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教育•语言文字】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长

碑林语委

<p class="ql-block">  语言传承经典,文字饱含真情。节气知人冷暖,风俗延续精神。大家好,这里是碑林语委推送的教师好声音,我是本期主播冯岩,来自碑林区东厅门小学。</p> <p class="ql-block">  重阳节,又称“踏秋”、重九节、晒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p><p class="ql-block">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源于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自魏晋后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节感受展开。‍‍‍‍‍‍‍‍‍‍‍</p> <p class="ql-block">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p> <p class="ql-block">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和佩戴茱萸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佩戴茱萸健身祛病的目的。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每谈及至此,必然会 想起唐朝诗人王维的思乡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p> <p class="ql-block">  同样作为重阳节重要标志物的菊花,自陶渊明起更是受到了历代文人的喜爱,并寄予风骨之姿。</p><p class="ql-block">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而在诗人的笔下,菊也成为了重阳节思念亲人的寄托之物。李清照的这首醉花阴就是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  发展至近代,重阳节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且听毛主席作于1929年的重阳节的诗词《采桑子·重阳》。</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的这首词摆脱了古人重阳“悲秋”思亲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p> <p class="ql-block">  建国后,1989年,我国政府将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和谐地结合起来,使这一传统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式节日。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在传承发展中,重阳节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世代流传,设宴敬老、饮宴祈寿主题逐渐和中国传统孝道伦理相融合,成为当今重阳节活动的重要主题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今天就分享到这里,碑林好声音祝您重阳佳节快乐,万事如意。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碑林好声音”</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微信公众号,我们下期再见!</span></p><p class="ql-block">撰稿:冯 岩</p><p class="ql-block">审核:王 磊</p><p class="ql-block">编辑:王 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