赋的舞台还是很宽泛的,为什么非要让孩子去插足不属于自己的舞台吗?难道就为了吸引眼球?或者更直白的说,为了谋取经济利益?</h3><h3>当今社会,孩子的“早熟”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给许多家长和老师都带来了极大的困惑,</h3><h3>令他们头疼不已,那么,我们是不是该来反思一下,是谁从主观因素上造成的这些恶果?</h3> <h3>欲洁不曾洁的妙玉</h3> <h3>俏平儿</h3> <h3>刘姥姥</h3> <h3>黛玉丫头紫娟</h3> <h3>总之,从这部戏的创作和演绎来看,作品还是比较成功的,想必也达到了创作者本身的目的。这是“可喜”之处;但对参演孩子来说,却未必是一件好事,有很多令人担忧之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