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文武庙

绿草

<p class="ql-block">  资中县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春秋时属巴国,西汉建元六年始建,距今2000余年,历为州、郡治及专署所在地900余年。</p><p class="ql-block"> 资中县是孔子之师苌弘故里,资中文庙、武庙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内江午餐后,弟弟说带你们去资中转转吧,立即得到众人的一致认可。遂立即出发,半小时后到资中。从高速刚进资中,就见到苌弘的塑像。将车停在重龙山下、武庙旁的停车场。我们一行5人开始了资中的游览。</p><p class="ql-block"> 先去武庙,后走状元街到文庙。一行人游得开心惬意,不知不觉中半天时间就过去了。难得能与弟弟们同游,珍贵!真是“景若佳时心自快,心还乐处景应妍”。</p> <p class="ql-block">一、苌弘像</p><p class="ql-block"> 根据韩愈的《师说》,“圣人无常师”,孔子是有多位老师的,韩愈列举了几位,苌弘是其中一位。孔子与苌弘的会晤,史称“访弘问乐”。</p> <p class="ql-block">二、重龙山下停车场</p> <p class="ql-block">三、武庙</p><p class="ql-block"> 又称关帝庙,建筑布局与文庙相似。由外月池、照壁、七星门、东西厢房、朝贡殿、关圣殿、偏殿武星殿(启圣宫)、三义祠、钟鼓楼、廊道、院坝组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照壁</p> <p class="ql-block">2 七星门</p><p class="ql-block"> 为石质牌坊,由三通门组成。中门上刻“七星门”三金字,坊体两面浮雕十八般武艺器械图案,镶石狮抱鼓十个。</p> <p class="ql-block">3 西、东厢房(<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古代名将馆)</span></p><p class="ql-block"> 系清代修建,沿革武庙旧制,配享祭祀各十二位大将。在武庙格局中,西厢房与东厢房对称布局,其形制、规模一致。</p> <p class="ql-block">4 朝贡殿</p> <p class="ql-block">5 关圣殿</p><p class="ql-block"> 系祭祀关羽而置,是整组武庙建筑的核心殿堂。该殿为两层建筑,通高15米,九脊重檐歇山式屋顶,翼角起伏交叉,雄伟壮士观。殿内祀有关羽、关平、周仓塑像及牌位。关圣殿前设有比武台。</p> <p class="ql-block">门上木刻,一幅幅都是故事。</p> <p class="ql-block">殿内</p> <p class="ql-block">6 院落</p> <p class="ql-block">展览</p><p class="ql-block">武举制度</p><p class="ql-block">(一)武举源渊</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武举开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主要考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此外对考生相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武伟、可以为将帅者”;唐代武举偏重于技勇,重点是马上枪法,创制时期整个制度还不够完备。</p><p class="ql-block"> 宋代开始,武举被纳入整个科举体系之中,确定了三组考试的程序和外场考武艺、内场考策论兵书的考试办法,武举制度臻于规整。朝廷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问孙吴兵法等。宋以前并没有“武状元”之设,首名武状元产生于宋神宗时,为福建人薛奕,后与西夏作战时战死。</p><p class="ql-block"> 明朝时武举考试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把军事谋略置于军事技术之上,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不能参加武试;但明代的军事职位多半由世荫承袭,再加上由行伍逐步提拔起来的,武举选将只是个补充形式。</p><p class="ql-block"> 至清朝时,基本沿袭明末,但由于清朝统治者出身于游牧民族,善于骑射,因此对武举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清代武官虽然仍以行伍出身为“正途”,由武举出身的次之,但武举出身者数量不断增大,在军中占有相当比例,由于封建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之风兴盛一时。改为先试马步射,马射二回六天,中三为合。步射九矢中五为合。之后比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合格者才考笔试。</p><p class="ql-block">(二)明朝武举</p><p class="ql-block"> 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直到成化十四年(1478年),才根据太监汪直的建议,以文科为例,设武科乡试、会试。弘治六年(1493年),定武科六年一试,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准试弓马。后又改为三年一试。考试内容主要是马步、弓箭和策试。</p><p class="ql-block">(三)清朝武举</p><p class="ql-block"> 清代沿袭明代武举制度,但对武举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清代科举出身者数量不断增大,在军中占有很大比例。加上封建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争先恐后参加武举考试。清代武举为国家提供了大批人材,其中产生了不少杰出人物。</p><p class="ql-block"> 清代武举依文榜程序,考试大致分四个等级进行。一: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二: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三: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四:殿试,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也称廷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头名是武状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世称为“鼎甲”,获“赐武堤及第”资格。二甲十多名,获“赐武进士出身”资格。二甲以下的都属三甲,获“赐同武进士出身”资格。殿试的规格很高,一般由皇帝亲自主考。考试揭晓后,在太和殿唱名,西长安门外挂榜,并赐给武状元盔甲。然后由巡捕营护送武状元归第,炫耀恩荣。第二天,在兵部举行盛大的“会试宴”,又赏给武状元盔甲、腰刀等,赏给众进士银两等。</p> <p class="ql-block">[清]姚文翰《紫光阁赐宴图》局部</p><p class="ql-block"> 紫光阁位于紫禁城西侧的西苑中南海内。它始建于明代,清朝是皇帝阅射和殿试武举之所。乾隆二十五年(1761年)乾隆帝为弘扬武功,谕令将宫廷画家绘制的平定准噶尔部、大小和卓木回部的重要战役纪实画册以及为战功卓著者画的一百幅肖像悬挂在修缮一新的紫光阁内。次年正月,乾隆帝又亲自在此主持筵宴,以犒劳傅恒、兆惠、班弟、富德等平定准部、回部的各路将士。</p><p class="ql-block"> 图绘当时赐宴时的情景:乾隆帝在中和韶乐和丹陛清乐声中,赐酒给大将军,并由侍卫分赐给从征的将士、文武大臣、王公贵族、蒙古族首领。君臣在乐舞声中,饮酒作乐,共庆凯旋。此图场面宏大,所绘人物众多,但经过作者合理有序的巧妙安排,则显得动静相宜,杂而不乱,不失为一件既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又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满江红》是岳飞创作的一首词。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强烈的爱国精神。</p><p class="ql-block"> 《满江红》碑为晚霞石制作,行草,碑长3.9米,高1.8米,厚0.32米。由宋代民族英雄岳飞书写,书法龙飞凤舞,金钩铁笔,气势磅礴,非常精彩。岳飞的题款旁,有一枚方印“鹏举士”。</p> <p class="ql-block">7 启圣殿</p><p class="ql-block"> 用于供奉关羽上三代祖先,分别为“光昭王”、“裕昌王”、“成忠王”神位。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 加祀岳飞后,改‘‘启圣殿”为“武星殿”。</p> <p class="ql-block">岳飞像</p><p class="ql-block"> 岳飞 (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p> <p class="ql-block">8 从停车场看武庙</p> <p class="ql-block">四、文庙</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北宋雍熙年间(公元984---987),原址大东街,清道光九年(1829)迁建于此,同治、光绪年间增修。占地面积6787平方米,建筑面积2608平方米,坐北朝南、复四合院式布局,高低错落有致在一中轴线。主要建筑流丹溢彩,气势恢宏、极具南方古建筑俏丽精巧风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庙外</p> <p class="ql-block">2 万仞宫墙</p><p class="ql-block"> 位于文庙最南端,墙体以青砖砌成,长35.7米,高7.4米,墙下须弥座,悬山式顶,上嵌七龙琉璃陶脊。墙体上镌刻“万仞宫墙”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3 照壁</p><p class="ql-block"> 壁间七孔镂空,塑造的图案精美,有鲤鱼跃龙门等,寓意深刻。</p><p class="ql-block"> 弧形延伸连接礼门、义路。</p> <p class="ql-block">4 礼门</p><p class="ql-block"> 景区入口。</p> <p class="ql-block">5 灵星门</p><p class="ql-block"> 灵星门石坊与左右两边石门“贤关”、“圣域”连接成整体。该门为三通门,中门上刻“靈星门”三金字,石刻精美,坊姿与四周建筑协调和谐,庄严雄伟。</p> <p class="ql-block">6 泮池</p><p class="ql-block"> 位于灵星门后,大成门前,为一半圆形池,池中有三孔连桥,<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灵星门到大成门,</span>桥上两边石栏刻有两条云<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云水游龙,</span>池四周石栏浮雕云海波涛,飞禽走兽,花卉树木等图案,雄浑朴实。</p> <p class="ql-block">7 碑</p><p class="ql-block"> 泮池两侧耸立着明成化四年(1469)楷书《御制重修孔庙碑记》、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御书《四书·大学点》。</p><p class="ql-block">清康熙碑</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四书·大学》碑。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立,碑文系康熙亲笔御书,字体为行书,书体工整、清晰,为世人所称道。</p><p class="ql-block">成化碑</p><p class="ql-block"> 明宪宗《御制重修孔子庙碑记》 (成化碑)。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立,碑文为明宪宗皇帝朱见深御制,字楷书,书体严谨、端庄。为世人所称道,是明朝名碑之一。</p> <p class="ql-block">8 乡贤祠</p><p class="ql-block"> 系祭祀当地德行才学卓著者的祠堂。祠内设两座神龛,龛内祀有从西汉到清代在外地为官的二十四位资中籍著名人士牌位及画像。此外,在乡贤祠内立有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培修文庙碑记》。</p> <p class="ql-block">9 名宦祠</p><p class="ql-block"> 系纪念、奉祀历代有功于当地的官宦名臣祠堂。祠内设两座神龛,龛内祀有从隋到清代在资中为官的二十八位外籍人士牌位及画像,该二十八位外籍人士经朝廷特批,享受春秋两祭。此外,在名宦祠内立有清道光十七年(1836年)《移建文庙碑记》。</p> <p class="ql-block">10 大成门</p><p class="ql-block"> 又称戟门,两旁设有侧门“金声”、“玉振”与廊道相接。该建筑面阔五间27.2米,进深12米,通高9米,黄色琉璃瓦屋面,屋脊用琉璃陶件镶砌而成,中有一宝鼎,作“魁星点斗”状。</p> <p class="ql-block">11 大成殿</p><p class="ql-block"> 位于大成门后,东西两侧以曲廊接东庑、西庑廊道,使整个文庙以回廊连通。大成殿位于全庙最高处,全殿建筑分为拜台和大殿两部分。</p><p class="ql-block"> 大成殿耸立于拜台之后,穿斗式梁架,歇山式屋顶,面阔五间28.2米,进深19.8米。</p> <p class="ql-block">  拜台分上下两层,石阶叠列,复道四通,台上饰石龟、石鹤,象征龟鹤同寿,台前铺彩釉龙陛,四周围以石栏,浮雕各种珍禽异兽和花草图案。</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内藏有清八位皇帝以及蒋中正、林森题写的匾额,有全国在大成殿内唯一的一尊孔子站像,有明嘉靖年间高大精致、独特的“至圣夫师孔子神位”。</p><p class="ql-block"> 嘉靖皇帝八年(1529) 封孔子为“至圣先师”,并诏令全国各地文庙统一尺寸制作孔子神位,按嘉靖皇帝的规定,孔子牌位“高二尺三寸七分,阔四寸,厚七分;底座高四寸、长七寸、厚三寸四分,朱底金字”。此牌位制作于明嘉靖九年(1530),尺寸为:高八尺八寸六分,宽四尺二寸,厚七寸五分,金底黑字。以镂空雕刻九条龙、二只凤,在外围又饰以花瓣和海涛作为装饰,工艺繁复而精湛,令人惊叹不绝。</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前院落</p> <p class="ql-block">12 崇圣祠</p><p class="ql-block"> 是供奉孔子上五代先祖的专用祭祠。原为启圣祠,雍正二年(1723)追封孔子上五代祖先为王爵后,改为崇圣祠。根据《民国续修资州志》记载,祠内中间供奉孔子先人五代及各位先贤,在文庙大祭时一并接受祭祀。现增设“崇圣祠奉祀人物”、“孔子先公世系表”及“孔子至四十二代世系表”刻石。</p> <p class="ql-block">崇圣祠外</p> <p class="ql-block">《幽兰赋》石碑</p><p class="ql-block"> 行草,碑共长7.6米,高2米,由七块石碑组成。全文共383字,计34骈句,承汉魏六朝赋的传统,以四字六句为对,为唐人韩伯庸作赋,宋四大家之一的黄庭坚书写。深受文学、书法爱好者赞语。</p> <p class="ql-block">13 东、西庑</p><p class="ql-block"> 系祭祀孔子弟子及历代名贤大儒之所。配享于东、西庑之先贤先儒的人数和位次,历代有所变化,<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清初西庑从祀先贤三十九位、先儒三十七位,合计七十六人,</span>东庑从祀先贤四十位、先儒三十八位,合计七十八人。</p><p class="ql-block"> 现东西庑各从祀先贤三十六位画像及牌位。在文庙格局中,东庑与西庑对称布局,其形制、规模一致。</p> <p class="ql-block">14 屋顶</p> <p class="ql-block">五、状元街</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南宋状元赵逵。</p> <p class="ql-block">资中县青年川剧团</p><p class="ql-block"> 正在演川剧,看的人不多。</p><p class="ql-block"> 闻名全国的刀郎是在资中川剧团长大的,但不是这个青年川剧团。</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