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装饰一勒子

木木

<p class="ql-block">勒子,古老读音为lēizi,又称“蜡子”,“官名”为“勒”字底下加个“玉”字旁,即“勒玉”。勒子的原型初始并非玉石玛瑙,而是结绳后的绳子于生产劳动中的应用附件,即是将兽皮包卷绳上两端用细绳系紧,成为提握功能,后来才发展为更加耐用的石玉材料,直至成为饰品。</p> <p class="ql-block">玉勒子起源于文化期的玉管饰,一般中间有通天孔,多属单独佩戴使用。从红山、良绪文化一直到明清时期,玉勒子都在加工制造,形成了一个器型丰富,纹饰多样的勒子系列。</p> <p class="ql-block">玉勒子一般有圆柱形、扁圆柱形、纺锤形、束腰形、腰鼓形、方柱形、扁方柱形、三角柱形、六角柱形等。勒子早期以素面为主,后出现各种纹饰.常见的有兽面纹、线形纹、谷纹、勾连谷纹、云纹、勾连云纹、龙纹、凤纹、文字等。勒子常见有平面线刻、曲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镂空雕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勒有圆柱状、圆筒状和扁方形等样式。圆柱形的较为粗大,外侧和顶部常刻有纹饰,中心的孔细而长,贯于两端。圆筒状的较为细小,孔粗而壁薄,表面常饰有纹饰。扁方形的玉勒,形状有许多变化,有的中部宽而两端窄,有的两侧有排列整齐的凸齿,有的外表有分节。这类玉勒可用于佩饰,是成组玉佩的组成。</p> <p class="ql-block">此件勒子有明显的土沁,土沁一般由红土和黄土沁成,呈浇黄至土红色,中间似乎有一个小核,核周围呈现放射性云块形斑痕状,好似用黄色炸药的鞭炮崩的痕迹。过千年的土沁,其核的部位会出现疙瘩或小坑,或变为土咬或蛀蚀。</p> <p class="ql-block">并有石灰沁:石灰沁轻者在玉器的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灰白色或青灰色膜,需要四五百年时间。石灰沁重者,玉内开始变得发红,像小孩子的脸色,称为“孩儿面”需要千年以上时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