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不必读过《红楼梦》

WHB_一阅天海

<h3>       首先得肯定,《红楼梦》是要看的,记得2020年,春游颐和园,作打油小诗,我在考虑如何描写万寿山脚下的长廊和凉亭时,想到了红楼梦第17回的“沁芳“亭一说,于是 “芳亭惹古韵,长廊沁佛音”对偶一句,豁然即得,经典的书目总是值得在人生不同阶段。去数次阅读,数次回味,它总能在不经意间为自己所用。曹雪芹笔下性格乖张,厌恶科举的贾宝玉,也不会想到,数年后的今天,他的桥段会出现在高考作文题中。</h3></br><h3> <h3>       但在我看来,虽然《四大名著》高考必考,但不会绕过已经很全面的基础考点和基本脉络,去深挖书中那千千万万的犄角旮旯,今年高考题目考的也并不是红楼本身,而是看学生能否从这一小段材料中,抽取到主要关系,这个考验的是学习的能力,没看过红楼,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同学,也一如既往的能写出高分。</h3></br><h3>       鸡娃心切的朋友们,也不必马上搬来厚厚的四大名著,来压垮学生们快乐的暑假,从近几年的高考题目,和今年数学难度的提升,再加上之前从天而降的双减,可以隐约感觉到,死读书,填压式的教育方式正在逐步被摒弃,注重活学活用,筛选出善于学习的人才,可能是现在和未来的教育方向。</h3></br><h3>      从作文的题目和卷面题目看,翼然-泻玉-沁芳,约等于:照抄-应用-创新,或者结合到:读背课文-探求本意-升华实践。本手-妙手-俗手,也同红楼题一样,像极了学习的过程,本手是基本功,扎实掌握基本功,并灵活运用才有可能走出妙手,如一知半解,则可能走出俗手,虽表面上看可能不失凌厉,实则后患无穷。类似这样的思路如果可以整理出来,就算考生没读过红楼,不会下棋,今年的高考作文可能也不在话下。</h3></br><h3> <h3>       再说点题外话,成年人都喜欢关注高考作文题,因为高考,可能是一大部分人,前半生做过的最牛的事情之一,曾经,那些多如牛毛而且复杂无比的公式,头晕目眩的理科大题,我们都可以比划几下,几百字的课文,古文,都可以背它个八九不离十,但数年,数十年后的现在,如果讨论物理,数学最后的大题,基本肯定两眼一抹黑,啥也不会,作文嘛,甭管写的好不好,如果真让写,只要还识字,也都能凑合两段。语文又是第一科,讨论一下,附庸一下风雅,也是人之常情,毕竟当今社会,能让我们愉悦的东西越来越少了!</h3></br><h3>为什么第一科考语文,我想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h3></br><h3>1,语文为母语,放在首位理所应当,文化自信要从语言开始。</h3></br><h3>2,语文一般不会对考生产生情绪和心理的影响,说白点,语文水平和素养,来源于数年的积累,基本不存在临场发挥,平时多少分,考完就差不多还那样</h3></br><h3>3,语文考试时间长,2.5小时,如果放在后面,经过前几科的“考验”,再来一个2.5小时,容易过度疲劳,最先考完,又没有大的起伏,有利于保持整个考试进程的平稳。</h3></br><h3>语文的作文题目,也经常释放着一些信号,比如今年的红楼相关的作文题,抛出的教育观点就很明确了,1、坚定不移的弘扬传统文化 2、坚持不懈的推进全民阅读3、满足以上两点基础上,还要做到活学活用,联系到实际的日常生活中。</h3></br><h3>      我对《红楼梦》17回,为什么记忆非常深刻呢?,是因为当时对“泻玉”的泻字有一些反感,总感觉有说不出的一种低俗,再者大观园别墅是为元春省亲而修建,泻字更不可取,有走下坡路的寓意,相反对“沁芳”的意境喜爱有加,如果在看书过程中,加入一些思考,或者能提出一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可能比阅读本身更重要,也是真正有了收获。</h3></br><h3> <h3>       再回到高考题,如果放大到今年其他省市几个作文题目,都看似五花八门,高深莫测,实际考的都是学习之外的思考,考的就是学生对生活的了解和感悟。</h3></br><h3>      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我们在试卷里面做的各种题,各种ABCD的选择,并不能解决我们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时,就是教育和学习的失败,而成功的教育和学习,是点燃生命的火焰,是把学到的死板的知识,变成思想方法,升华自己的智慧,可以去处理好工作生活中的一道道“题”,把知识变成各种能力,可能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之一。</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uCR90qSOHBFOQ7ngvgV4n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