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医

梅山蛮

<p class="ql-block"> 村 医</p><p class="ql-block"> 文/梅山蛮</p><p class="ql-block"> 自古杏林多圣手,</p><p class="ql-block"> 如今桑梓少村医。</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毛主席了解到农村医疗卫生资源薄弱(仅占全国的15%),广大的乡村群众就医困难,伟人做出了一个伟大指示(1966年6月26日)——每个大队(现在叫村)每个生产队都安排卫生员或赤脚医生(半医半农),从此,人民的身体健康有了保障,人口素质也随着增长。由于改革开放,生活节奏的加快,人心浮躁,过余现实主义风盛行,传统文化弱化,中医和村医是前有古人后少来者,老龄化严重,甚至在健康扶贫和抗疫时那些七八十岁的老村医还在赤膊上阵。壬寅年六月初的一天,烈日灼心,我下乡遇到一个年将七十多岁的老村医(这个老医生还是六二六指示时的赤脚医生)为了完成村上的访视,累得满头大汗,还对我叹道:“年轻就是好,我已经是倒票子了,为老百姓干不动了,多么想有年轻人来接替……”我没什么好方法安慰这个同行老叔,只得题绝句一首赠送和鼓励他宝刀未老。</p><p class="ql-block">既入医门就是缘,何须怨老怨青天。</p><p class="ql-block">艺心无愧江湖上,大德馨香会有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