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路765]——甲于他邑,吴中第一

杨永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嘉定文庙</font></b></h3><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 <p class="ql-block">每到一处,总习惯找一找有没有文庙遗存,因为这是决定这个地方文脉传承与否的指标之一。比如上海地区,目前尚存的文庙遗存主要有嘉定、上海老城厢和崇明三处,尤以嘉定县文庙根脉续传更为厚植。</p><p class="ql-block"><br></p> <font color="#ed2308">1|“复社”与“嘉定四先生”</font>据苏州地方志,兴盛于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社团复社,共有成员3000多人,声势遍及海内。而仅原属苏州府管辖的嘉定县(1958年前)成员就有513人,占总量的1/6。复社比17世纪英国辉格党、托利党更为成型。<div><br></div> 明朝万历后期,政治日趋腐败,到天启年间,更出现了阉党擅权的局面,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都有人攀附魏忠贤。当时苏州太仓人张溥等人痛感“世教衰,士子不通经术,但剽耳绘目,几幸弋获于有司,登明堂不能致君,长郡邑不知泽民”,所以联络四方人士,主张“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并将这个联合社团取名为“复社”。<div><br></div> 复社虽然只存在了23年,但聚众之多、影响之大,为世所罕见。它继承了东林党人反抗黑暗政治的传统,和魏忠贤的阉党进行斗争,主张改良政治,在历史上曾传递过正能量。<div><br></div> 昆山是嘉定之母。在未建县前,嘉定地区为昆山县东部下属的春申、临江、安亭、平乐、醋塘等五个乡二十七都。当时昆山县地域广阔,北至常熟,南至浦东高桥,东至大海,西至松江。下辖十四个乡,五十二个都,方圆三千平方公里。直至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1218年1月),这才正式建立县治。<div><br></div> 嘉定建县之后,先后建塔造庙挖潭,但培育人才却非一朝一夕之功。嘉定自建县至南宋末年的60多年中,邑人进士登科者仅4人。元代,“邑人不乐仕进,九十年中无通籍者”。(光绪《嘉定县志·选举》)<div><br></div> 直到明代以后,嘉定科名才日渐兴盛。自明永乐二年(1403)至崇祯十六年 (1643)的241年中,全县中进士103人,清代中进士77人,其中一甲一名(状元)3人。明清两朝全县举人430余人,诸生(秀才)数不胜数,仅据后人整理的自明万历十六年至光绪三十一年的《嘉定诸生录》就有5300余人。<div><br></div> 文化兴盛的背后一定有雄厚的经济作支撑,但领军人物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对嘉定来说,前有一代文宗归有光,后有“嘉定四先生”。明末诗人钱谦益说:“嘉定为吴下邑,僻处东海,其地都老师宿儒,出于归太仆(归有光)之门,传习其绪论。”清代学者阎若璩也道:“隆庆以后,天下文章萃于嘉定,得有光之真传也。”(光绪《嘉定县志》)可见归有光对嘉定文化影响之深远。<div><br></div> 归有光(1506~1571年),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在安亭(今嘉定区安亭镇)读书论道二十余年,倭寇肆虐期间,曾避居嘉定城。弟子如云,在嘉定最出名的是唐时升、娄坚。唐时升(1551~1636),字叔达,少有大志,三十岁不到,即弃举子业,诗名远扬。时太仓人氏王锡爵任大学士,邀其进京论天下时势,唐滔滔不绝,对答如流。王知人识才,荐其至东北明军部作文书。中年后,唐卸甲归田,在嘉定城建读书台,植梅花,人称“梅园”。娄坚(1567~1631),字子柔,居南城,真朴胜人,擅长书法,妙绝天下。<div><br></div> 当时嘉定城活跃着一群志趣相投的文人,其中不乏客籍人士。李流芳(1575~1629),字茂宰,号檀园,南翔镇人,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中举人,上京会试未中,后深感朝纲不振,绝意仕进。程嘉燧,字孟旸,号松园,晚年皈依佛祖,释名海能。安徽休宁长翰人,早年寓居杭州,后侨居嘉定。大器晚成,而立之年有诗名,其诗风流典雅,娟秀少尘,被明末诗坛领袖钱谦益推为“一代诗宗”。<div><br></div> 当时把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合称“练川三老”, 练川是嘉定别称。李流芳与他们过从甚密,诗文唱和,龚氏园(秋霞圃前身)是他们常常聚会的地方。李流芳非常敬重长他十岁的程嘉燧,“精舍轻舟,晴窗净几,看孟阳(程的字)吟诗作画,此吾生平第一快事”。他们常一起出游,曾至杭州西湖、苏州虎丘、乌镇等地。知县谢三宾把他们的诗文合录刊印,名为《嘉定四先生集》。<div><br></div> “嘉定四先生”诗文成就突出,现代学者施蛰存称为“晚明最后一个诗派”。四人之诗,率真自然,若论高下,清人沈德潜曾作评述:“在嘉定四君中,以檀园为上,虽渐染习气,而风骨自高,不能掩其性情也。”(《明诗别裁》)<div><br></div> “嘉定四先生”均多才多艺,娄之书法,程、李之画都有极高的造诣。程嘉燧善画山水,工写生,风格深静枯淡,晚年名望日高,家乡休宁、歙县的后学纷纷仿效,对于后来著名的新安画派,也有影响。李流芳晚年以鬻画授徒为生,在民间留下了众多的课徒画稿,辗转流传,清康熙年间由李渔以《芥子园画传》为名印刷出版,泽被后人。<div><br></div> <font color="#ed2308">2|国内完好县文庙之一</font> 嘉定孔庙坐落在嘉定城中法华塔南首,南大街183号,始建于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规制崇宏,甲于他邑”,有吴中第一之称。800年来不断修缮、增扩、重修达百余次,从而建成被称为“吴中第一”享誉江南的嘉定孔庙,至今仍是上海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div><br></div> 虽然现今嘉定孔庙现存建筑仅有原来的十分之六七,但仍占地1.13万多平方米,在全国现存的300座孔庙中,也算作国内保存较完好的县级孔庙建筑之一。<div><br></div> 在800年的历史岁月中,嘉定孔庙作为当地教化和礼乐的源头,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包括明代名震江南文坛的嘉定四先生,著作等身的清代乾嘉学派巨擘钱大昕、王鸣盛等都曾在嘉定孔庙就学。今天的孔庙丧失了儒学教育的学校功能,却留下了一方文脉胜地,犹如一面贯古通今的镜子,得以一窥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div><br></div> 既然是孔庙,自然少不了大成门、大成殿、孔子像等“传统规制”,然而嘉定孔庙自有它独特与精妙之处。嘉定孔庙门前有一条弹格路,本地人称为“学殿街”。<div><br></div> 这条街的两端有三座牌坊,拜谒嘉定孔庙之行,从这三座牌坊开启了。宋代的“兴贤坊”、元代的“育才坊”和明代的“仰高坊”,三座牌坊构思精巧古朴,屋脊上配有一种叫鸱吻的神兽,为龙之九子,喜爱吞火。牌坊是中国古代标榜功德的建筑,这三座牌坊自然就是在赞扬孔子博大精深的学问和培育人才的功绩了。<div><br></div> 嘉定孔庙前有一条百米长的石栏杆,石栏杆上有花岗岩雕成的小型石狮子,神态各异,活泼灵动。狮子虽然不是中国的本土动物,但作为尊贵和威严的兽中之王,一向很受中国人青睐,是院宅的守护神之一。细数之下,嘉定孔庙门前的这些小石狮子一共有72座,象征孔子72位得意门生,然而第72座石狮子却经常不知所踪,只有少数幸运之人才能找到它。<div><br></div> 嘉定孔庙第一道门叫棂星门。中门上有一枚元代的鱼龙石刻,雕刻着一条向上跃升的鲤鱼,身下是粼粼的水波,喻意走进孔庙的读书人都能鲤鱼跃龙门。走进棂星门,只见一个半圆形的水池,叫做“泮池”。嘉定孔庙作为古代县学所在地,学生们考中功名后前往祭拜孔子,而满60年后才可以“重游泮水”。因为寿命原因,在历史记载中,重游嘉定孔庙的只有20余人而已。<div><br></div> 泮池上的三座桥称为泮桥。这三座桥也有讲究。古代等级制度森严,普通学子只能从边桥通行,只有状元或官员可以迈上中间那座桥,所以中桥又叫“状元桥”。有史以来,嘉定有3名士子考中状元,分别是王敬铭、秦大成、徐郙。据说,曾有学子在这里游到兴头之处,不小心踏上了状元桥,情急之下竟跳入泮池,以化解尴尬。<div><br></div> 自清代康熙开始,历代皇帝即位后要亲临北京国子监进行讲学,然后到北京孔庙赐匾一块悬于大成殿上,以后各地孔庙也效仿摹制。嘉定孔庙大成殿内悬挂着4块匾额,分别是康熙的“万世师表”、雍正的“生民未有”、嘉庆的“圣集大成”和光绪的“斯文在兹”。<div><br></div> 嘉定孔庙的碑廊收集了散落在嘉定各处的碑刻,总共达60多通。其中有元代书法家杨维桢、书画家倪云林、顾阿瑛的作品,还有著名的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大字碑刻。(谢谢浏览)<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