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成智 知识博主进阶课

1103074581

马成智 知识博主进阶课 下载<br><br>集体行动和组织研究中,尽 管视角殊异,立场不同,结论也纷繁杂芜,但是,却在一个结论上出现 了趋同,对于权力研究而言,即是权力现象的普遍性,对集体行动而 言,则是组织和动员的必要性,对于组织研究而言,则是科层制结构的 普遍性。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这是本章所要探讨的问题。<br><br>马成智 知识博主进阶课 下载<br><br><br><br>正如前面所陈述的那样,在研究权力现象时,我们必须关照权力的 五个现象或属性,即:<br><br>第一,所有权力现象,都涉及多个人,至少是两个人,这是权力的 “集体表象”0很显然,单个人是不存在权力现象的,此时,我们所说的 个人能力,而不是个人权力。<br><br>第二,所有权力现象,在不同的参与者眼中,会呈现出不同的性质 和状态,这是权力的“参与者幻境”。处于权力关系中的上级和下属, 看到的权力现象是相同的吗?<br><br>第三,所有的权力,均受到特定环境(社会结构、组织任务)的约 束,超出这些环境,权力就不再有效,这是权力的“情境约束性”。一 个在陌生国度旅行的公司老板有权力吗? A公司的老板在B公司的职员 面前有权力吗?如果把权力看作是一个人在另一个人面前贯彻自己意志 的可能性,那么,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和他们的头衔所暗 示的相反,在这两种情形下,当他们面临一个壮汉时,我们不会认为他 们胜算的概率更大,反倒更有可能是落得个“虎落平阳被犬欺”的下<br><br><br>场。这两个示例说明,权力具有疆土,具有领地。<br><br>第四,所有权力都有时效,只在特定时间内有效,这是权力的“时 间约束性”。否则,我们怎么能够解释“人走茶凉”的现象?<br><br>第五,权力的“非转递性”,A对B拥有权力,B对C拥有权力,不 能推定A对C具有权力。这是权力的“结构依附性”。如果不是这样的 话,全人类都会听从一个超级“领袖”的号召和命令了。<br><br>那么,透过前面对各种流派的权力概念和理论的综述,我们有没有 可能解开这五种现象呢?<br><br>一 权力单子<br><br>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各种理论在讨论其主要概念模型时,都隐含着 一个共同的对象,我们称为“权力单子”,即通过权力媒介而形成的最 简单权力结构:两个行动者之间的权力关系,这是大多数权力理论家在 讨论权力概念和权力理论时所暗含的假定。<br><br>权力单子的假定最明显的例子,是个体主义传统中达尔的权力定义 中:A对B拥有权力,意味着A可以让B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Dahl, 1957 )o<br><br>权力单子中暗含一个压迫和被压迫的力学模型,风行草偃,是这种 权力观中的一种隐喻。因此,克服阻力,获得服从,是这种权力单子的 基本功能。在这里,A和B被抽象岀来的两个人,具有各自的认同,当 我们观察到A和B之间的某种互动时,我们就可以推论他们之间具有权 力关系。A和B所处的背景以及他们为什么会成为A和B的问题,作为 假定,悄悄地嵌入到A和B所形成的权力单子中。这就像在一个磁场 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磁单子,完全忘记了周边磁场的存在。这大大限制 了我们能够对权力关系所能提出的问题。例如,不同的权力单子如何互 动?它们如何形成更复杂的权力结构?在一个权力场中,是不是所有的 权力单子都是同质的等有趣的问题。<br><br>从这个意义上讲,韦伯的权力定义优于达尔的定义,因为韦伯至少 清晰地意识到权力单子的情境性:<br><br>“权力是一个行动者在社会关系中占据一种位置的机会,在这个位置 上,即使遇到阻力,这个行动者也能够贯彻自己的意志,无论这种机会 的基础来自何处”(Weber, 1947 )o注意,韦伯强调,权力是在“社会 关系”中占据一种位置。<br><br>结构主义的学者把权力研究从权力单子转移到权力单子中的关系本 身,忽略了达尔定义中的A和B,只剩下一个表示这两者关系的箭头。 例如,福柯把权力表现为一种无所不在的关系、一种结构:<br><br>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会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掌权者a 和从属者b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内在关系,失去一方,另一方就没有了存 在的理由,是一个物体上的两极(Foucault, 1976) o<br><br>到了哈贝马斯这里,权力的形象已经从一个孤立的权力单子,渐变 为一个“生产性网络”,生产现实、对象和真理仪式(Habermas, 1984),随后的社会网络分析,更进一步强化了权力关系的形式方面, 权力单子逐渐淡出这种研究的视野。<br><br>功能主义是一个和结构主义相并行的流派,当结构主义强调“形” 之时,功能主义则强调“实”,无论是帕森斯的“系统资源”论(Parsons ,1967 ),还是卢曼的"符号泛化的沟通媒介”论(Luhmann, 1979),以及阿伦特的“协调一致的行动能力”论(Arendt, 196。),都 是从整体上来认识权力现象的实质性内容。当我们把权力看作是集体行 动的能力,那么,合作而不是对抗,才是建立权力的真正技能。当两种 权力相遇时,同样面临两重选择:合作和对抗,前者形成更大的权力中 心,而后者则是两种权力中心相互界定自己的极限。因此,权力终止于 不合作,无论这种不合作以何种方式出现。暴力是削弱对抗中的其他权 力中心或个人的生物学工具,而不是维护和巩固自己权力的社会手段。<br><br>从逻辑上讲,从个体主义传统到结构主义、功能主义,是从元素到 整体的转移,是从“见木不见林”到“见林不见木”的两极摇摆。<br><br>到了冲突论的传统,关注点已经不再是单个的权力中心如何建立和 维持,而是两个甚至多个权力之间的互动,其中,冲突的作用被放大 (Lukes, 1974) o理论上讲,当两个权力中心在空间和时间上彼此接近 时,它们之间的可能关系有四种:一是合作;二是竞赛和竞争;三是对 抗和冲突;四是规避。<br><br>权力单子的假定,给权力研究带来一些我们不得不认真对待的理论 遗产。<br><br>一是权力的“私有化”:把一种集体能力幻化为处于行动链中的某 一个节点的能力,卢曼称为权力的“上向归因律” (Luhmann, 1979 )o 这种私有化的负效应之一是,权力理论成为自己研究对象合法化的话语 之一,例如,把领导和权威看作是群体合作的必要条件。从单个行动者 的角度来理解权力,本身就是权力私有化的过程,是公权私化的过程。<br><br>二是权力单子的两极化:权力单子上的两端,从概念上就被设定为 不平等的关系,这样,就出现命令和服从的对立,命令和抵抗的对立, 一方成为另一方意志的奴隶和工具。权力单子的两极化,大大限制了由 这种单子所构成的整体的集体行动能力的潜能。实际上,就权力单子而 言,处于权力关系中的两者均可以为这种最小的权力结构贡献自己的力 量,因此,权力单子的两极不是命令和抵抗,而是从投入一服从一抵 制一服从一投入的循环。权力单子的两极化,从概念上,就让其中的一 极变成自主行动上的跛子。<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