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教育】居家生活,如何处理好亲子关系?——市71中心理防疫专栏(四)

市七十一中沐光心理中心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突发的疫情打乱了生活的脚步,孩子们也应号召每日“宅”在家里,居家学习。除了生活工作不便,长时间,高频率的亲子相处会带来家庭冲突与矛盾,也会让家长感觉心力交瘁,束手无策,处于特殊时期的家长朋友们同样要做好自己的心理防护,与孩子携手相伴,共同度过这段战“疫”时光。</p> <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一点:接纳,不管孩子有什么样的情绪,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接纳。</b></h1><h1><br></h1><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多的家长,可能当孩子情绪比较好的时候,可以接纳,但是当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却很难做到接纳。比方说,当孩子哭的时候,我想大多数的家长都会跟他讲,有什么好哭的,能不能不哭;就跟当别人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会拼命的去劝他,有什么大不了的,能不能别在乎他,其实当我们去劝他别在乎,放下的时候,就是对对方情绪的不接纳。这个对有情绪的人来说,可能会产生,或者延伸出更大的情绪来。所以<b><font color="#b06fbb">作为家长,我们要看到孩子的情绪,然后接下来就是接纳。做到接纳这一点,至少我们家长自己会平静下来。我们就不会去抱怨,不会去指责。</font></b></p><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第二点:接纳之后,就要觉察体验。</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当你跟孩子沟通的时候,不管是静静地倾听,还是开口交谈,如果能觉察到自己的内心感受,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理解孩子源于受挫的行为。</b>请看表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如果你对孩子的行为的反应是中性的或快乐的,</b>孩子当时很可能没有受到挫败感的影响,不觉得极度需要你的赞同或情感链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如果你对孩子的行为感到烦躁或恼火,</b>他们可能觉得受了忽视或失去了情感链接,正在试图吸引你的注意。她们可能感觉有点受挫,但如果你给与他们更多关注,只要一小会,他们通常就会恢复快乐状态;如果他们没有得到你的注意和赞同,就会变得更受挫,从吸引关注到进入下一阶段“权力斗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如果你被孩子的不服从,不尊重激怒了,</b>觉得他们是在刺激你进入”权力的斗争“,以便觉得自己很重要,获得情感链接;如果孩子没法从你身上得到鼓励和关注,就会想法设法惹你生气。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惩罚他们的父母比忽略他们的父母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如果你对孩子的行为感到震惊、伤心或觉得背叛,</b>孩子可能感觉失去了跟父母的情感链接。这种感觉如此强烈,以至于他们能想到唯一应对方式,就是像你伤害他们一样伤害你,这叫报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如果你感到迷茫,无助或者无力</b><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因为孩子完全疏远了你,根本无法触及,孩子可能陷入了自暴自弃的状态,受挫程度是如此之深,以至于他们放弃了希望,不再想从你身上获得重要性或归属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亲爱的家长,你可以通过自己的体验(而不是你对孩子行为的从揣测)来审视你和孩子的互动。如果只是假设孩子行为不当,可能会导致忽略互动中您的部分,忽略您的内心感受。如果能充分觉察自己的体验,就能更好的理解自己和孩子,跟孩子保持情感链接。</b></p><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第三点: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家长在咨询的时候,只关注了孩子的问题,而没有关注到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我们说一个人爱一样东西,恨一样东西。他是表于形,源于心。<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比如现在有些青少年特别爱玩电子游戏,表面上看是孩子选择了玩电子游戏,没有选择去学习,没有去和父母沟通,但是是什么决定了他这个选择呢?也就说他这个行为背后的需要是什么呢?我们家长应该多思考一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里明确一下,玩电子游戏不是一个需要,它只是满足需要的一个方法和策略。我们在日常用语常常会模糊需要与策略之间的区别。孩子每天吵着闹着非要不可的一些东西,大多数都是为满足需要而提出的方法或者策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区分需要与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几乎所有的孩子和其他人的冲突、争论、吵架、以及权力斗争都是围绕着策略展开的。如果我们的父母带着尊重,把注意力放在策略背后的需要上。这些冲突即便不能避免也是可以化解的。</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第四点:</span><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如果家长们觉得每天陪着孩子很无聊,建议我们可以试着和孩子做一些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事。比方说亲子共享趣味游戏,全家参与家务劳动,共读一本书,每天记录三件好事。</b></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编辑制作 | 刘 淇</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审核校对 | 张 涛 黄 瑛</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核发 | 姚卫平</div>

孩子

家长

接纳

如果

行为

链接

情绪

他们

我们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