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课堂反思:四下2-4电路出故障了

教材解读 《电路出故障了》是学生运用电路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课。“电路检测器”的理解、制作、使用在本单元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本课利用自制的“电路检测器”作为重要的检测工具,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感受到检测对于排除设备故障的作用。同时也从分析小灯泡不亮原因的角度理解电路的概念。 教学反思 <h1><b>1. 器材准备</b></h1> <b>(1) 故障设置</b> 故障电路主要由电池及电池盒、灯泡及灯座、开关、导线组成,其中导线和开关由于破坏后不易复原,因此我将故障主要设置在电池、灯泡、灯座上,每个组的器材设置1-3个故障。 首先是电池,我从一开学就发动同事帮忙一起收集无电电池,到上这一课时,收集了足量的无电电池。 其次是灯泡,自然烧坏的灯泡很少,但经前面的课,被学生一分为二的灯泡(强行从灯座上取下造成的)倒不少。我一开始就收集起来了,然后用热熔胶枪又粘回去,为了不露出破绽,操作时注意不在外表面留胶。 然后是灯座,有些灯座本身就接触不良,其他的灯座,我借鉴了陈建秋老师的方法,一部分取下了金属片。 <b>(2) 器材区分</b> 故障电路和检测器的电池盒和灯座由于颜色一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常常分不清谁是谁,收材料时也是混装的。刚开始我在故障电路的电池盒、灯座、开关底面贴了标签,帮助学生在收器材时区分,结果混装还是很严重。后面我就直接贴在表面了,学生就基本没有弄混了。 <h1><b>2. 活动反思</b></h1> <b>(1) 组装故障电路</b> 本活动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是可以检测学生上一课的学习,二是可以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但由于是贴了标签的,我又不想让学生提前知道电路有故障,便这样解释,“今天我们要使用2套器材,为了区分和防止大家收材料时装错,陈老师给这一套器材表面贴了标签”。 小灯泡没亮,学生就已经开始在推测故障原因了。怀疑电池没电和灯泡坏了的居多。有的小朋友火眼金睛,已经看出灯座少金属片,还有的甚至看到了灯泡上我不小心残留的一点点胶,推测灯泡被粘过,我只能内心复杂地给小朋友点赞! <b>(2) 分析故障原因及检测方法</b> 讨论故障原因时,学生想法比较发散,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为2类问题:一是连接问题,包括接触不良、短路等;二是部件故障,包括灯泡断了、导线坏了等。有学生提到电池装反了,可现场进行测试,这里需要提示学生,虽然本实验中电池装反了也能点亮小灯泡,但在其他一些实验中是会有影响的,因此实验时尽量不要将电池反装。 至于检测方法,学生提出的方法也有2种:针对连接问题,采用检查法;针对部件故障,则是替换法。这里是需要肯定学生提及的方法的,后面会用到。 <b>(3) 制作电路检测器</b> 此处需要强调自检的意义及方法,以及不能用于检测家用电器的电路。 电路检测器很容易因为灯泡与灯座接触不良而不正常工作,解决方法详见文末。 <b>(4) 检测电路故障</b> 这里需要着重提示:检测电路时,需先把故障电路的电池取出。 在故障未知的情况下,如何有序高效地检测出电路中所有故障,对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可先提示学生排除所有连接问题,再聚焦部件故障。而在部件故障中,可先排除可用检测头直接检测的部件,比如导线、开关,再用替换法检测电池、灯座与灯泡故障。 灯泡与灯座整体是否存在故障,直接用电路检测器能否检测出呢? 如下图,实践中,电路检测器使用1节电池的情况下,大多数情况2个灯都不亮,偶尔其中1个亮,极少情况2个都亮,即使都亮,也是非常微弱的光芒。 如下图,电路检测器使用2节电池的情况下,多数情况2个灯都亮,少数情况其中1个亮。 使用2节电池,意味着需要额外的电池及电池盒,因此我让学生直接使用替换法检测出灯泡与灯座整体是否存在故障。 那么,如果灯泡与灯座整体存在故障,是灯泡坏了还是灯泡与灯座接触不良呢?经实践,可使用下图的方法检测。 器材使用 本课爱牛器材如下(部分器材与上一课共用): 故障电路与电路检测器易混,建议电池盒、灯座、开关可以提供2种颜色。 随着使用频率增加,灯泡易与底座接触不良,主要在于灯泡底部接触点和灯座金属片凹陷处接触不良,可以将金属片倒过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