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吴冠中:看不惯美协,认为徐悲鸿是美盲

小美

<h3></h3> <h3>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一生致力于风景油画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h3><h3><br></h3><h3></h3><h3>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深负众望、学贯中西的画坛耆宿吴冠中先生,在其艺术生涯中,呕心沥血地在人民中找寻、在生活中找寻、在探索中找寻,闯出自己的艺术之路。吴冠中是旧中国最后一批去法国留学的画家,也是新中国第一批从西方回国报效祖国的画家。他学贯中西,他研究过莫奈的池塘睡莲垂柳、塞尚的绿色丛林、梵高的风景人物、尤脱利罗抒情画、马蒂斯的线条,无论在油画界和国画界,吴冠中都是位个性鲜明、当之无愧的绘画大家。他被当今国际艺坛称为“东方的马蒂斯”,名符其实。</h3><h3></h3><h3><br></h3><h3>他不能造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间天堂,却想用自己的笔造出一个虚幻的、视觉的、水中的、墨中的、色中的人间天堂。</h3><h3><br></h3><h3>进入晚年的吴冠中决心做好两件事:第一,撇开那些满意之作;第二,毁掉那些不满意之作。同时他也越来越看不惯当代中国艺术界的诸多现象,从美协到徐悲鸿……</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双燕》</font></h5> <h3><b>1、看不惯 “美协”和“画院”</b></h3><h3><b><br></b></h3><h3></h3><h3>吴冠中以亲身经历细数美协、画院、文联、作协等各种艺术家组织的“协会弊端”。他在接受采访时,就曾提出“取消画院,取消美协”,“美协是个衙门,文联也是这样。谁都来管文艺,结果文艺上不去!”“国际上很少有这样养的。我亲戚的孩子是清华大学的学生,他参加美国举办的一个英语考试,其中有一道试题:国家应该养画家吗?这道题真是发人深省。美国并不供养画家,法国也只是给一些贫苦的画家提供廉价画室,而中国却有这么多‘养画家,的画院,就好比养了一群鸡,不下蛋。”“美协机构很庞大,就是一个衙门,养了许多官僚,很多人都跟美术没关系,他们靠国家的钱生存,再拿着这个牌子去抓钱。”</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太湖泊舟》</font></h5> <h3><b>2、看不惯艺术家被“圈养”</b></h3><h3><b><br></b></h3><h3></h3><h3>凡是有亲戚朋友的孩子想要报考美术学院,吴冠中一概劝阻。他认为美院教的那一套,是培养画匠而不是艺术家的,一些美院大量招生,都是为了钱!吴冠中说:“对报考美术学院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应该给他讲明利害,学美术等于殉道,将来的前途、生活都没有保障。学画的冲动浇不死,这样的人才可以学。”吴冠中向来强调,艺术家应该是“野生植物”,不是靠“圈养”就能出成果的。他希望社会建立合适的机制,资助、奖励年轻的穷艺术家进行探索。“不要养人,要奖励好的作品。要养会下蛋的鸡。”</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春风又绿江南岸》</font></h5> <h3><b>3、看不惯自以为是的“画家”</b></h3><h3><b><br></b></h3><h3></h3><h3>吴冠中说,“鲁迅我是非常崇拜的”,他家中也摆着雕塑家熊秉明所作的牛,从中不难看出吴冠中对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推崇。而对鲁迅硬汉精神的继承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他不断地对一些艺术现象开火。“中国没有鲁迅,这个国家骨头要软得多。所以我讲过很狂的话,齐白石是大画家,我说过一百个齐白石抵不过一个鲁迅,当然不好比,但我觉得齐白石少几个对于这个国家关系不是很大,但没有鲁迅,这个民族的心态就不行。”他说鲁迅是自己精神上的父亲,他要做一个有脊梁的中国文人。</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江南水乡》</font></h5> <h3><b>4、看不惯没有作品的“硕士、博士”</b></h3><h3><b><br></b></h3><h3></h3><h3>吴冠中认为艺术院校文化课要求太低决定了大学只能培养出工匠,培养不出艺术家。“美术界大部分画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他们的作品情怀和境界上不来。”而对于艺术院校的教师,吴冠中照样批评得不留情面:“现在很多大学老师不称职,一定要毫不客气地淘汰。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现在大学都搞综合化,理工科学校都在搞美术学院、艺术学院,老师要评职称,学生要拿文凭,都掏钱在刊物上买版面发作品。全世界很多美术家都没有学位、文凭这些头衔,什么艺术硕士、艺术博士,都比不上作品。”</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江南春》</font></h5> <h3><b>5、看不惯艺术品价格的“步步高”</b></h3><h3><b><br></b></h3><h3></h3><h3>吴冠中在听闻曾经充斥着炒作的艺术品市场大幅度降温,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朗声笑道:“好!艺术品市场冷下来了,画卖不出去了——好!”在吴冠中看来,艺术品市场降温,能有效地治治画坛的浮躁风,画家可以安心回去画画了。寂寞的时候往往画得出好的作品来。而只要画家创作出好的作品来,不要怕市场的冷热,真金不怕火炼,真的好东西是跑不掉的。吴冠中说,艺术的冬天考验着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热爱着艺术。如果真爱,就不会放弃。苦难和坎坷是孕育艺术的土壤。感情压抑到一定程度才会爆发。那才可能会有好的作品。平淡的人生,平淡的情感,不能出艺术。</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故乡苇塘》</font></h5> <h3><b>6、看不惯拍卖市场上的“心电图”</b></h3><h3><b><br></b></h3><h3></h3><h3>2005年11月,吴冠中巨幅水墨画《鹦鹉天堂》在北京保利首届拍卖会上以2750万元的价格落槌。吴冠中却对此“天价”不以为然,对记者称这合收藏家口味,自己并不认为这张作品有多好,因为内心流露得不够。吴冠中说:“我现在对拍卖毫无兴趣,拍卖图录也不去看。现在国内的艺术市场有点畸形,人为因素太多,蹿上蹿下的,就像心电图不正常。作品的价值要由时间来验证,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差的,岁月会作出筛选。现在值不值钱无须关心。低了别动摇,高了别太高兴。作为艺术家,他只管把作品留在人间,由后人评说。”</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凉亭观鱼》</font></h5> <h3><b>8、看不惯“流氓美术家”</b></h3><h3><b><br></b></h3><h3></h3><h3>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吴冠中说:“你可以调查一下,所有的美术家对美协、画院是什么印象?他们起的作用在哪里?他们为艺术的服务体现在哪里?他们的活动就是搞展览、大赛、评奖。大学扩招成了他们来钱的机会。我每天家里收到的杂志,都是些乱七八糟宣传自己的,这样搞就跟妓院一样了,出钱就给你办。”“这几年,中国的美术馆、博物馆越建越多,硬件越来越好,但你收藏了很多垃圾,许多东西是走后门凭关系送进去的。现在一些国外美术馆,经常有中国人主动送画,回来就宣传炒作自己。”“有的人左右逢源,既在体制内拥有权力,又享受市场的好处。但在这样一个泥沙俱下、垃圾箱式的环境里,艺术家泛滥,空头美术家、流氓美术家很多,好的艺术却出不来了。”</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太湖岸》</font></h5> <h3><b>9、看不惯美术教育必画“石膏像”</b></h3><h3><b><br></b></h3><h3></h3><h3>画石膏像是目前美术教育的必修课。但吴冠中认为,画石膏像会把艺术感觉都抹杀掉。石膏像是死的,现在要求画的人死扣,要画得正确,要画得像,结果画得越像越没有感觉。艺术需要错觉,没有错觉就没有艺术。艺术要有想象力,要有饱满的情感。艺术家需要有比常人更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积累。</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松与雪山》</font></h5> <h3><b>10、看不惯徐悲鸿和“革命题材”</b></h3><h3><br></h3><h3>在吴冠中心中,“徐悲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他在一个很重要的岗位上,因此他的力量很大。但是我们提倡百花齐放,什么样都可以,现在的形势我看哪,又把现实主义拼命在抬,画那些革命的题材,这当然可以。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美术的功能像诗一样,当然可以画插图,但这不是它的主要工作,主要的任务是创造美,创造精神世界。但是现在政治上也好,社会各方面也好,没有重视这一点。徐悲鸿可以称为画匠、画师、画圣,但是他是‘美盲’,因为从他的作品上看,他对美完全不理解,他的画《愚公移山》很丑,虽然画得像,但是味儿呢?内行的人来看,格调很低。但是他的力量比较大,所以我觉得很悲哀。审美的方向给扭曲了,延安的革命思路加上苏联的影响,苏联的东西还是二手货,从欧洲学来的。这些东西来了以后,把中国的审美方向影响了。”</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海滨石》</font></h5> <h3>吴冠中是当代中国不可多得的美术大家,更是不可多得的散文大家,艺术与文学是他终生的情人。他所有的成就都是源自真情,对亲人、对土地、对祖国、对人民的真情。</h3><h3><br></h3><h3>吴冠中视鲁迅为精神父亲,觉得自己一生画画,却未画好,“我负丹青”这个“负”是辜负的意思。同时他更意识到绘画的局限。他说,“一百个齐白石也抵不上一个鲁迅的作用,多个少个齐白石无所谓,但少了鲁迅,中国人的脊梁就少半截。我不该学丹青,我该学文学,成为鲁迅那样的文学家。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丹青负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