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故事十二

螳川枫叶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4年昆明市下乡安宁知青60年回望</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昆明海口螳螂川</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昆明合成洗涤剂厂的知青们</span><div style=";"><br></div><div style=";">段永匡</div><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1964年9月从昆明到安宁下乡的知青在农村摸爬滚打了整整七个年头,进入第八个年头的1971年9月,秋高气爽,大家接到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根据落实知青政策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将安排知青们到工厂搞建设,知青们将奔赴工业战线的新岗位,奉献我们的青春,实现大家的理想和梦想。</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1971年9月底,我们告别了战天斗地,艰苦奋斗了七年的农村,告别了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好老师、农村干部和社员乡亲,怀着激动、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来到了滇池之滨的螳螂川畔海口——昆明洗衣粉厂筹建组。这次分配到洗衣粉厂的知青有48人,他们分别来自: </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浸长大队:陈浩、杨桂芬、解力耘、段永匡、何群、谢萍、刘丽玲、杨文仪、晏罗保、方顺、赵刚、高昆福、李建平、李培林、蔡祥、尚安娜、李子衡、朱玉明、李元生、段光明、徐晓梅、甘亚光、张玉萍、周禄培、席瑾、夏兴祖、戴美琪、陈文茅、李培林、史坚耘、张露明、周廷娥、潘文俊、余仕琪、丁瑛。</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通仙大队:张仕毅、李石、刘琼兰、方志明、郑家彦、邵宗祥、陈荣娣。</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 </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菜园大队:蔡为民、</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杨荣生、许竞虞、赵宗吉、龙永芳、刘恒</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div><div> 通知报到的日期是9月28日,大家到厂之后,当时筹建组的老厂长杨树礼告知我们,过了国庆节以后全部到厂报到。</div></div></h3> 浸长大队知青分工在洗衣粉厂35人,1989年9月下乡25周年之际重返安宁,留下浸长知青的珍贵合影。 1971 年的22周年国庆后,大家准时到厂报到。到了厂里极目远望,哪是什么工厂?竟是一个1958 年建成的、早已废弃的海口化工厂旧址。 映入眼帘的是破壁残墙、杂草荆棘丛生,高高低低、坑洼不平的荒凉景象,是一个等待开拓的大工地。知青同学们看到这样的情景,没有任何的不满和怨言、没有胆怯退缩,迫不及待地加入到建设新厂的战斗中。听了当时筹建组的领导——杨树礼同志介绍后,大家认识到建洗衣粉厂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虽说是建国22周年了,但老百姓急需的生活用品还极度的匮乏,各种生活必须品都还要凭票供应,就连洗涤衣物的肥皂也要凭肥皂票,更谈不上使用洗衣粉了,当时国内有洗衣粉厂的省份也是凤毛麟角;筹建洗衣粉厂可称得上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改善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而急需的一个项目,是昆明市改善民生的重点项目,意义十分重大;它将填补云南省没有洗衣粉厂的空白。因此,落在大家肩上的既是一个建设项目,又是一个艰巨的政治任务,我们大家要团结一心,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艰苦奋斗,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用我们的双手争取早日建成投产,解决人民群众急需的民生问题,为云南人民做出贡献,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合格的答卷。所以,大家是重任在肩。杨树礼老厂长说:你们知青同学的到来,为我们的建设队伍注入了一支生力军。你们知青同学在农村吃过苦、受过累,又有文化,希望你们发扬知青吃苦耐劳、不计个人得失,努力向上的精神,为早日完成这个光荣艰巨的任务,同心协力共同奋斗吧!领导现场的这番话,是号召、是目标、是方向、是激励我们行动的力量。知青同学们都下了决心,擼起袖子加油干,用我们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争取早日实现建厂目标。从这一天起,我们开始以一个工人的身份,投入了到另一种全新的战斗生活。我们也知道,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接一个的困难、一道又一道的难关,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紧紧的团结在一起,依靠全厂职工,我们有决心、有毅力闯过那一道道难关,早日实现建成投产的目标,填补云南没有洗衣粉厂的空白,为昆明的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改制后的洗衣粉厂2014年现名</h3> 进入紧张繁忙的建筑工地,呈现的是车水马龙骆驿不绝,汽车、马车来回奔忙,脚手架高耸和建筑工人忙碌的身影,一幅热火朝天景象。知青同学们也编入各班组,投身到火热的建设工地当中,大家都以饱满的热情融身到具体的挖基坑、运砖瓦、抬毛石中。由于知青同学们都刚从农村来到工厂,碰到目前这样的重体力劳动,七年农村生活的独特经历,知青生活的锻炼,为大家做了铺垫,吃苦耐劳成了大家的一份精神财富,对这样大强度的体力劳动大家有切肤的感受,对这样的劳动环境和条件,也很快就适应了。每天都以饱满的劳动热情,争先恐后,你追我赶,脏活、累活、苦活大家都不计较,而以争当先锋为荣。下班后遇到运输建筑材料和设备的汽车一到,只要听到厂里的广播通知,吃饭的马上放下饭碗,睡觉的也以极快的速度,穿好衣服赶到现场,不计时间、不计报酬、不讲条件、挑灯夜战,迅速的卸下工地的建材和设备。就这样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每天都进行着这样的重复劳动。结束了一天繁重的体力劳动后,才回到每间住三、四十人的工棚去休息。回过头来反思一下我们走过的下乡路,这段难忘的知青经历对我们面临的现实和困难是有极大的好处的,因为农民群众不怕苦累、诚实朴实的品格在我们大家的心里埋下深深的烙印,遇到这样的工作环境和严峻现实大家都能坦然面对,不仅不觉得苦,反而想到光荣自豪,用大家的话说就是“小菜一碟,不在话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洗衣粉厂喷粉塔</h3> 鉴于当时的建厂原则是“先生产、后生活",工作环境艰苦、条件恶劣,没有条件可讲,生活条件也很严峻,单身职工都住大工棚,双职工也是利用一些旧房子、小仓库,东一处、西一处的安置住宿,遇到天阴下雨,则苦不堪言。可大家都是毫无怨言、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坚持 “抓革命、促生产",抱着革命加拼命的乐观信念、积极努力,争取早日建成投产,六四届知青这个群体,在建厂初期没一人落下,个个都是好样的。<br> 就这样日复一日的露天重复劳动了一年多的时间,安宁六四届知青在这段艰苦创业,突飞猛进发展的艰难时期,胜过了当年务农时的付出和担当,也收获了创业后的丰收喜悦。1972 年国庆节后,工厂后面满山格桑花开放的日子里,基建和安装设备的工作己接近尾声,职工宿舍和家属宿舍也相继完工,大家从大工棚里搬进了新宿舍,拥有了一个基本安定的生活环境,厂房和设备也具备了试车生产的基本条件,一个设计能力为年产五千吨洗衣粉的生产设备,于1972年11月23日试车喷粉。准备工作就绪后,喷粉试车当日一次成功。看着雪白的颗粒状洗衣粉从皮带输送机缓缓而过,我们和全厂职工一道欢呼雀跃,激动不已。这是值得全厂职工庆贺的一件大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多我们风餐露宿,天当被、地当床,艰苦创业、诚实劳动有了回报,实现了填补云南没有洗衣粉厂的空白,向全省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洗衣粉厂筹建组也完成了历史使命,更名为 “昆明合成洗涤剂厂"。随着试车成功后即投入正式生产,由于我厂位于昆明海口的螳螂川畔,洗衣粉品牌起名为 “龙门牌洗衣粉”。从此以后,“龙门洗衣粉”不但填补了我省的空白,慢慢地普及到云南省各专州县,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因质量和信誉上乘,多次荣鹰云南省人民群众喜爱的产品,并获得 “轻工部优质产品 " 的称号。1980年代到90 年代末期成为深受追捧的边贸产品,出口到缅甸、老挝、越南等众多东南亚国家,并供不应求,深受这些国家人民的喜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世纪90年代初,龙门洗衣粉在瑞丽江畔准备发往外地</h3> 当时属于计划经济,我们工厂的主要任务就是按计划进行生产,销售则由云南省昆明百货站进行,每年我们都能按昆明市轻纺工业局安排的产量、产值和上缴国家利润的计划完成和超额完成,最高峰的时候完成的年产值接近一亿元,上缴国家利润500多万元,因此我厂也被评定为昆明市中型(副)企业。从白手起家,平地创业到昆明市中型企业,这是多么大的跨越和飞跃。到了90年代中期,由于原生产能力5000吨/年的洗衣粉设备,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和市场的需求,又投资了近4000万资金进行了设备和厂房的更新改造,于1997年重新建成了50000吨/年的新车间,比原设备的能力提高了10倍,从量变到质变,彻底改变了整个工厂的面貌,跃入了同行业的先进行列。 抚今追夕,分配到昆明合成洗涤剂厂的知青同学们不为名利,大家都能立足本职、默默地奉献,为企业的生存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虽然不是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但关心国家、乐于奉献、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洗衣粉厂的建设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里程碑式的篇章。<br> 昆明合成洗涤剂厂是一个新建设的工厂,职工的结构是这样组成的:即安宁的六四届知青、昆明第十五中学的初中生(因文革只上了一年的初中即分到工厂当学工)、安宁县和晋宁县的部分复转军人、各办事处居委会的待业青年、1971 年下乡的小知青等组成。由于六四届知青具有良好的思想基础和一定的工作经验,所以绝大多数都成了厂里的骨干,不少知青同学都得到单位的重用和提拔,很大一部分都分配到管理部门。大多数的知青靠着他们的坚强毅力,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闯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提高了觉悟,增长了才干,很快地掌握了生产技能和管理知识,成为企业生产管理的带头人,为企业的建设、生存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对管理干部要求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更激励了知青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通过不同的学习渠道,提高学业水平并取得了不同的专业职称,下列的简表可反映昆明合成洗涤剂厂知青的简况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昆明合成洗涤剂厂的64届安宁知青们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无论做什么工作,不管在什么岗位,都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洗衣粉厂的创建和发展都凝结着大家的心血和汗水,今天,大家都问心无愧的走完了自己人生的历程,为农村、为国企贡献了毕生的力量。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6年12月,洗衣粉厂知青在喷粉塔前留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洗衣粉厂女子篮球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洗衣粉厂生活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