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青春似火的岁月

文林

<p class="ql-block">美女作家李春芝近影</p><p class="ql-block">本书着眼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川陕鄂三省修建襄渝铁路的艰苦奋斗、感天动地的故事。作者用四年时间、以一种敬畏的心情记录下襄渝铁路建设者们的壮举:工程难度大,任务艰巨;施工条件差,悬岩峭壁地势险峻;交通闭塞,物资主要靠肩挑背扛……投身襄渝铁路建设的铁道兵、学兵、民兵们,用他们的忠诚、汗水、青春和牺牲,在巍巍秦巴山间,书写了一首波澜壮阔的新中国铁路建设的抒情诗,一部当代人浴血奋战的创业史,一支理想飞扬、前赴后继的青春之歌。作者采用以笔实录的方式,口述历史,把功夫花在采访上,通过建设者们的回忆,展示一些片段的印象或者局部的情景,力图以一窥全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捧读一部沉甸甸的纪实文学《丰碑一襄渝铁路建设纪实》,感怀青春淬火的岁月。我首先要向70后女作家,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铁道兵文化联谊会理事、安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李春芝老师表示由衷地敬意和内心的崇拜。我曾于1969年7月至1973年底,亲历了轰轰烈烈的恒紫公路和襄渝铁路建设,接受过血与火的洗礼,见证了新中国建设史上的伟大奇迹,也目送着一个又一个伤员带残撤下战地,一个又一个参战者瞬间倒下,壮烈牺牲。读这部书无疑是我心中的一种渴望。</p><p class="ql-block">该书由铁道兵篇、学兵篇、民兵篇三部分合成,细分16个大章约40万字,数十篇个案侧记、特写。作序的学者说:这样"系统而完整地将铁道兵、学兵、民兵合为一体的书籍却很鲜见,…这一厚重之作,作者值得我们尊重。"</p> <p class="ql-block">隧道掌子面民兵使用风枪的场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用《襄渝铁路,耸立在秦巴山间的丰碑》为引子,开篇就给人一气势如虹之感。"1968年,中央决定修建一条连接中国中、西部的钢铁大动脉”,"全长8OO公里的襄渝铁路,除了铁道兵部署的8个师、6个师属团、2个独立团共23、6万官兵及陕西的25800余名学生外,鄂陕川省的59万民兵也投入这场声势浩大的铁路建设中。"这85万多人的施工队伍,我查了一下资料,其参战规模不亚于解放战争年代的辽沈战役(70万人)、淮海战役的55、5万人)(平津战役100万人)我军投送的兵力。襄渝线全长837公里,有隧道400多个,桥梁700多个…每修一公里就有一个兵倒下“的悲壮历史和现代传奇展现出来。”这样的悲壮,这样的传奇我是亲历者,他是我韶华之年不可忘却也不能忘却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1970年8月以后,我在2107工程安康段民兵一师四团第四民兵营,全长3682米长的岚河隧道就是我们石转区民兵营施工的主战场。有幸的是,我在该书民兵篇的首页第八章 汉滨:从乡村出发 英雄从未走远这章中发现了我同年的民兵战友一英雄王忠定副排长先进事迹的特写报导。让我即惊又喜,惊的是这部书果然用实际案例说话;喜的是写到了当年我所亲历的真人真事。"1971年5月15日凌晨,在岚河隧道的平行道内(注 :平导与主洞线间距约为33m,与主洞大致平行,可容纳一辆消防车通行。这个导洞作为逃生和救援通道,在导洞与主洞之间有横道相通,横道与横道的间距在200米左右。从横道进入主隧道区间可以开避新的施工面,因此平行导洞掘进深度应一直快于先于主洞。)王忠定和本排32名民兵正在紧张施工,凌晨3点左右,离王忠定135米的第5横道口汽油燃烧,隧道里的胶皮通风管、高压线和橡皮水管着火燃烧,放出大量有毒气体,浓烟滾滾,扑向正在工作面上施工的民兵。王忠定发现烟色异常,连忙通知工作面上的民兵,由于风枪轰鸣,民兵竟没有觉察。他临危不惧,竭尽全力指挥大家往外冲,12名民兵在他的指挥、搀扶下迅速撤离,安全脱险,而王忠定等22名民兵(男民兵15人,女民兵6名,学兵1名)未能撤出,在这次事故中被毒气烟熏窒息死亡。”可想而知,那幸运脱险的12名民兵冒着毒气浓烟要从500米深的平行隧洞内连爬带滚挣扎着逃出洞口,已是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双手和膝盖都血肉模糊,人已气息奄奄,惨不忍睹。无论是主隧道,还是平行导洞都被浓烟熏的一片油黑,洞内洞外都弥漫着呛人的污淖空气。一时间,工地变成了吃人的廆窑、阴槽地府。更细更细的细节是,当时在洞内值班的排长烟隐发了,因打火机没油了,他从掌子面退到第五平行道口,向正在清洗风枪的铁道兵战士索要汽油,还没待这位战士反应过来,谁知他试打打火机时,突然引燃富含汽油的空气,倾刻一场火导致重大事故就这样突发了。</p><p class="ql-block">和我当年同在一个民兵营的同事陈德模回忆说"在修襄铁路时,我亲身经历了岚河口隊道特大火灾事故现场,即王忠定等22人被焼死事故,我是第二个(从主隧道里)跑出洞口的人。我摸出来时,头上碰破,满面是血,好像休息了一个月,半年一直吐黑啖,后来身体一直很弱。”</p><p class="ql-block">我们的英雄副排长王忠定牺牲了,当年陕西日报以"我是国家主人”为题,以长篇通讯形式报导了这一事件。中共2107工程陕西省民兵第一师委员会,追认其为中共正式党员,陕西省军区追记一等功,兰州军区追认为烈士。他是秦巴山地的一棵青松,骄然挺立在故乡人民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图一当年我正在书写向王忠定烈士致敬的标语(左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从石转区卫生院抽调上三线的一名医生,在抢修恒紫公路的一年中,主职是疗伤医病,兼职是民兵营宣传员。有一次,一位民兵施工中不慎将一只脚的大拇指前关节砸脱,伤口无法愈合,我亲自为他作了自体皮肤移植手术。另有一位民兵被过山飞石砸中足踝,那只脚几乎脱落肢体,伤情十分严重,我亲自连夜护送到当时地区医院,有个赵大个的有名大夫亲自给他作了消毒清创复位放引流条缝合固定复杂的矫正手术。转战襄渝线后,我成了民兵营的文书,专职宣传员。在我上襄渝线的同期,我的爱人己结束了阳安铁路的打夯工地转战到火石岩公路便道施工,继而参与了襄渝线石庙沟隧道的修建,一直坚持到工程结束,五年后,我们才有了宝贝女儿的出世。</p><p class="ql-block">我特长写美术字,当时工地的工棚上大都有我用红漆写就的"与帝修反争时间,抢速度"等大幅标语。受智取威虎山京剧唱词的启发,我为岚河隧道口用两卷油毛毡作底,写出了"急令崇山开坦道,列车飞往亚非拉"的红色巨幅对联,受到铁道兵营部首长和民兵营部领导的夸奖。</p><p class="ql-block">那时,我们民兵营部和铁道兵营部的工作人员,要经常眹络,共同到隧道工地参加劳动,体验一线施工人员的战地生活,发现宣传题材。有一次夜间,我们深入洞内一千米左右,大伙想歇歇脚,缓缓气,突然,不幸事件发生了,一位铁道兵营部的战士刚坐下一会儿,头顶一个不足百斤的落石正好砸到这位战士的头上,尽管有安全帽护着,那位战士吭都没吭一声,就无声无息地丧失了生命。又有一次,与王忠定所在连相配合的铁道兵连队的连长,我们习惯叫他大个子连长,他英姿飒爽,很帅气。他回家结婚,刚度完蜜月,回连队没两天,就在施工掌子面上,不幸遇上瞎炮爆炸,将他炸的血肉横飞,尸骨都未能捡全。我们初到襄渝线的前半年,不幸牺牲一个人,还要开一个追悼会,后来,随着一个又一个工地大会战的推进,死的人也接二连三,再有了死者,就没有了追悼会这种仪式。现在的岚河水田埧烈士陵园,就是他们永远安息的地方。在这部书中,作者对这块墓地进行过实地考察,"数了数,我不敢确定是32座还是31座。几年前,王忠定的遗骨已移到安康烈士陵园了。" 除了施工正常死亡外,还有夜间不慎滚崖摔死的,洞外被铁翻斗砸死的,不幸触电击亡的,从工地乘船回安康,因船翻而不幸淹死的,当年安康县公安局马局长的女儿就遭到了如此噩运。这就是当年的战场,留给我们的只能是可歌可泣的怀念和记忆。</p> <p class="ql-block">图一1972年襄渝线中段召开安全施工经验交流会,我们五人安全宣讲小分队亲临旬阳参加会议。会间在旬河大桥下留影纪念(左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民兵营部拥有两栋各五间的办公用房。一栋是茅草屋,一栋是砖木结构的简易瓦房,处在距汉江仅百米的半山坡上。那时,江面上运工程材料和生活资料的机动船,木船川流不息,像是一道支援前线的美丽风景。然而每当迅期,船翻人亡的事件也每有发生。那天,我们亲眼见到汹涌的洪流中,一个船工在一个翻滚的木船上挣扎翻滚,不久人和船就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在此期间,我还亲自送一位高位截肢的民兵尤邦财赴西安假肢厂安装假肢,谁知一去就是一个月,我们所带的伙食费半月得供一月花,熬到弹尽粮绝,终于返回工地。本书记载,为修建襄渝线,安康地区(段)牺牲人员: 铁道兵指战员688人,学生民兵119人。民兵1706人,陕西民兵924人。时过境迁,那些阵亡者,那些伤残者,他们都在韶华之年,为了国家建设献出了宝贵的青春乃至生命,襄渝铁路,是无数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丰碑,这座丰碑是历史永恒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参加庆功授奖大会,我和营指导员陈枝柏肩並肩坐在前排中央。后排左一是王忠定所在连队的连长。(襄渝线73年10月19日全线接通)</p> <p class="ql-block">《丰碑——襄渝铁路建设纪实》一书己入选2021年度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从头至尾细读这部书,三线建设历史的厚重感在心中总沉甸甸的。一件件一幕幕感人的故事总是敲打着读者的心。岚河隧道重大死亡事故,对于这一巨大工程而言,也仅仅是冰山一角。1970年6月25日,紫阳毛垻保坪段发生101、4米施工场地山体大塌方,一次伤4人,31人被山石掩埋,全部牺牲(p270)。同是紫阳芭蕉口,满载30名民兵的渡船不幸翻扣,致20人瞬间遇难(p270)。"1971年11月12日,一个叫梁家垻的地方。…重达300多吨的`战斗一号铺架机'顷刻间颠覆桥下,瞬间就将在架桥机上操作的19位铁道兵战士全部压在了桥下几米深的土层中,一时间血肉横飞。…这19位烈士埋在了当时的达县(今达州市)墓地(p036)。…第二天,还是在架桥机出事的地点,因为轨道车事故,又一位战士牺牲了”。在该书的同一章节中,又有这样的记载,"铁7师修建的大成隧道,全长3070米。…因山洪暴发,洪水从隧道明洞一号`天窗‘注入洞内,84人陷入险境,经过奋力抢救,52人脱险,32人牺牲(p037)。”这些不幸牺牲的英烈,他们的部队有的来自东北大兴安岭,有的来白抗美援朝/援越抗美前线。"最为悲壮、惨烈的是在白河武家渡隧道里发生的事故,一个班的铁道兵战士在洞子打穿的那一刻,掉下洞外的深潭谷底不知所踪,一个班10个人,最后连尸骨都没找到。(P081)” "1971年那个夏天,18岁的张爱琴背着背笼上山采药…山高崖陡路滑,她不慎从山上跌下崖底。18岁,一个女孩最美好的年岁,一个本该天真烂漫,充满着无限可能的年华,张爱琴走了。她掉下来的样子非常惨…不但身体划的遍体鳞伤,连滿头的乌发也被刮没脱飞… 。要知,她是1971年4月刚入伍加入卫生队的一名新战士。” "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铁兵精神,在这里彰显无疑。这是响彻秦巴山区一曲曲悲壮的英雄赞歌,将传唱千秋万代。在这部书中,我们看到了一批又一批烈士的身前战友,也包括烈士的亲属、子女,他们来自祖国的天南地北,千里迢迢,来探寻墓地,更有甚者,为整修战友的陵园捐款捐物,留下一份永久的祭奠。</p> <p class="ql-block">安康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是捧起书从头说起,这第一章 穿越历史 照亮今天,我再次止不住感动的泪水。"安徽籍年仅30岁的烈士毛恒章当年已宣佈退伍,想到马上就要回到父母和妻子身边,尤其知道妻子已经怀孕,新生命即将问世,这一切多么令人陶醉与向往啊!可当他在工地上,看见还剩下那些和好的水泥砂浆,如果放到这里将会被浪费掉,脑子里唯一的念头就是:不能让国家的财产浪费掉!于是,他推起翻斗小车把水泥砂浆送往施工现场,可是山地崎岖不平,车子负重,突然下坡控制不住,随着惯性,毛恒章与水泥砂浆推车翻滚到崖坎下…”"这么多年来,他的女儿毛会玲和含辛茹苦抚养她长大的母亲,只知道毛恒章牺牲在三线建设中,至于葬在安康那个地方却无从得知,更无从祭拜。”今天"首次踏进安康烈士陵园,站在父亲的墓前,看见父亲年轻时的照片,多么清晰而又模糊啊!随着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喊:" 爸爸!"让所有随同的一群退伍老兵为之动容。这迟来的呼喊,让在场人失声恸哭起来一但愿这惊天动地的哭声能唤醒烈士孤寂的灵魂,能让他感受到这迟来的父女亲情!”毛恒章虽不同于黄继光,董存端,但他们都是为创建新中国,建设新中国而献身,他们是人民心中最可爱的人。在这一章节中,还如实记录了铁道兵战士自力更生,恳荒种地,扶助当地困难群众,为当地村民打井丶修渠丶筑路等英雄事迹,军民血肉相连,鱼水情深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让人感怀至深。想起那时,交通十分不便,军民之间都在无形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从恒紫公路转战襄渝线,我是第一个打前站,与铁兵5852部队接洽的地方人员。进到该部队驻扎的魏家沟营地,一排排整齐的砖木结构的营房星罗棋布地挤满了小山沟,还有一些防寒帐蓬仍撒落在其间。我们民兵营及连队,也学习铁道兵,在山坡的不少边边脑脑开恳蔬菜种植园地。记得有一次,我们借了当地乡民的牛和犁耕作营部前面的一块荒地,由于自已初学犁地,结果耕作当中,犁上的铧掉子,我没有发现,吆喝着耕牛走了几个来回,怎么犁头总是深入不了地的深处,在旁看的人偷偷望我发笑,后来终于找了好久,才把犁铧从土层里找出来。那时部队炊事班战士赶着毛驴拉磨磨豆腐,西安学兵看着很稀奇,有时偷偷地拉着毛驴满山跳,为此还发过军民冲突,现在回想起来,在那艰苦的奋战岁月,仍有一些趣事为生活添乐。为什么战旗这样红,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它…”"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这些耳熟能祥的战地之歌,今天仿佛仍在耳边回响。</p> <p class="ql-block">三线学兵回故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曾为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骄傲,是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斗敌顽的无畏精神所感动。在《丰碑…》这部书中,我们不谨看到了施工军民的悲壮流血牺牲,更是被他们所打造的人间奇迹所折服。位于陕川交界的大巴山隧道,全长5000多米,处于湖北境內的武当山隧道,也是5000多米,还有安康大竹园镇4700多米的白岩寨隧道。地处汉江紫阳的最高铁路大桥,还有那大滑坡的巨大山体的固定(赵家塘巨型滑坡整治获1978年度国家科学大会奖),一个个都是襄渝线上的拦路虎,硬骨头,卡脖子工程。但是,在英勇顽强的铁兵、民兵、学兵面前一个个被降服,那些酣战的每一个场景,在作者的笔下生动地展现给了千万读者。让人无不怦然心动,肃然起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这绝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中国人民战天斗地所发出的天宇回响。</p> <p class="ql-block">月有阴睛圆缺,天有不测风云。岁月不仅有幸福相依,也难防有罪恶与你相随。当我在《飒爽英姿 书写传奇》一章中为铁道兵中一支年轻的女兵的英雄事迹所感动时,书中"几个事件的个体记忆”一下把我带进了欲悲不能,欲恨难为的思虑之中。"1970年11月19日,铁道兵10师机械营3连24岁班长曾明清被同班战士张岗持枪杀害。1971年7月31日,耿贵森在兰滩驻地枪杀了铁10师50团勤务连王玉文、王水清、王大成、余克树等几名战友;1972年1月10日,蒋志军制造一起爆炸案,不仅炸死了铁10师46团机械连的刘近贤、刘燕珍夫妇,还有欧丁友、陈绍久等10位战友,其后又于1月19日持枪将46团2营10连政指、副政指两人相继杀害。”这几起事件的起因并不复杂,罪犯耿贵森是因在回家探亲期间,因与对象告吹导致思想不稳定所至!罪犯蒋志军则是小人心胸,总怀疑别人告他黑状而恶极生疯。这是当年发生在襄渝线旬阳县段的重大案件,这3起事件受害身亡的战士就安息在苍松翠柏辉映下的旬阳烈士陵园。这些滴血的画面,真的令人窒息,让人心痛万分。这起事件並不能与红军长征路上张国涛的叛变行为比肩,但这是历史的辩证法为我们提供的借鉴。</p> <p class="ql-block">" 生活是一团麻</p><p class="ql-block">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p><p class="ql-block">生活是一根线</p><p class="ql-block">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呀</p><p class="ql-block">生活是一条路</p><p class="ql-block">怎能没有坑坑洼洼</p><p class="ql-block">生活是一杯酒</p><p class="ql-block">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喔哦哦。</p><p class="ql-block">生活像七彩缎</p><p class="ql-block">那也是一幅难描的画</p><p class="ql-block">生活是一片霞</p><p class="ql-block">却又常把那寒风苦雨洒呀</p><p class="ql-block">生活是一条藤</p><p class="ql-block">总结着几颗苦涩的瓜</p><p class="ql-block">生活是一首歌</p><p class="ql-block">吟唱着人生悲喜交加苦乐年华</p><p class="ql-block">哦哦哦哦哦哦</p><p class="ql-block">生活是一条路</p><p class="ql-block">怎能没有坑坑洼洼</p><p class="ql-block">生活是一杯酒</p><p class="ql-block">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p><p class="ql-block">喔哦哦……”这首歌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流行歌曲《苦乐年华》的歌词。在那修建襄渝铁路极其艰苦,流血又流汗的年月,有这么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一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也加入了我们民兵营团队,为炮火硝烟的工地带来了无比的欢乐。记得在一年的恒紫公路建设中,我们民兵营组建有文艺宣传队,我是这一团队的组织者之一。由知青排练的歌剧《张思德之歌》、话剧《不忘阶级苦》、独舞《唱支山歌给党听》,还有表演唱《四大嫂学毛选》《四老汉上三线》等不但在营部各连巡回演出,还去当年铁道兵驻守地恒口,开展军民联欢。转战襄渝线后,施工十分紧张,各连队的知青多以歌曲演唱为主活跃连队生活。民兵师演出团体,安康汉剧团都先后带着精彩节目深入我们军民共享的山地广场进行慰问演出。当年民兵师文艺队表演的群舞《草原英雄小姐妹》竟让我学会了。三线建设结束后,我曾参加了路线教育工作队,驻守在洪山杨家垭。我还带着这个节目辅导驻队的小学生学跳这支舞蹈,还有舞蹈《采磨菇的小姑娘》《闪闪的红星》等插曲加上其它的小节目,一度唱遍了七沟八梁,活跃了农村生活。</p><p class="ql-block">这部书我己粗读了一遍。凡读三分读,七分品。但它已让我真正感悟了岁月,感悟了人生::</p> <p class="ql-block">读罢一遍这本书,我一直在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这部迄今为止第一部全方位展示襄渝线建设的厚重之作对于一个70后的女作家来说,她写这部书的动因在哪里?在书中继续找答案,让我敬佩她是一位爱读书,会读书,勤于思考和写作的人。可以说,文学是作家的一种爱好,更是作家的一种追求和事业。李春芝对三线建设时期的时代精神的寻觅追求和竭望敬重,给了她不竭的动力。没有文学功底和追求爱好,她不会构想和执笔如此宏大巨篇。十年磨一剑,作者从2O10年始,开始了对铁道兵历史的潜心了解,打开了心灵的一扇窗。到2019年成书,在最初的五年时间,她如饥似渴地从各种刋物上搜集相关襄渝铁路建设的相关资料,又在继后的四年中,开始了具体调研采访,为该书的个案侧记丶特写寻觅第一手资料,最终以16个大章约40万字的容量成就了这部大作,从中我们看出了作者一种伟大的精神。</p><p class="ql-block">2、从作者的后记中,我们看到了她的人脉,很多文朋好友在她的选材和创作精神感招下,主动积极地为她提供相关文字资料,她不是一个人的为此奋斗,而是一群人为《丰碑》奉献了应尽的力量。</p><p class="ql-block">3、这部书记载了一个不该忘却的岁月,功德无量。"与帝修反争时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时代精神将流传千古,这是和平时期的时代颂歌,将激励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产生不竭的动力。</p> <p class="ql-block">文艺表演进工地</p> <p class="ql-block">三线战友</p> <p class="ql-block">莫负今天的岁月静好,感谢昨日的负重前行!感恩岁月,感恩青春之我!永远铭记英烈们的平凡与伟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