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

无边风月椰

<p class="ql-block">  晏殊,一位神童作家、宰相词人、伯乐达人。范仲淹曾在回忆录里面这样纪念他: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他的官运相比很多诗人,是幸运的。但是,官场平步青云的他依然能写出‘无可奈何花落去’这样具有伤感情怀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  宋词产生于隋,发展于唐,兴盛于五代,极盛于两宋,消亡于元明。直到清朝,纳兰容若又将词“复活”了一小下,可惜天妒英才,他英年早逝。那么词是怎么产生的呢?最初,词又称“燕乐”,是指宫廷宴会时所用的音乐,也作“宴乐”。唐朝时,国力强大,胡人进贡献乐,叫胡乐,也是词的前身,指汉族俗乐与外来音乐的总称。胡人是对中原以外的北狄、东夷、西羌、南蛮(少数民族)的总称。唐朝的繁荣鼎盛与当时的开放、交融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加速了词的发展。宋朝相比唐朝而言,宋朝皇帝更注重文人,所以文人多;以及宋代经济强大,老百姓不愁吃喝,有大把的时间休闲娱乐。这些都是宋词鼎盛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关于词调的分类,很简单,按照字数进行分类。一般把各种词调归纳为三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柳永之前,大家写的基本都是小令,柳永之后,中调、长调才慢慢发展开来。晏殊,他写的词都是小令,所以大家也都称他为“小令专家”。</p><p class="ql-block"> 宋词的风格分类有豪放派、婉约派,一般认为范仲淹是宋朝豪放派的“草创者”,而后来,正式创立豪放派的人是“苏轼”。婉约派又被称为词之正宗,其中以李煜(愁宗)、柳永(情长)、晏殊(别恨)、李清照(闺雨)为代表人物。</p> <p class="ql-block">  晏殊,字同叔,江西抚州临川人,晏,家族姓氏,殊,特殊,有个性。同,同样的意思,叔,即按照伯仲叔季排序取字。说明他的父亲期望他有些地方要与别人一样,相同,某些方面,则希望他独特,与众不同。注重性格的培养。所以晏殊的一生富贵优游、平步青云,与他做人谨重严毅、八面玲珑脱不开干系。谥号‘元献’,元:能思辩众曰元,遵仁贵德曰元;献:博闻多能曰献,聪明睿智曰献。词集《珠玉词》。晏殊与他的第七个儿子晏几道合称“二晏”。</p><p class="ql-block"> 晏殊五岁能诗,七岁能文,有“神童”之称,名闻江南。欧阳修在《晏公神道碑铭》中写道:“公生七岁,知学问,为文章,乡里号为神童。”在他14岁的时候,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北宋名相张知白。张知白当时下江南,听闻晏殊,便到他家查探,并亲自考验,发现晏殊果真名不虚传,于是他把晏殊推荐给了宋真宗。皇帝听后不太相信这么小年龄的孩子能有此才华,但是丞相都这样讲了,也不好不给面子,于是破格允许不够年龄的晏殊去参加科举考试。</p> <p class="ql-block">  科举考试要先参加院士(秀才),考中秀才再考乡试(举人),考中举人就参加全国会试(贡生),即给皇帝进贡有才华的人,最后由皇帝本人亲自举行殿试(进士)。进士里面又分为三等,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叫进士及第,第二等叫进士出身,第三等叫同进士出身。由此可见,想要考中进士是非常的不容易的。历史上有太多的读书人考了一辈子,晏殊同这些年龄不一的人一起参加考试,那么考上了吗?</p><p class="ql-block"> 考场上,考官发完试卷,晏殊举手示意:“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稿尚在,乞别命题。”试问嚣不嚣张?但也由此可见晏殊的人品。当时考官重新给他命了题目,此次考试,赐‘同进士’出身,皇上也因为他的性格特点,格外喜欢他,便让他到皇宫里陪太子读书,即太子教习。在陪读的过程中,皇上再一次发现了晏殊的人品。有一次,皇上给太子出了题目,想检测一下太子的学业,结果太子不想写,就让晏殊给他写,晏殊拒绝了,还把太子批评了一顿。太子很生气的去找了另一位陪读蔡伯俙,蔡伯俙就帮太子写了作业,皇帝一看就知道不是太子写的,就把这三个人叫过来质问,结果太子还没解释,晏殊就说出了实情,太子非常生气,并直言:“将来我当了皇帝,我一定要杀了你!”但是最后晏殊不但没死,还被封为了宰相。</p> <p class="ql-block">  宋真宗本人特别欣赏晏殊,并且对他也特别依赖,晏殊十几岁就开始当官,到三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做到了三品官员,可谓是扶摇直上、平步青云。三十二岁时,父亲去世,回家丁忧。在家呆了没多久,宋真宗就写了圣旨将晏殊召回。其实这在古代叫“夺情”(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是不允许的,可见宋真宗是非常需要他的。没几年,宋真宗也去世了,而这个时候,也到了晏殊被贬的时候了。</p><p class="ql-block"> 宋真宗死后,年幼的宋仁宗继位,刘太后垂帘听政。其实刘太后垂帘听政还是晏殊推荐的,她刚听政没多久,就提拔一个油嘴滑舌的人为宰相,晏殊特别了解这个人,于是写了奏折反对此事。刘太后不高兴,就找了个借口把晏殊给贬了,说他不懂礼仪,有失三品官员的礼节。当时他被贬到应天府当市长,也是在这个地方,他遇到了范仲淹,将应天府书院治理的井井有条,并把宋朝的教育发展了起来。《宋史》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自殊始。”这算是晏殊最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后来刘太后去世,宋仁宗把晏殊召回,封为宰相。进京后,晏殊便把范仲淹推荐给了皇上。范仲淹之所以能有种种贡献,都与晏殊有着直接的关系。不仅仅是范仲淹,包括韩琦、孔道辅、欧阳修、王安石、富弼(女婿)都是他推荐的,且后三位都是当过宰相的。说明晏殊确实是一位伯乐,举贤任能。</p><p class="ql-block"> 之后直到晚年,晏殊又遭到第二次被贬,这件事与宋仁宗的身世有关。民间有一个传说,神探包拯曾判‘狸猫换太子’这样一桩案子,其实说的就是宋仁宗的身世。只是事情在民间已经传的不像样子,真相是刘太后死后,一位大臣写奏折给仁宗,说刘太后并不是皇上的亲生母亲,其生母是李妃,而且她有可能是被刘太后害死的。仁宗非常气愤,就去查看了李妃的墓志铭,完全没有提到她生了一个儿子,而写这个墓志铭的人恰好是晏殊。如果这个事情是真的,说明晏殊当时隐瞒了真相,一气之下,就把晏殊给贬了。后来宋仁宗继续查,打开棺木,发现李妃非常安详的躺在棺椁中,再仔细一查,得知李妃原本是一位宫女,而刘太后对这位女子是非常好的,并且以贵妃的仪式将这位女子安葬了。</p> <p class="ql-block">  晏殊被贬后,旧疾就复发了,回到京城看病,仁宗得知消息,想到他的家中去探望。晏殊知道皇帝要到家中探望自己,赶紧给皇帝写了奏折,觉得身为皇帝探望大臣是有失体统的事情,怎能屈尊降贵来看望自己的,所以,即便在要死的时候,晏殊也是死不烦君的。1055年,晏殊因为旧疾离世,宋仁宗赐予“元献”的谥号。</p><p class="ql-block"> 晏殊的知名词作中有一首《浣溪沙》,说起浣溪沙,还有一个与西施有关的唯美故事。西施乃春秋战国人,在一个战乱纷纷的年代,她的身世也是离奇传神的。西施原名施夷光,这个名字的来源据说与嫦娥有关。话说嫦娥养了一只玉兔和一只金鸡,还有一个特别喜欢的宝物——夜明珠。有一天,嫦娥出门,让金鸡看管夜明珠,金鸡对夜明珠很好奇,忍不住用爪子把夜明珠给抓起来了,但是一不小心,夜明珠就掉了,就像一颗流星划破天际,夜明珠落到浙江一个村子里,这个村子里有一条叫若耶溪的小溪,有一个农妇在溪水边浣纱,而这颗夜明珠恰好掉进了妇女的嘴巴里,被女人吞了下去,没多久,妇人怀孕了,生下一个浑身发光的女孩,这个女孩一天天长大,越长越美,后来她替代母亲去溪边浣纱,由于先天疾病,女孩偶尔会捂住疼痛的心口,这在旁人看来却惊为天人,美得不可方物。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村子的西边的施家有一个姓施的美女,后来就都唤她西施。浣溪沙这个词牌名就是的因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p><p class="ql-block">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p><p class="ql-block"> 词中言尽美好事物终将会消逝的自然规律,虽无力阻止,但消逝的背后往往就是新生,美好的希望终会到来。这首词不仅寄托了他的富贵闲情,同样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p><p class="ql-block">世人皆知《浣溪沙》,我却独爱他的《蝶恋花》。</p><p class="ql-block">槛菊愁烟兰泣露。落幕清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p><p class="ql-block">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p><p class="ql-block"> 清代国学家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就有引用到晏殊的词。成功的三大境界之一就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境界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境界三:众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p> <p class="ql-block">  晏殊为人刚简威猛,待人以诚,且乐于奖掖人才,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的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p><p class="ql-block"> 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如其闲雅之情调、旷达之怀抱,及其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能将理性之思致,融入抒情之叙写中,在伤春怨别之情绪内,表现出一种理性之反省及操持,在柔情锐感之中,透露出一种圆融旷达之理性的观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p><p class="ql-block"> 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