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藏书”

鹤子

<p class="ql-block">说“藏书”</p><p class="ql-block">鹤子随笔</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致谢</p> <p class="ql-block">说“藏书”</p><p class="ql-block"> 阅读与藏书犹如孪生兄弟,爱阅读的人,多爱好收藏点书,令家里多点书香。汉朝刘向在《说苑》里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自觉不很聪颖,无法七步成诗,只好善读,看看能否医点愚,读书果然见成效,开卷真的很有益。</p> <p class="ql-block">  藏书风气自古迄今都很兴盛,粗步算来大约已有两千多年了。唐宋之前,书为手抄本,极难大量收藏;其后雕版普及,使书的数量剧增,藏书蔚为风潮;宋代亦成为文人间的时尚,代代均有藏书,而且父子相承,藏书万卷、历经数代。</p> <p class="ql-block">  著名的藏书家丁福保,有一枚“耕读传家”的藏书印,昭示世代书香之义;其藏书一部分源自先祖,书室取名“菜根书屋”;可能缘于《菜根谭》,后毁于兵燹。爱书成痴的他,重起炉灶,收书藏之。其云:“书籍者,素君者之良友,失途者之导师,无助者佳伴;果寝馈于其中,能饥者忘其食,寒者忘其衣,病者忘其痛楚,贫者忘其困乏,忧者忘其郁悒;兼能增人之寿,益人之智识学问,而使人精神愉悦之一物也。”其藏书楼名曰“诂林精舍”,藏书以医学、佛学、文学为主。</p> <p class="ql-block">  江南有小川七条,取琴有七弦之意,古代称做琴川;晚清四大藏书家的铁琴铜剑楼,就耸立在这一片绿荫翠竹中。书楼取名很怪,吸引好奇者一探究竟,原来此书楼名是因两件宝物而取的。其一为唐代铁琴;另一件则是古董铜剑。它们被主人视为神物,故取名铁琴铜剑楼。</p> <p class="ql-block"> 藏书于园林之中的藏书楼“澹生堂”,其实更有趣,原因不在于它收藏了多少宋版书,或者两千多册的珍本秘籍,全部藏书高达六千七百部,近九万册,而是他的《澹生堂藏书约》:他早料到书的下场,希望子孙能读就读,不能读就守;读毕要上架,亲友来借,有别本则借,孤本不得出密园;最后还提醒子孙,勿归商人之手,是不是很有趣呀?</p> <p class="ql-block"> 我可能是受父亲教书匠爱书如命的“遗传”基因影响吧。亦很酷爱读书,我也爱收藏喜爱的书。这些年加起来也有千八百册,与藏书家比起来,肯定算不得什么了;还好,我有阅读的习惯,比起藏书充作门面的,也算有格调一点吧。郑板桥就说过:“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p> <p class="ql-block"> 书,如果不取来读,有书干嘛?这个道理我还一直纳闷,原来有那么一些人明明不爱读书的,却装模做样拥有一大堆大部头的洋文书籍、古代名著,仿佛洋枪洋炮,中西合璧,摆起架势来颇为唬人的!</p> <p class="ql-block">  藏书之处,无园、无楼、无阁,只能委屈在房子的一角,装起书柜,已无所谓名号啦。为何无楼,当不必问了。工薪阶层,肯定是钞票不够,尚无那个实力的。</p> <p class="ql-block"> 许多人在上班时,嘴上喊“真想读书,就是工作太忙,腾不出时间。”可一旦退下来又叫“时间有了,读书又有什么用呢?”真是莫大的讽刺啊!书不在多,有好书读就行;屋不在大,有读书的空间就行。近年来,工作虽没有以前那么忙了,反而多了很多读书的宽裕时间;节假日里,遛遛书店,或忙里偷闲淘淘旧书摊;下班后,整理一下书柜,翻阅珍爱之书,享受一份闲雅淡静之趣,其乐无穷!</p> <p class="ql-block">  明朝的鹿善继在《四书说约》里说道:“读有字书,识无字理。”这可能就是读书的终极目标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