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守望相助

余杰

<h1><b>我们曾经守望相助</b><br><br>每年的4月24日,我们都会聚在一起。<br>4月24日,在一年365天中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但是,我们都会记住这个日子,因为这是改变我们一生的一天。<br>4月24日那一天,我们被一场上山下乡的浪潮终止了学生的身份。确切地说,是被中断了学业,踏上了南下远去的列车,走向了一个陌生遥远的地方——云南。<br>4月24日那一天开始,我们这些曾经是上海市向东中学(原南洋女中,文革期间被改名)69届中学生,有了新的符号:兵团战士,知识青年,接受再教育对象等等。<br>那是1970年的4月24日,我们一生不忘!</h1> <h1>那一天,我们这些同学、邻居、朋友、发小,穿过拥挤着密密麻麻的人群的上海北站,挤上了早已等候的绿皮火车。大家拥挤在车窗前,向站台上送行的亲朋好友挥手告别。那一刻啊,嗓子喊哑了,泪水流干了,两眼模糊了。此别,留在心里是一辈子的记忆!<br>那一天的下午时分,列车一声长笛后缓缓启动的时候。车上与车下交织的是声嘶力竭的呼喊啊:再见了,再见了!有人晕倒了,有人长跪不起,有人歇斯底里嚎啕大哭。窗外是隐约可见的父母那一夜之间长出的白发,还有已经渐渐远去的那一双双伸向我们的双手。那一刻我们才真正懂得了儿行千里母担忧啊!<br>那一天,当列车驶出上海地界的时候,不知是谁又一次哭泣起来。顿时,哭声瞬间遍布整趟列车的车厢。一群十七八岁的人,第一次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和兄弟姐妹。许多人还是第一次离开上海,第一次乘坐火车。当列车在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的土地上行进之时,在直奔云南目的地的时候,我们才感觉到了自己已经不是上海人了。</h1> <h1>如今我们都老了,老人啊会常常习惯性地回忆往事。人生很快,很短,往事并不如烟啊。当我们老的时候,会消失许多记忆。但人生路上的重要日子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对于有着知青符号的人来讲,怎么会忘记离开城市的那一天呢!不会,绝对不会。<br>曾经经历了上山下乡运动的一代人,都有这样一天的记忆,原因很简单:刻骨铭心!<br>每年的4月24日,我们曾经在云南一个生产队生活过的,曾经一起从上海出发的同伴们会集聚在一起。<br>上山下乡出发的日子,如今已经形成一种默契,无需通知关照,只要组织者告知地点就行,我们都会集合在一起。<br>上山下乡出发的日子,现在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不需要吹响集结号,除非有特殊的原因,或者是已经离开的朋友,都会按时到达集合地。<br>何止是我们的4月24日!</h1> <h1>集合,集结,不是为了纪念!是为了不忘曾经经历的岁月,为了牢记改变人生的一刻,为了一份曾经同甘共苦的情谊。今天,为了一份守望相助的心愿啊!<br>也许,我们会忘记了生命中不少重要的节点。比如成家立业结婚的日子,生育孩子的日子,大返城时离开农村的日子,回城后再次进厂就业的日子,直到光荣地退休的日子。等等。对于我们有着知青符号的人来讲,离开城市的日子一辈子不会忘记啊!人生其他的日子每个人各有不同,各有自己的故事。唯独上山下乡的出发日是一个集体记忆的符号!<br>从那一天开始,我们从读书学习的学生转变为社会建设者的一员,由在父母怀抱里喂养着的消费者成为自食其力自己养活自己的劳动者。</h1> <h1>从那一天开始,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广阔天地的含义,知晓了中国农村真正的现状,明白了人生路上绝非一帆风顺的道理,理解了老一辈们活到今天的不易啊。<br>从那一天开始,我们力图靠一己之力改变农村的穷山恶水,试图把豪言壮语化为美好的河山,一面依旧做着何时能够回到父母身边的美梦。长达十年的努力,最终换来的是大返城的浪潮。我们最终回到了出发地。<br>出发的那一天,我们能忘记吗?!<br>每年的这一天,我想的最多的是应该曾经的经历留给后人,把曾经的真实留给后人。这是一种责任、一种良知、一种品质、更是一种道德。<br>但愿这样的出发日,终止,永不再有!</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