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路的难忘时光(之二)

迟守卫(池清)

<p class="ql-block">河南路(广西路-湖南路段)西侧建筑</p> <p class="ql-block">河南路16号大院入口</p><p class="ql-block">从大门口看到的这栋黄色楼是省外贸局宿舍。原来也住在湖南路51号院的李沂滨,她爸爸是省外贸局局长,后来省局迁到济南又迁回了青岛,就在这个院盖了这栋楼,这个位置好像是某个单位的仓库,——上小学时的某个暑假我与我哥还按照我母亲的指使在这里劳动锻炼过,仓库被拆除后盖了这栋楼。李沂滨她们一家就住在这栋楼里,那时这座楼的居住条件是很好的,有厨房有厕所。作为家里长女的李沂滨,1970年去了山东建设兵团一师,后来她从兵团考入了潍坊医学院,毕业后被分到了青岛市人民医院。她的丈夫史洪琢原先跟我住在51号院的一个楼层,我俩在兵团还是一个连的战友,后来我俩相继调到团政治处任新闻报道员。他返城后在省外贸局工作,现在我们还保持着联系。</p><p class="ql-block">这个大院分别在广西路和湖南路上各有入口——</p> <p class="ql-block">这是湖南路入口,门牌是湖南路58号(上图),下图是广西路入口,门牌是广西路49号——</p> <p class="ql-block">从这个入口进去往左拐,原先有一个泰安路办事处服务站办的装订车间,专门为一些单位的印刷品装订成册,这是服务站的一个下属单位,大约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一位家住在曲阜路的王阿姨负责这个车间。但这个装订车间是不是下图中左侧的这间平房,我记不清了,可它旁边的这个二层楼还是老样子——</p> <p class="ql-block">我的小学同学王至诚(音)家就住在这个二层楼的楼底,他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我记得王至诚的性格挺开朗,他哥哥王至刚与我哥哥是小学同学。小学毕业后我们就失去了联系。</p> <p class="ql-block">河南路16号原市武装部宿舍楼</p><p class="ql-block">记得在这栋武装部的宿舍楼上住着一位叫罗敏的,他是我们广西路54号楼董刚的同学,他经常去找董刚,他俩的私交很好,一来二去的我们也相互认识了,更多的是后来他在粮食局下属的粮食转运站工作,跟我也在那里工作的妻子刘辉是同事。罗敏直爽、干练,后来调到粮食局的某个单位任负责人,他很重感情,见了我妻子总是以“大姐”相称,这里既有他跟我妻子是同事的关系,也与他同学董刚有关,因为我们家与董刚家的关系很好,我到建设兵团后我们家搬到广西路54号后,董刚以及他的姐姐弟弟见我父母的年岁大了,经常帮我们家干活,所以罗敏也觉得我们之间挺亲的。</p> <p class="ql-block">河南路16号原市委组织部宿舍楼</p><p class="ql-block">我母亲的一位老同事张大姨家住在这栋组织部的宿舍楼里,她丈夫王叔叔是青岛市电影公司的党委书记,她家的墙上挂了不少青岛名人的字画,她二女儿的性格跟她很像,开朗能干,参加工作后担任了青岛电视二台的台长,有一次在一个新闻活动现场我们偶遇,她非常亲热地一口一个“小哥”地叫着我,因为我在家里排行是老小。原先这两栋宿舍楼一楼临街的这面都是窗户,现在已经全部开了门头做生意了。</p> <p class="ql-block">河南路(广西路-湖南路段)东侧建筑,图右是交通银行大楼,图左是山东外运大楼。交通银行大楼的位置最早是胶澳总督府工程管理局局长官邸(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胶澳总督工程管理局局长官邸旧影(摄于1899年)</p><p class="ql-block">我记得这里原先也是一栋挺别致的小楼,可好像不是上图这栋楼的样子。那栋楼的入口开在西侧的中间,楼前有几层台阶,楼的南侧有一个小院,但没有什么更多的绿化,街门好像是两扇木门,门牌号是河南路1号,临街的矮墙上是木栅栏,涂得好像是墨绿色,街门总是紧闭,不知里面住着什么人家。每次走到这里总是透过木栅栏墙往里望一眼,可从来也没有见到人影。不知道这栋楼是什么时候被拆除的,再后来就立起了交通银行大楼。</p><p class="ql-block">紧挨着河南路1号的河南路3号原是青岛市人民武装部,武装部的大门挺开敞,后来变成了山东外运公司,是把武装部大楼拆除建了这栋楼还是在原有楼的基础上改造的,我没留意,可我记得武装部的楼没有这么高。这是外运公司现在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从湖南路回望河南路</p> <p class="ql-block">河南路(湖南路-湖北路段)东侧原青岛市档案馆围墙</p><p class="ql-block">原青岛市档案馆的大门在湖南路上,门牌是37号,现在是39号(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我在编写《走近湖南路》时查阅资料后得知,这栋楼建于1914年,早先这座大楼的用途没见到文字记载。</p> <p class="ql-block">原市档案馆大楼旧影</p> <p class="ql-block">天津路河南路口原东莱银行总部大楼</p><p class="ql-block">1918年初,来自山东掖县的商人刘子山与他人合办了“东莱银行”,开办时总部设在河南路天津路交口,大约在1923年迁到了湖南路37号这栋大楼。在第二次日占青岛期间,这座楼被 日 本 宪 兵 队 司 令 部 强 占,据说地下室还被改为 水 牢;解放战争时期,此楼又成为了 国 民 党 宪 兵 十一团的驻扎地;建国后,这座楼就由青岛市档案馆使用。</p><p class="ql-block">1978年我作为青岛港史写作组的成员,与其他两位同事寿杨宾和秦志新在这里埋头查找青岛港的历史档案,那年月因为 备 战,敌 伪 档 案 都秘密转移到外地的山洞里了,我们每次都要事先提交调阅的档案线索,几天后才能运来。当时大楼正在整修,我们就在大门口内东侧几间临时搭建的板房里查阅。时值酷暑,我们三个人每天汗流浃背地伏案翻阅档案、做资料卡片。我至今还记得当时为我们服务的老柏同志和一位姓谭的女同志,无论我们调什么档案,他们总是笑哈哈地为我们搬来,查完后又笑哈哈地搬走,老柏同志后来升任为市档案局局长。当时我们在档案馆呆了两个多月后,直到认为没有什么资料可查的了,又一路北上,去北京、沈阳等地查阅,那时出省查阅档案资料还要 出 具 青 岛 市 委 的介绍信。我们先后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写出了《帝国主义与青岛港》一书,由山东人民出版社于1983年出版。</p> <p class="ql-block">1993年,这座楼出让给了青岛平安保险公司。然而,自从平安保险公司搬往东部城区这座楼就一直闲着。当时每次从这个楼院前经过,看到这座被评为山东省历史优秀建筑的老楼院荒芜着,心里总有一种遗憾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庆幸的是,这栋老楼在2011年有了转机。据青岛媒体报道,该楼于2011年8月10日经拍卖,由山东寿光一大型民营企业集团以9000万元高价成功竞得。经过几年的修缮,现在修缮改造成了“青岛东莱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河南路(湖南路-湖北路段)西侧建筑</p><p class="ql-block"> 东莱美术馆隔河南路的对面是市南区中山路街道办事处下属的一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见上图),这里在青岛解放后曾长期是泰安路街道办事处,门牌是河南路20号,原先是一座小洋楼,一进街门,北侧的一排平房是我妈所在的泰安路街道办事处生活服务站,再往里有一道门,从这道门进去就是市公安局市南分局泰安路派出所,派出所的门在河南路拐角的湖南路上,门的上方正中有一个涂了红漆的大圆灯。那个年代青岛为了社会工作的方便,一般都是派出所和办事处在一起。1970年6月我上兵团时,就是自己从家里拿出户口本到派出所转的户口,我去转户口时,派出所的所长于叔叔还问我妈是否知道这事,我肯定要跟他撒谎说我妈知道,要不他不会给我转户口的。现在这里早已拆除建了居民楼,原先派出所的门前辟成了一块居民健身的场地(见上图)。</p><p class="ql-block">紧挨着泰安路办事处北邻的河南路22号原来是一座二层楼院,这个楼院住着我们学校的一位官老师,他教高中数学,他儿子跟我是校友,比我高一届。还有一位可以称作是“学友”的于爱梅同学,她家住在这栋楼的二楼大约是中间的位置。1973年我从兵团返城后在保定路上的外贸工艺品公司干临时工,那时我不安于现状,便想把上中学时喜爱的英语再继续深造一下,正好公司的一位林老师利用每天早晨上班前的半小时在公司楼下的一间办公室里教英语,参加学习的几乎是公司的年轻人,我按时参加学习。后来又换了公司业务科的王新华科长教,他见我学习认真,便把他的《 大 不 列 颠 英汉大辞典》借给我用,一直到1975年9月我被分配到港务局上班才还给他。于爱梅那时是个中学生,她父亲是公司业务部门的一位科长,常驻 香 港,她母亲是公司的组织科长,她的口语发音很纯正,后来她考上了山东师范学院英语系,1979年我到济南查阅青岛港史资料时还到学校去看望过她。她毕业后在外贸单位工作,后来因为我们都忙于工作慢慢就失去了联系。</p> <p class="ql-block">河南路湖北路西南拐角现在是一家饭店(见上图),原先是一栋红瓦顶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上面这两张照片均摄于1905年,从不同的角度显示这是个四方形的二层楼,也指示了这栋建筑的建设年代。20世纪60年代这栋位于河南路24号前院的建筑是省外贸畜产公司幼儿园。我的小学同学、现定居北京的铭庆少年时代曾住在这栋楼里,他回忆一楼是他们家和幼儿园的小班,二楼住着青岛海关徐泗珍(音)关长,他很感慨自已在这栋楼里“度过了少年时期在海滨生活的难忘时光”。还有我的一位叫邹南方的初中同学家住在这个院的后院,我不知这一片建筑何时被拆除而盖起了大楼。</p> <p class="ql-block">河南路(湖北路-曲阜路段)西侧建筑</p><p class="ql-block">过湖北路的河南路西北口,现在是一栋6-7层宿舍楼,湖北路拐角这一侧早年曾是一间名为“永泰和”的汽车行,青岛解放后公私合营为汽运公司的一个车队。我记得20世纪70年代前后这里是一个挺大的车库,里面停放着那种用柴油机作发动机的运输车,驾驶座是敞开式的,这是当时取代地排车后的一种新式运输车辆(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每天总能看到这样的车“叭哒叭哒”地喷着黑烟跑在马路上,上坡因为加油黑烟冒得更多,响声也更大,青岛人管这种车叫“叭哒叭”。改革开放初期汽运公司进口了一批意大利“依法”卡车,这种“叭哒叭”就消失了。80年代这个车队的位置被改造成了宿舍楼。我们学校的原副校长宋新涛家住在河南路26号这一侧,他的国画画得很好,特别是他画的鹰,据说是得到过国画大师李苦禅的指点。文 革 时说他画的几幅画有 反 党 反 社 会 主 义 寓意 而 被 批 斗 关 “ 牛 棚 ”,在学校办公楼的一间屋子里展出并让学生观看他的那些所谓 “ 黑 画 ”。我记得当时说“ 问 题 最 严 重 ” 的一幅画是《 鹌 鹑 不 过 横 前 草 》,还有一幅是《 风 雨 欲 来 风 满 楼 》。我看过这两幅画,怎么也 看 不 出 什么 问 题 来,可也 不 敢 说 什 么。他的妻子毕阿姨是市南区政府部门的干部,跟我母亲很熟,他的大儿子毕业后也待业过一段时间,下放街道时我们还一起在办事处学习过,后来我上了建设兵团他在青岛就业了。文 革 后 宋新涛 被 平 反,曾任青岛画院院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文联副主席、青岛市美术家协会主席。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代表作品,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山东美术出版社分别以《宋新涛画辑》和《宋新涛画选》出版(1984)。青岛博物馆和山东文史馆先后收藏其多幅作品。1989年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中国版画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华书画艺术大展委员会联合为其举办了个人画展。青岛出版社1991年又出版了《宋新涛画集》。1981年和1982年曾先后赴日本、加拿大进行文化艺术交流。他的业绩曾入编《莱阳古今杰出人物》、《青岛市建置百年全国名人书画展作品集》。</p> <p class="ql-block">1992年11月1日宋新涛为青岛24中师生在东海饭店聚会题字</p> <p class="ql-block">这是河南路28号-34号楼,这栋楼除了临街开了门头的变化外,楼体的结构保留了下来。</p><p class="ql-block">这栋楼的28号原先就是门头房,一位孙阿姨家住在这里,她是泰安路街道服务站缝纫组的裁缝,我母亲称她孙老师,孙阿姨白净净的,平时没有什么话,就是低头干活。这个缝纫组在中山路28号,即谷香村饭店的南侧。我母亲说孙阿姨的裁缝活好,我和我哥小时候的衣服都是她给剪裁制作的,夏天短衫短裤,冬天到过年了就是一身新制服。刚到兵团那年我看上了一件部队的那种夹克式工作服,我就跟我母亲提出来能否给搞一件。我母亲不知从哪借了一件样品,请孙阿姨照样给做了一件,除了布的那个黄色有些深外,在样式上可以说是一模一样,我平时最喜欢穿这件衣服——</p> <p class="ql-block">1971年9月参加师部新闻报道员学习班时在潍坊公园留影,自行车是借师政治部刘主任儿子的。</p><p class="ql-block">这个缝纫组还有一位刘阿姨,她是我战友钱景福的母亲,她们家住在广西路和兰山路交口的那栋铁路宿舍里。刘阿姨是负责熨烫的,她干活仔细。我和钱景福上兵团时,刘阿姨叮嘱我照顾着她儿子,因为我比她儿子大几岁。到了兵团钱景福被分到了三连烧砖窑,当年就被挑选去了潍坊师部警通排。返城后他就业到了胶州路上的东方贸易大厦,干到了副总经理。1999年青岛火车站那一片改造,钱景福家住的铁路宿舍被拆除了,他们家搬迁到了现在的青岛电视台旁边的天台路,他们家刚搬迁后的一年,我携我的妻子刘辉一同去看望过刘大姨。我和钱景福是战友,又有我母亲与刘大姨是比较密切的同事关系,我和钱景福如同亲兄弟一样,跟刘大姨一家人也是亲密无间。</p> <p class="ql-block">钱景福在师部警通排时的出入证</p><p class="ql-block">位于这栋楼中间位置的河南路30号住着我的高中同学于少波,我俩不在一个班,我是二班,他是一班,跟我的战友史洪琢一个班。他的篮球打得好,是校队的。平时我们在学校经常一起打篮球,我很多的篮球技艺都是跟他学的。他的父母都是市南区政府部门的干部,跟我母亲都相互认识,所以我俩的关系也比较密切。上学时他几乎是每天早晨从河南路顺道到湖南路我们家来叫我,有时他来了我还没起床呢,我就赶紧洗脸刷牙拿着一块锅饼边走边吃。1968年毕业后我们都没有分配工作,几乎整天在我们家周边的几个篮球场打球,有时在浙江路2号,有时在青岛路2号,但还是在浙江路2号球场的时间多,因为这里离家近。记得有一天下午我们在浙江路2号球场玩,我学着于少波的样子三步上篮,在第三步跳起时,我玩了一个花样,结果没控制好身体的重心,落下时摔到了地上,下意识地用左手撑地,结果左腕处骨折。当时于少波等几个球友一起把我送到市立医院,还凑钱交费给打上了石膏,晚上我妈下班回来看到我的左胳膊用绷带缠着厚厚的石膏,本想发火,可又看到我那疼痛难忍的样子也不能再训我了,过后叫于少波把球友们凑的钱给还了。三个月后,等我的胳膊稍微好了一点,我依然用绷带吊着左胳膊在球场上打球,可我不敢让我妈知道。</p><p class="ql-block">1969年冬天我与于少波一起去验兵,体验政审都合格了,我的班主任姜老师还反复叮嘱我这段时间一定要注意别感冒生病,免得影响新兵出发。可于少波收到入伍通知书当兵走了,我不知道为什么没当成,心里非常懊恼。正好转过年的1970年6月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来招兵,我不假思索地报了名,不能当兵当个兵团战士也行,都是穿军装!我6月17号从青岛火车站乘坐火车一路颠簸到了山东建设兵团二师十团,开始了我的一段新的生活。建设兵团这段人生经历对我有很大的磨炼,使我开始变得成熟起来。</p> <p class="ql-block">河南路拐向曲阜路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曲阜路西段街景</p><p class="ql-block">曲阜路这段马路沿儿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纺绳。我上初中的时候,那是20世纪的60年代,每次路过这里几乎都能看到有几个人在纺绳,我觉得这个事挺有意思,还停下来驻足看看光景,所以这事给我的印象特别深。我每次总是见到有那么几个男男女女的在忙活着,男的把纺绳机分别摆在马路沿的东西两头,所谓的“纺绳机”,就是跟田径场上跨栏的那种器械似的,只不过上面的那块横梁比较宽比较厚,上面等距离的有9个眼,有个男的将类似于英文字母“Z”形的上面橫着带拉钩的那头一个一个地 插 进 眼 里,竖着的这一段是垂直的,然后再用一块钻着9个眼的木板套在下面橫着的这一头上。几个女的把放在地上盘着的麻绳原料,按照一定的长度分别挂在两头纺绳机上的逐个拉钩上。这些麻绳原料粗细不一样,要纺粗的就用粗的原料,要纺细的就用细的原料。挂好后,每一头有一个人用双手自左向右顺时针方向摇着把手。等他们观察这几根麻绳的松紧度合适了,另有一个男的就会拿出一根木棍上串着3个各自带三条凹槽的木“梭子”(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他在每3根麻绳中间放一个梭子,并分别把麻绳嵌入各自梭子的凹槽里,然后两头的人继续摇纺绳机,随着这三根麻绳顺着凹槽越来越紧,这个提着梭子的人就随着绳子的紧度慢慢地往前移步,一直这样慢慢地走到对面的纺绳机,最后两边的人再把绳子的两头用细麻绳系紧以防止它开扣,这样3根绳子就这样同时纺成了。他们纺过家里晒衣服那样的绳子,也纺过再粗一些的绳子。有时活多了,曲阜路两边的马路沿和旁边新泰路马路沿都占用着。这些人一般是干一上午就收工了。</p> <p class="ql-block">河南路(湖北路-曲阜路段)东侧建筑</p><p class="ql-block">河南路28-34号楼隔着河南路的对面现在是百盛大厦,原来这片是河南路5-11号。我找到的这张拍摄于1936年的老照片大体能看出这一片的模样,与20世纪60年代的景象差不多——</p> <p class="ql-block">从这张照片上看,河南路湖北路口是一段墙体,我记得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这里是湖北路理发店,我经常到这里来理发,从湖北路拐过河南路来,与理发站紧挨着的是一个小菜店,下图这张摄于1991年的老照片是一张鸟瞰图,因为角度问题看不到菜店的模样,可其位置就如图中所标示——</p> <p class="ql-block">菜店不大,可油盐酱醋俱全,还卖猪肉,每天进的猪肉不多,门口的位置卖蔬菜,也捎带着卖时令水果。记得这个菜店有一位女店员,现在回想起来也就二十六七岁吧,中等个,戴着一副深度眼镜,梳着两条挺粗的长辫子。她可能跟我母亲熟,每次我母亲领着我去菜店买菜或是经过菜店,她总要叫住我们,不是给我买几个苹果就是买几个梨,我对她给买过的那种黄色的像个葫芦状的梨印象挺深,人称香水梨,这种梨闻着香,吃起来软活,咬一口水份多,很好吃。我母亲总是笑着谢绝,可她每次老是这么一句话:我就是喜欢这个小弟弟。后来我慢慢长大了,也不跟我母亲出去了,再后来这个菜店不知何时撤销了,可能是为了盖百盛大厦将这一片拆除了吧,这位姐姐也不知去了哪里。</p><p class="ql-block">菜店旁边是河南路5号院,这个院有一栋德式建筑,从上面的那张摄于1936年的老照片能看出来,不知这栋建筑的用途是什么,当年泰安路服务站的一个皮鞋加工组在这个院里,专门为孚德鞋厂加工某道工序,前面说的那位张大姨负责这个组。</p><p class="ql-block">河南路与曲阜路拐角是糖果冷食厂,这个厂在我们生活的那个年代很有名气,生产的“高粱饴”、“大虾酥”是山东特产,优质产品。</p> <p class="ql-block">剥开高粱饴糖纸,一层薄薄的糯米纸包着糖,把糖放在嘴里,先是糯米纸在口里化了,然后再慢慢地反复地嚼那个糖,又软又甜还不沾牙。还有那个大虾酥,酥脆软糯,那个花生余味总是留在口里。糖吃完以后就把糖纸在桌子上用手摊平,然后夹在书里,现在想想这是很有仪式感的。高粱饴和大虾酥在老青岛人的心里到现在也是个念想,那时过年家家户户的桌上总少不了要摆上这两种糖,不然就不叫过年了。</p> <p class="ql-block">高粱饴的不同包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照片除有水印日期和拼图由本人拍摄、制作外,其余的均选自网络,不一一注明,敬请原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12月21日执笔</p><p class="ql-block">2022年元月22日修改定稿于</p><p class="ql-block">青岛,天福绿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