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任方圆

贾志虹

<p class="ql-block">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p><p class="ql-block">——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p><p class="ql-block">  水,厚德载物,化身形于万象,融生命于大地,甘心身处万万人之下,毫无怨言,情愿独留于最低洼和最潮湿的地方,故被称为“百谷之王”。</p><p class="ql-block"> 水,为生命之源,给予群芳以沁香,给予百草以灵气,给予人类以智慧,却向来无取于万物,更与万物不争。水乃世间至柔之物,无形无影,能于缝隙中百转千回。低处虽污浊,却更能深知万物之苦;低处虽卑微,却更能体会自然之理;低处虽曲折,却更能领悟奉献之德。上善若水、海纳百川,水的德行究竟是什么呢?它是最柔弱最具善性的东西,它具有宽广包容的胸怀和毫无所求、甘居人下的德操,无论到什么地方都是无声无息。上为至高,这般宽广的包容性,试问天地间谁能与之相提并论。</p><p class="ql-block"> 在《荀子·宥坐》中,亦有“孔子论水”经典对话: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从这里我们可以领悟到:大道相通。儒家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同样赋予水更多的精神含义,他希望我们通过看水,获得人生启迪,汲取人生智慧。</p><p class="ql-block"> 上善若水,又岂止如此;人生智慧,又岂能言尽。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且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老子用水性来比喻有德之人的人格,故曰:上善若水——拥有最高德行的人就如水一样,具有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格、与世无争的情操、宽厚诚实的作风,这些最接近大道的本质,是人类最应效仿的德行。</p><p class="ql-block"> 其实,世间的人儿,又有哪个不希望自己有如水的品性呢?男子希望自己拥有水的磅礴气势和高风亮节,女子希望自己柔情似水,拥有绕指柔神功。但是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经历生活的一地鸡毛,生活对于我们就成了一种习惯,我们,只能感受时间好似东逝水,却忘却将自己修出如水本性,真正成就自己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学习《道德经》两年,感悟道之本质看似无形,其实无处不在;平凡平庸如我,面对老子至简至奥五千言,想要把作业完成的很好,却“不能言,无以道”,很是羞愧!上善若水任方圆,老子拿水作比,告诉我们水的德行是最“几于道”的,那我就择取《道德经》第八章比较易懂篇章完成学习作业,眼望星空、脚踏实地,依言奉行、从善如流,接纳生命中出现的一切,于这滚滚红尘中修炼、寻回自己的如水真性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