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范谈(五十五)现实的反思

John Fan 范朝亮

<p class="ql-block">最近常常在思考摄影艺术的定位,在几次讲座中也提及一些想法,却一直无从下笔,因为这是个很大的话题,需要对艺术全面深刻的认识,功力实在不够。今天在这里只能算是抛砖引玉,以零碎的思想引起大家的思考罢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起摄影艺术就必须谈到绘画。摄影与绘画是个百年的老生常谈,从相机发明的那一天就开始了。我们总是把摄影与绘画放在一起比较,也许是因为他们同是视觉的平面影像艺术,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欣赏。也许。。。还有其他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绘画有它悠久的历史,三万五千年前西班牙的洞穴绘画至今还让人觉得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绘画的地位无法动摇。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出了个达芬奇,一幅蒙娜丽莎把绘画艺术又推上了巅峰。</p> <p class="ql-block">再后来,不知哪位“好事之徒”发明了相机。第一台相机倒更像门巨炮,哪有半点艺术的影子?<br></p> <p class="ql-block">刚开始画家还很不以为然。等到了十九世纪,靠画人像为生的画家们终于醒悟,这玩意发展到快要秒杀蒙娜丽莎了。真实、迅捷、而且价格低廉,还让画家活吗?<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Felix Nadar,1865)</p><p class="ql-block">有压力就有动力,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如此。于是到了二十世纪,出了一个毕加索。这回轮到摄影师傻眼了:你拍一张我瞧瞧?它根本不是现实的描绘。难怪当年毕加索有句名言:“世界上最失落的两个职业是牙医和摄影师:牙医想当医生,摄影师想成为画家”。有点损人,但仔细想来也不是全无道理。当然我不知道毕加索为什么也不喜欢牙医,也许被牙医坑过?</p> <p class="ql-block">再到今天,毕加索如果还活着的话一定会吓得跳起来。一张“梵高”风格的图像居然能一秒钟内在计算机里完成,而且根本不需要任何绘画技能。“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 这回该摄影师损一下毕加索们,看你还怎么活?</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极端简单粗俗版的“绘画与摄影的爱恨情仇”,似乎摄影师目前稍占上风,不信去看看今天的大众摄影大军你就立刻领略到它的气势。但是。。。摄影师不要高兴得太早。一张最昂贵的摄影艺术作品听说能卖上百万美元;一张蒙娜丽莎。。。人家根本不卖,你就别自作多情去开个什么价了。你去艺术馆瞧瞧,有多少绘画,有多少摄影?自嗨不管用,要反思。为什么呢?绘画是艺术的先驱,摄影作为纯艺术的表现却落后了何止百年,而且继续跟在绘画后面亦步亦趋地模仿,缺少属于摄影自己的艺术创意。今天不管我们的后期多么精妙,我们在视觉艺术创作的层面上比绘画又多添了什么创意呢?长江后浪推前浪不假,后浪比前浪高也不假,但是后浪却总是消失在前浪身后的沙滩上,在艺术上一直没有超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也难怪。摄影作为纯艺术创作的手段,一直是它的短板:一张绘画可以从无到有,让画家的想象力了无拘束地发挥;摄影作品则不然,它一定会受现实的制约。即便是创意摄影,也一定有现实的基础,否则便成了电子绘画而不是摄影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什么是创意摄影?美国摄影协会(PSA)和全世界绝大多数摄影组织一样对它的定义一般都是“改变的现实”:图像可以是任何主题,明显显示自然颜色,形式,形状或这三者的任意组合的变化,而这样图像又无法完全在计算机中构建。未经进一步更改的高动态范围(比如HDR)图像不被视为“改变的现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拿我的一张风光废片为例:这是科罗拉多的秋色,风景很美,但是阴沉沉的光板天让它显得毫无神气。</p> <p class="ql-block">于是我用Photoshop的换天大法,将阴天换成蓝天白云。多了一点兴趣。</p> <p class="ql-block">也可以在天空中加几只鸟,让它添点生机。</p> 兴趣倒是多了点,但这样一来,我将一张风光摄影作品变成了创意作品。然而对创意作品的评判又更以创意为标准。添几朵云和加几只鸟算多少创意呢?于是一张风光摄影废片变成了一张更加糟糕的创意摄影废片,哪怕后期再做得美轮美奂。今天我们的摄影创意作品往往局限于此:添一架飞机、加一个美女、将云彩动感模糊这样从绘画的角度上看不值一提的创意上。然后悄悄违反游戏规则,仍旧以纯风光、纯自然的面目去取得欣赏者的认可。<br><br>然而将创意作品更换类别通常经不起仔细的推敲,无论后期手段多么高超都会留下蛛丝马迹。即便在手机屏、小画幅上可以接受,用大画幅展示通常会漏洞百出。一旦被裁判、评委或者读者识破,便会身价大跌。我们常常以艺术为名弯道超车,快速地赢得几个大拇指,却让我们的摄影创作水平停滞不前,让我们的作品与真正的荣誉永远无缘 - 现在许多真正的国际大赛以及出版物都要求递交原片。即便侥幸过关,这样的作品能不能经受得住千万个读者的挑剔? <p class="ql-block">为什么我们的创意不敢堂而皇之地公之于众?为什么不能大胆地打破现实的限制,用超现实的手段让创意去天马行空?其中的原因也许是我们缺乏艺术功底,在艺术上缺乏创意,心理上缺乏自信;而即时的回馈又让我们把摄影当作艺术的捷径。当然也不可否认,我们常常也用艺术的名义为一张废片蒙上美丽的遮羞布。这样为艺术而艺术却缺乏思想的摄影恐怕只能是摄影艺术的死胡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童方)</p><p class="ql-block">摄影作为记录工具,真实而迅捷,可以秒杀绘画;作为纯艺术手段却常常是迷失的:我们手握可以一剑封喉的神器,却常常用自己的短板、用微不足道的想法去效仿绘画。真实的世界有它无与伦比的震撼力,由此而赋予作品永久的生命。画家的笔是他的创作工具,摄影师为什么一定用“笔”呢?只不过今天是计算机上的“笔”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些时候在芝加哥现代艺术馆看到一组用缝纫机织出的作品,让人叹为观止。我当时在想:我们有意识地使用我们的机器、镜头、快门、光源、滤镜,用我们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思想对于场景、光色、视角、瞬间做出具有创作性的选择,进而对情绪的视觉表达,以及后期对情绪进一步的渲染,这哪一点不是艺术创作?也许更恰当的问题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多少独立的创作思想,而不是守株待兔或者条件反射地按快门,或者简单地模仿绘画做后期?真实,以及真实基础上的创作思想,也许才是摄影艺术的不可替代之处?离开了真实的根基是不是舍近求远?</p> <p class="ql-block">我发现近来后期做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回归现实,因为我发现过度的后期让作品的路子变得更窄,价值变得更加低廉,甚至会把一张本来有些价值的作品变成个美丽的废片。这是我个人的选择,而摄影艺术却需要百花齐放。当然我们还可以去“画”,大胆地去“画”,天马行空地去“画”,冠冕堂皇地将“画”献给我们的观赏者。但是衡量一件作品艺术价值的最终标准一定是它的创意,以及创意带给欣赏者的思想和情绪的共鸣。</p> <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完</div><br>《摄影范谈》目录:<br><a href="https://www.meipian.cn/dacxj7d"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摄影范谈》专栏目录</a><br> <p class="ql-block">范朝亮,英文名John Fan,早年获李政道CUSPEA奖学金,旅美三十余载,涉足物理,医学和摄影等完全不同的领域。为物理学博士,放射医学专家,美国医学物理学会院士,同时又是国际顶级在线摄影艺术画廊1x.com的策展人及中国大使,四光圈摄影创作团队发起人之一。<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作品在国际摄影界屡获殊荣, 频繁发表在国内外出版物,在多个国际展览中展出,并被多家图片社收藏。</span>他的全部摄影作品收集在其个人网站: </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johnfanphotography.com"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i> </i> John Fan Photography</a></p> <p>范朝亮著作:</p><p>《摄影范谈集 - 三周改变你的摄影观》于2019年出版。</p><p>《理性的灵动 - 大自然的摄影语言》于2017年元旦出版,入选2017年1月百道好书榜。第二版于2019年出版。<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