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踪吊旧(东门篇)

散客

<p class="ql-block">这是炎陵老摄影师会老拍于七十年代末的酃县城</p> 最后转转东门北门,从南门老城墙那条路转起吧。 <p class="ql-block">这里是瀚森宾馆门口的交叉路口,往前走到文化路是以前炎陵比较大的当时比较好的居民点了,一般人是住不到的。左边靠汽车这排房子也是当时比较早的居民点,现在成了老旧房改造对象了。同学小清说她是这里的原居民,以前是李家大屋,里面有老城墙,70年代建居民点征收了,附近是蔬菜队的菜土。中天小区是以前的林业基建公司。沿中天小区那排房子边下面,以前应该是条小河,流到医院老门口那条斗笠河里。这条路由南门口那里转过来应该就是以前的老城墙遗址。</p> 就这条路 <p class="ql-block">从瀚森宾馆沿南门口那条路出来就到文化路。路口白色圆角那房子边就是条小河,有次刚好遇见一女同学骑自行车摔晕在那河沟里被人救起。</p> 路口对面步行街开药店那房子就是建在以前霞阳镇政府的原址。 <p class="ql-block">以前的瀚森宾馆,曾经盛极一时,现在外观看脸黄肌廋风韵不再了。隔壁林业局是老县衙的位置,红军攻克酃县后一把火烧了,受到毛教员的批评。</p> 往上就到老纺织品大楼那个十字街了 这个是九十年代初编的县志上的一个照片,以前的纺织大楼的夜景。 <p class="ql-block">这些房子都是改革开放后建的,解放路1988年才拉通,也就到现在的万家福中天小区那里,那时那里还没有桥。87年那里新建了个农贸市场。纺织品大楼,红火几年以后就进入改制,曲终人散了。</p> <p class="ql-block">城投和妇幼保健院大楼楼后就是以前的老卫生局和供销社,现在的红军标语博物馆停车场。以前大楼的位置是县幼儿园。门前是条小巷直通西正街。同事周小平家好像就在这巷里。以前幼儿园可以全托。父母响应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七十年代初被下放到河西医院。妹妹就曾在这里全托。房子里放的是一些小床,吃饭用的搪瓷小碗和调羹。我随母亲来过几回,每次告别,母亲眼睛总是红红的。幼儿园的阿姨非常和善,工作十分负责。现在如果还健在的话,最少也有八十多了吧。</p> 这些路修的比较晚了,都九十年代以后的事了,我都参加工作十几年了。过去就是解放路和文化路的路口,国土资源局就在这个路口。 <p class="ql-block">国土资源局大楼应该是以前老中医院后来好像改成城东医院的位置。挨着好像是一个商业部门百货公司的仓库,同学刘邵家里以前住里面。医院文化路对面就是老物资局,炎陵路这块就是物资局放材料的地方还有一排小平房宿舍。边上一条小路直走就是老幼儿园,中间右拐就到龙王井。母亲从乡下调上来后,也曾在这里工作过。房子是个两层的楼房,我家就住在楼上,楼板都好像是木的。那时文化路是砂石路。有次带妹妹在路中间玩的忘形,妹妹差点被大客车压了。怕被父亲揍,我一个晚上东躲西藏不敢回家。</p> 正对面的金汇大楼就是以前物资局的旧址。 这两边应该是以前东门外马道村界吧,德发家电大楼边上的那栋房子是我初中同学老宅改建的。以前门口有条小河上伸到生资公司门前。以前文化路两边还是有点老房子,但沿炎陵路过去一点到农贸市场、观音阁那边基本上是农田。靠洣泉路就是整修出的大寨田。 新建的炎陵路,过去就是新农贸市场,以前都是田。 这里有点像观音阁市场这里,以前就是田。 <p class="ql-block">回到解放路,沿解放路从纺织大楼往政府这边走,到老邮电局这个路口。这栋楼是以前邮电局原址,一楼是营业厅,上面就是宿舍。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井岗路建了新的邮电大楼。这里据说是在张家试馆原址56年拆建的,我还没出生。和邮电局有缘,我喜欢集邮,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有四十多年集邮历史了。这里离卫生局不远,担水、读书经常要路过。</p> 这个照片比较晚了,因为里面的龙王井已经盖亭子了。被拆的房子就有老邮电局(左边),临街是营业厅,后面是职工宿舍。 <p class="ql-block">这里是老邮电局后院,上图电杆的位置就是这个进口。里面右边现在放车的地方原来是排两层宿舍。以前同学建波、建平就住在这里,我经常到这里来玩。</p> <p class="ql-block">龙王井现在建起了亭子,小时候没自来水就到这里担水,来得早的话水很浅,直接可以用桶舀。有一个龙的传说,说是以前涨水,中村九龙潭有九条龙随水到这里,有条小龙贪玩停留在炎陵,退水时因笔架峰阻挡而施展魔力从这里穿到衡阳酃湖,笔架峰山下那里就叫回龙山,建县因此叫酃县。解放时县城有12口井,属这水质最好。</p> 现在附近居民还在用这里的水浆洗衣物和洗菜。水很浅就打得到。 <p class="ql-block">这是龙王井边上的小巷。以前这里是泥巴路,一遇下雨就泥泞难行。两边都是老房,杂以菜土,用竹梢旧木板做篱笆,可转到老中医院、物资局(现在的国土资源局)前的文化路。现在这条小巷中间上面那桥样的通道是老供销大楼后面的坪了。</p> 在工行工作的一位同学就曾住这一条巷里 从龙王井和炎陵路看这条小巷 靠龙王井老邮电局后面的路。别看窄小昏暗,以前也是炎陵的老街哦。 路的尽头其实就是老城以前正宗的东正街了。 路的尽头转个弯就是以前的东正街,这个是江家试馆,现在保护起来了。 墙壁做了粉饰,但老红军标语还在。 想进去看看都不行,落锁了。 从江家试馆往前就是东门了,这条街就是以前的东正街了。右边的老房都坍塌了。 现在这条街寂静了, 这大麻石条墙角无声的看着岁月的流逝。以前到一中读书,大多走的是这条近道,巷子里都是学生的嬉笑打闹声。 墙上的野草也寂寞 街也就两三百米长,前面那个桥洞之上就是文化路 过了这个桥洞,按老县城地图应该是东门外了,虽然我们还叫东门。 这条巷到了县公安局后面 偶尔还有几栋不完整的老房 原工行、法院的后面 这是老工行后面打横连接的一条小巷 这个小巷没看到名字,以前同事李阿姨就住在这里。往前就是炎陵路(我记得以前叫炎帝路,什么时候改了还是我记错了?) 倒回老工行后面这条路 往右是扶家巷 扶家巷,路尽头也是炎陵路,和刚才那条小巷平行。以前这一块有好多红军标语,现在没看见什么了,大概红军标语馆都用现代技术揭走了 从这里出来就到井岗路中医院附近了,同学曼华就住这块。 前面那个优鲜小吃馆边上有条小巷 进去老井还在。看井口。 里面还有几栋旧房,读高中时来过这里。同学奇元就住这块,以前到他家来过。 从水井处往外看是原来的谭家大屋,也就是进来的地方。 从这里通步步高商场 这栋房是以前的谭家大屋拆建的,过去就是以前的井岗饭店旧址,现在的粤客隆商场。 进去还能看到少量旧屋。 老佳美天商场对面的中医院现在又成了历史。 这里是原花鼓剧团、商业局和苏州路的原址,现在成了县里繁华的商业中心。下面有条从一中过来的小溪,现在可能成了排水沟。 对面进去就是一中。 <p class="ql-block">78年已经恢复高考,我们初中升高中也要考了。我是稀里糊涂考到一中的。没考上一中的就在原校改成五中读高中。一中高中77年入校的还基本上是城关的学生没有乡下的学生,78年就开始全县招收。</p> <p class="ql-block">高一在46班,文理分科后选到当时的文科班45班,这个年级也只有一个文科班。奇怪的是县志上关于80届学生信息有的有缺项。有次一中校庆编的一个册子里45班人员只有一半。45班先是高我们一个年级77级用的,高二后才用到我们这个年级。班主任是罗擎柱老师教历史。扶植、罗乾生(高二是田老师)、刘醉经、刘碧汉、李远机老师分别是地理、语文、英语、数学、政治课老师。这个阵容应该是当时一中最强大的阵容之一了。可惜基础太差,我们班考了三个本科一个大专十几个中专,算不错了。全县当时也只考起15个本科6个专科48个中专。那时高考考两次,先预考,考起后再参加高考。100分制,文科分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政治,英语分中专好像没算,大学算20%。录取时炎陵是老区照顾十分。那时录取率大中专一起也就10%的样子。农村同学出来的途径不多,考上个中专就改变命运吃国家粮,所以农村的同学大多刻苦。恰国家粮的也可以弄个铁饭碗。</p> 高一的时候我们在这张图中间横排两层教学楼上第一个教室里读书,基本上是城关中学考来的,后来才打乱。理科重点班就在一楼中间那个教室里。楼房中间有个阳台上写了东方红中学几个字,楼上教室过去是学校广播室,教物理的万老师好像就住在二楼末尾。后排那房子就是高年级77级的教室,我们是78级80届。山上的大教学楼那时还没有建,高二时起了栋两层的小楼房四个教室,我们45班和46班在楼上,理科重点班47班在楼下。 现在学校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有的同学毕业学成后又回到母校教书育人。现在基本退休或即将退休了。从一中大门哪里回金天地停车场去开车,想到过去的老师和事,突然有种莫名的强烈的抑制不住的感情喷发,有点想哭。老师有的过世,还在的也风烛残年了。走到停车场心情才慢慢平复。 这个地点好像是在山上照的。同学后来通过各种努力,大多考取了大中专,其中读师范的最多。我也是中专毕业参加工作三年后通过成人高考脱产再进学校,读了三年电大。 往前就是高水桥方向,以前这条路叫酃宁公路,是炎陵到江西宁岗的公路,路两边都是田土,我们支农就到这边插过田割过禾。房子基本上是八十年代以后建的。还有个纺织厂,都改制了。 还是回到井岗路往老城走。这是以前的工行,现在改成教育局了。 工行是从冰棒厂那边搬过来的。里面办公柜台从窗外还能看到。有些同学参加工作就招到工行,后来行长都是同学当了,撤并后基本上去了株洲。现在工行又回到炎陵,但只能另辟新址,真是世事难料啊。 对面是公路局,现在办公好像也搬到高水桥老城东公社对面去了 电影院后来搬这里了,叫湘山剧院。这里是公安局对面,以前是废品收购站和供销社的门面。废品收购站要上一个高高的水泥阶梯,我们捡的玻璃破铜烂铁就卖到这里。 上去就是老交通局所在地,现在成华联小区了。 公安局位置倒是变化不大,只是房子院落改建了。 <p class="ql-block">不知道香锅里辣从那里搞来的,借用了,看看那时的味道。</p> 老轻工业局,这是同学建波在这个楼拆建前拍的。 老轻工业局是个苏式建筑,看县志,连红砖都是茶陵援建的,现在拆了还没建起来。以前下面有个日用品商店。我结婚时用我所有的积蓄200多块钱在这个商店买了台苏州电扇厂产的长城牌落地扇,老婆用她的钱买了台松鹤牌单车。现在三十多年了电扇还在正常服务,单车换了几次轮子也还可以用,只是换摩托后基本没用了,质量没得说。 这里往下去就到国土资源局,也就是东正街那个桥洞上面的文化路,左边是公安局右边是老轻工业局,以前两边的旧民房都拆建了。 北门垅路口,这往上其实就是北门以外了。以前在城关中学和一中读书也常走这条路。 北门垅上去这里我们小孩子叫高石坪,以前是口大塘,现在是看守所的处所。以前这里会处决犯人,大家都会去看。印象最深的还是这里搞过一次民兵迫击炮演习。第一次看迫击炮打个曲线,炮弹落在对面山上用石灰画的圆圈里爆炸。小时候机关里的小孩也要做事,星期天到山上砍柴杀茅,担沙子捡寮叶,减轻家庭负担。我们经常从这条路到自来水水库上面山里砍柴。没水时这个塘里塘坝上有雷公屎和胡葱,都是美味。雷公屎(地衣)就是难洗。 对面这里就是以前的大米厂和城关粮站,里面是厂房外面是宿舍(左边)和城关粮站的门市部(右边),我们小时买米就到这里。改制后拆建,下面这些铺面的产权还是粮食局的,直到我在粮食局工作时还是这样。粮食局撤并后不知道现在变更了吗。现在这里成了住宅小区,小区中间这条路现在成了职校的进出通道。 上图是老城关粮站下图是原大米厂职工宿舍 这个职校是原来的城北小学,由现在霞阳派出所对面老职校搬迁过来的。我们小学毕业时开办城关中学,后来改成五中。这里以前是三排砖木结构的小青瓦平房。76年我们城南城北两所小学的毕业生全部进入新办的城关中学,一共五个班,我在四班。 <p class="ql-block">教学楼前的这块草坪以前是口大塘,我们劳动课时就在老的入校口那里把山挖了填塘。那时每周星期二和星期五下午是劳动课。</p> 我问职校门卫阿姨里面的老房子还在吗?她说还在。我进到里面一看完全不是了,是新教学楼和男生宿舍了。 我们班是全年级最差的班,同学大多顽劣。把老师气哭把班干部气哭。上课用炕笼煨黄豆用铁皮文具盒煎饺吃,乌烟瘴气。学校采取措施,换了班主任,从另一个班选了个优等生过来当班长,又把太顽劣的调到二班,免得近墨者黑。二班是学霸班,也算是近朱者赤吧。这样班上才好点。小看老,同学现在都在六十的边缘大点的都六十岁了,没有大富大贵的,但绝大多数同学都幸福安康,基本上在本地生活,不像学霸班做星散状。老了没事就经常聚会,有时把班主任罗云霞老师也请来,共叙衷情。五个班就我们班聚会多活动多,有的其他班活动少的同学也加入我们班来玩。 后面以前是田,现在都成北辰景溪住宅小区了。左边这栋房子以前是个教师食堂,在一个高坎下面,高坎上面是田和菜土,现在是新建的学生食堂。 这棵树年纪和我们差不多,现在绿盖成荫。 上图是现在的女生宿舍,下图应该是以前的教师宿舍。 <p class="ql-block">老校门,入校那里是山,我们把它挖了填塘,那里有个防空洞通一中。</p> 我们初中高中学制是两年,初中毕业也就十四五岁。身后的房子就是现在的政协,当时是政府办公的地方。那时开始也没有围墙,之间是菜土,可以从哪里出去。参加工作第一天,就是由当时霍克光副局长带我和游玉民同学到这里的人事局报的到。玉民和霍局长都先后过世了。 这个原粮食局的神农宾馆,现在被租赁成了莫林风尚连锁店。以前是粮食局粮运车队。我以前住在隔壁财税局靠粮运车队的那排两层楼房的二楼,每天早上很早就被车队的车子发动机轰醒。 这里是原财税局,一边是红城饭店一边是粮运车队。我1982年由财校分到这里。财税局后来开枝散叶分成自来水公司、房产局、财政局、地税局、国税局。 <p class="ql-block">这里大家都知道地方。以前也不是这样。前面靠路是一排大树,大树后是两栋两层楼房,后来拆建成现在的模样了。</p> 最后考考你,知道这是那里吗?不难吧?画面很有提示哦。 这是以前的炎陵,老炎陵摄影人从不同角度看当时的炎陵 这是从城东方向看县城,对面山上的湘山宝塔还依稀可见。那时县城没有什么高楼,到处都可看到湘山。 这是现在的炎陵。找摄影协会秘书长赵劲要的,下图也是 这是找摄影协会邓彬要的。 <p class="ql-block">经过七十多年几代人奋斗,炎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县城规模扩大了几倍,常住人口也是增长十几二十倍。生于斯长于斯,深切的感受到人民的伟大党的伟大。谢谢同学小草,让我借这个机会又重游了一下家乡,感受了一下家乡的变化。真庆幸生活在这个伟大的和平时代,祝福祖国和人民,祝愿家乡越来越繁荣昌盛,人民越来越幸福!(时间久远,记忆难免有错讹,如发现请乡亲们留言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