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萤火虫

<p class="ql-block">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p><p class="ql-block"> 读过金陵大学,赴美留学两年多快要得到博士帽了提前回国,</p><p class="ql-block"> 回国后,陶行知先生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西方教育思想结合中国国情,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p><p class="ql-block"> 本来可以享受优越的生活的他,居然拖掉长衫,穿起了草鞋,致力于平民教育,历尽千辛万苦,先办起了无门晓庄小学,受到国民党通缉,被迫停办晓庄学院,再到上海办山海工学团,办得风生水起。</p><p class="ql-block"> 1939年战火纷飞,生灵涂炭,他潜心抚育难童,办起了育才小学,期间进行普及大众化教学,鼓励发挥小先生作用,使目不识丁的妇女老人都能识字念书。</p><p class="ql-block"> 1946年7月25日凌晨,劳累过度的陶先生突发脑溢血与世长辞!</p><p class="ql-block"> 陶行知的伟大在于一心想着最贫苦的人民群众,想到的是最弱小可怜又无助的人民幸福,不惜牺牲自己个人名利,把自己身段放到尘埃里去,他的事业看似没有吴贻芳的神奇。没有蔡元培的辉煌,而他悲天悯人,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宋庆龄称他万世师表,真是名副其实!</p> <p class="ql-block">徽州中西蒙学堂师生合影,后排右二为陶行知</p> <p class="ql-block">15岁那年,被县城耶稣教会学堂破格录取,不满宗教,三天后愤然退学。</p> <p class="ql-block">金陵大学时期的陶行知(后排左三)与师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1914年赴美留学途中,陶行知(前排左一)与同船的留学生合影。后排右一为陈鹤琴。</p> <p class="ql-block">1915年陶行知在伊利诺大学与孙科等</p> <p class="ql-block">1915年,陶行知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时,与导师合影 1915年,陶行知在美国伊利诺大学攻读市政,获硕士学位。</p> <p class="ql-block">伊利诺的第二个学期,陶行知开朗活跃的个性开始显露,出任学生俱乐部干事。</p><p class="ql-block"> 1915年6月18日至27日,他参加了基督教男青年会于日内瓦湖举行的夏季大会,这次活动使他受到极大启迪,便矢志以教育管理为终身事业。</p><p class="ql-block"> 在日内瓦湖,他给母亲写了封短信并附寄一张照片,信中劝母亲游山健身。行知在芝加哥大学天文台前合影。照片背景是他写给母亲的信。</p> <p class="ql-block">  陶行知在哥伦比亚大学修习了美国公共教育管理、学校与社会、教育史、教育哲学、财政学、进步社会的教育中学原则、教育社会学实习、国外学校系统的社会基础、教育社会学研究等课程。</p><p class="ql-block"> 两年时间,陶行知拜于大教育家杜威、孟禄门下,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一一研习了公共教育管理、学校与社会、教育史、教育哲学、现代社会教育等,奠定了他所谓的“以教育行政”为终身职业的基础知识。</p><p class="ql-block"> 不久,令人羡慕的博士帽,即将像王冠一样戴在他的头上。 可他要突然离开。前不久,他接到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代理校长郭秉文的邀请,请他回国任教。郭秉文在信中,介绍了当时国内的情况,袁世凯已死,重兴共和,政治安定, 新教育被提上日程,"教育救国"的梦想可以得以实施。</p> <p class="ql-block">1917年8月,陶行知离美回国。在轮船上他和同学们畅谈志愿,曾经豪迈地说:“我的志愿要使全国人民有受教育的机会。”一介书生,无钱无权无势,却立下如此宏愿,实令人惊诧。他不仅这样说,而且毕生始终不渝地朝着这个目标去做。1917年陶行知(右一)在哥伦比亚大学时与胡适(左二)等人留影</p> <p class="ql-block">1921年底,陶行知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图为第一次董事会合影。右为陶行知</p> <p class="ql-block">陶行知蒋梦麟、陶行知、胡适等陪同杜威夫妇参观上海申报馆</p> <p class="ql-block">1923年年8月,陶行知、朱其慧和晏阳初等人,利用“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北京召开第二届年会的机会,邀请各省代表成立平教会,9月发表《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宣言》。</p> <p class="ql-block">在一次演讲中,他说:这个国家以农立国,人们十之八九生活在乡下,所以中国的教育就是到农村去的教育,就是到乡下去的教育,因为农村如果没有改观,国家就没有希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就是中国一介平民。几十年的学校教育把我往西方贵族的方向渐渐拉近,而经过一番彻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向中国平民的道路上奔涌回来了”,深深打动了所有听众。</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这么说,然后就这么做。移居到南京郊外一个极为落后贫困的中国普通村落,他渐渐有了一个看上去不可实现的愿望,那就是为中国培养一百万农村教师。”行知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师范学校——南京晓庄师范,</p><p class="ql-block"> 1927年3月5日开学,陶行知先生任第一任校长。当时学生有32人,创校的宗旨初定为:“顺应儿童个性,乡村社会需要,施行适当的教育,并慎重试验小学教学做,使试验乡村师范学生得到正确的结果,为乡村教育尽实施提倡之力。”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一系列思想。</p><p class="ql-block"> 1927年3月15日,“晓庄师范学校”举办开学典礼。“小庄”改为“晓庄”,虽然只有一字之别,但是这片土地由此成为了乡村娃“天亮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晓庄师范的成立伊始,没有校门、没有围墙,周围只有望不尽的农田和不远处的劳山。</p><p class="ql-block"> 建校之初,晓庄的培养目标便确定在:培养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和改造社会的精神,将农村生活、劳动的实际与教育联系起来。<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让学生拥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和社会改造的精神。所以,学生在这里拥有以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干农活、看戏剧、学烧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老师在教授学生课程之时,其实同时也是自我提升、教育的过程,乡村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学生和老师都能够在其中受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因此,晓庄师范没有教师,只有指导员,因为陶行知相信“没有专能教的教师,只有经验稍深和学识较好的指导</span>所以任何人不论是农民还是樵夫、耍蛇人还是渔夫都是合格的老师。“生活即是教育”就是要因材施教、就地取材。</p><p class="ql-block"> 很快,学校兴办了有200亩土地的农场,办了八所中心小学,五所幼稚园,以及中心茶园、晓庄医院、晓庄剧社、联村自卫团等。晓庄师范成了受到农民欢迎的新型学校。后来陶先生又派人在浙江、淮安等地创办学校。</p><p class="ql-block"> 1930年4月,国民党查封晓庄学校,许多学生遭到逮捕杀戮,陶行知也被通缉,逃亡海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陶校长在演讲《每天四问》</p> <p class="ql-block">晓庄时期的陶行知</p> <p class="ql-block">陶行知曾贴出一则招聘通知,不要少爷小姐前来当教员。</p> <p class="ql-block">1927年11月8日,近代教育先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乡村师范学校开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儿园——晓庄学校燕子矶中心幼稚园,北平香山慈幼院院长熊希龄手书对联表示祝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p> <p class="ql-block">1932年10月1日,位于宝山大场的孟家木桥有了一所半工半读的新学校,创办人正是陶行知。因为学校地处宝山(宝山旧属江苏,1958年划归上海)、上海之间,又由于“九一八”事变后,山海关危急,所以学校取名 “山海工学团”。“工”是工作,靠自己的生产劳动来养活自己;“学”是科学,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团”是团结,大家团结起来,保卫自己生存的权利。陶行知就此将工农青少年组织起来,边劳动边学习。</p><p class="ql-block">学校第一批招收了以农民子弟为主的学生40多人,上午上课,下午课后参加木工、漆工、种植、织袜、养蜂等生产劳动。第二年秋天,大场沈家楼成立了棉花工学团,陶行知、张劲夫兼当顾问,推广棉花良种斯字棉。</p><p class="ql-block">由于产量较本地之前种植的鸡脚棉高出2至3倍,新棉种迅速从孟家木桥、沈家楼推广到整个大场地区与顾村、罗店等地。不久,侯家宅的共和茶园、养鱼工学团,肖场的儿童工学团、青年工学团、妇女工学团相继建立,入学的有好几百人。</p> <p class="ql-block">  民国22年(1933年)秋成立了棉花工学团,陶行知、张劲夫担任顾问,推广良种斯字棉,产量比本地鸡脚棉高2~3倍。新棉种迅速从孟家木桥、沈家楼推广到整个大场地区及顾村、罗店等地。团既是一个小学校,又是一个小工厂,一个小社会,富有旺盛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它是动员人民组织起来向大自然进军,教学内容从生活中取材,健康活泼。采用“教学做合一”的办法,村里要做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先生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教,学生可以教先生;做中学,先生可以变学生。为陶行知创办的大场山海工学团内,教师正在指导学生做豆腐</p> <p class="ql-block">晨更工学团北新泾女工识字班</p> <p class="ql-block">徐家角工学团开学留影,后排右四为陶行知</p> <p class="ql-block">为了解决日常教育中师资缺乏、经费不足、谋生与教育难以兼顾等矛盾,陶行知提出了“小先生制”。“小先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长者为师”,而是知者为师、能者为师,以知识和能力掌握的先后为标准,与年龄的大小没有必然联系。陶行知在“山海小先生总动员大会”上讲话</p> <p class="ql-block">儿童自动工学团小先生在上课</p> <p class="ql-block">学木工</p> <p class="ql-block">学种菜</p> <p class="ql-block">山海工学团</p> <p class="ql-block">陶行知先生与山海农友</p> <p class="ql-block">孩子剧团合影</p> <p class="ql-block">陶行知先生(左二)在山海工学团 (资料照片)</p> <p class="ql-block">1937年秋,陶行知在墨西哥演讲,宣传抗日。</p> <p class="ql-block">1938年8月30日,陶行知回到香港,受到香港渔人协会平民学校师生的热烈欢迎。在9月1日的欢迎会上,他作了题为《国际形势与中国抗战》的演讲,主张实现自由平等的唯一方法是各种人联合起来抗战。这是香港渔人协会平民学校师生欢迎陶行知</p> <p class="ql-block">  1939年7月,国难当头,生灵涂炭。在重庆附近的合川县古圣寺,创办了育才学校,主要招收难童。</p><p class="ql-block"> 7月20日,育才学校在北温泉小学开学,第一批到校学生40余人。陶作了题为《育才学校创办旨趣》的演讲,<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里,陶行知提出"美就是一步到位的道德"。</span></p> <p class="ql-block">在重庆年久失修的古圣寺内,陶行知为抗战烈士遗孤和保育机构难童创设育才学校,带孩子们领悟学习自然、文学、音乐、绘画、戏剧等学科之美。</p> <p class="ql-block">生活教育倡导教学做合一,图为育才学生在古圣寺办农民识字</p> <p class="ql-block">图为1941年,陶行知与重庆北碚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人员合影(坐者左二为陶行知,右一为秉农山)</p> <p class="ql-block">1941年,陶行知提倡艺术教育及儿童的“六大解放”,使儿童得到全面发展,图为育才学校绘画组同学在山坡画画</p> <p class="ql-block">具备“农夫的身手”是生活教育的首要目标。图为1941年,育才学校学生在平整操场和修建露天舞台</p> <p class="ql-block">1941年,陶行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他把很多学习内容,编写成歌谣。最著名的,莫过于那首《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知教孩子们唱自立歌</p> <p class="ql-block">9月育才小学增设舞蹈组,戴爱莲任主任,除在校内挑选有舞蹈才能的学生集中学习外,10月17日发出公告公开招收14岁以下初小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学生20名,10月20日考试。陶还组织舞蹈组师生到新华日报社去学习延安的秧歌剧《兄妹开荒》等,并很快就到附近农村演出。学校舞蹈组演出后合影。前排右三为戴爱莲。</p> <p class="ql-block">陶行知引导孩子认识路灯。</p> <p class="ql-block">  11月3日晩8时,育才在抗建堂举行舞蹈音乐会,音乐组学生演奏,戴爱莲表演舞蹈,节目非常丰富,此后又接连演出数日。</p><p class="ql-block"> 陶对记者说:育才学校创办舞蹈组正是恢复与发展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一大尝试。戴爱莲女士对西洋古典舞、现代舞都造诣很深,回国后不断研究中国各民族的舞蹈,决心要从中国古代舞蹈、西洋舞蹈以及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中融合创造出中国的新型舞蹈,热心主持育才舞蹈组的创办,并相信将获得很有意义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3日晩8时,育才在抗建堂举行舞蹈音乐会,音乐组学生演奏,戴爱莲表演舞蹈,节目非常丰富,此后又接连演出数日。陶对记者说:育才学校创办舞蹈组正是恢复与发展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一大尝试。育才学校舞蹈组为村民演出《朱大嫂送鸡蛋》</p> <p class="ql-block">  1941年3月15日他在生活教育运动十四周年纪念会上提倡以创造纪念以往。</p><p class="ql-block"> 6月20日至7月20日,育才全校师生积极响应陶行知提倡的“集体创造月”活动,自己动手造了四个露天讲坛、一个解台,两个游泳池,改造图书馆使它成为现代的文化厨房,建立了自然科学馆、历史地理陈列馆,艺术馆举行了就育才学校来说空前的有意义的展览会。 </p><p class="ql-block"> 陶行知在育才学校查看第一口自开的水井出水情况</p> <p class="ql-block">  1941年7月20日,育才举办建校二周年纪念仪式,陶讲《育才与抗战艰苦奋斗之奇迹》,并为因公殉难的会计雷醴泉撰写碑文。陶行知在凉棚下与育才学校小朋友聊天。</p> <p class="ql-block">1941年9月8日,陶行知(右三)、吴树琴(右四)、夫妇与重庆友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陶行知、孟禄等实际教育调查社同人合</p> <p class="ql-block">  1942年10月16日,育才音乐组以创造为主题举办音乐晚会,主席江秀和报告:“筹备这一个音乐会,迎接创造之神回来,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帮助大家创造,帮助各组进步,帮助全校进步。祝全校创造胜利!”</p><p class="ql-block"> 演出结束后,陶校长笑逐颜开地立在舞台上说:“今天的音乐晚会,在大家的掌声中,已把‘创造之神’迎接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10月31日,育才文学组举办诗歌朗诵会,为创造之神与少男少女一齐歌唱。陶在终场时站在台前起劲地说:“诗的晚会把“创造之神”留住了。”育才学校学生留住自己的劳动果实。</p> <p class="ql-block">陶行知十分关怀儿童的成长,经常募集基金,购买节日礼物赠送贫苦儿童。</p> <p class="ql-block">1943年10月16日育育才学生在普式庚林中学习。,</p> <p class="ql-block">1943年7月20日,育才四周年纪念日,为节约不举行纪念活动,有客人来则吃碗纪念寿面。孩子们在上音乐课。</p> <p class="ql-block">美国援华联合会赠送大批儿童读物给育才学校。图为陶行知与美国友人一起把图书分发给孩子们。</p> <p class="ql-block">1943年。师生50余人组成垦荒队,于3月9日出发开赴离古圣寺校本部十多里外的光铁坡开荒42天,垦地30亩,建立了育才第一个农场。</p><p class="ql-block"> 陶与夫人一起于3月22到光铁坡慰劳,并带来慰劳金500元,慰劳词是“小胜利是大胜利之母”,“从胜利中争取胜利”。这是育才学校师生劳动。</p> <p class="ql-block">1943年陶行知与荣军代表合影。</p> <p class="ql-block">1944年3月24日,陶行知(左四)、吴树琴(左三)夫妇与友人在重庆北碚北温泉留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抗战胜利后,育才学校大部迁至上海,分部留在重庆。育</span>才自然组学生做化学实验(左)。1945年陶行知在育才学校留影(右)</p> <p class="ql-block">到了28日,大家对平民教育真是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得到一致认可。 于是举行了一次提倡平民教育的大游行。</p><p class="ql-block">本城警察、三路商团、教职员、学生共一万七千人参加。之前,安庆的学生闹学潮。遭警察殴打。 现在,大家为了平民教育, 警察与学生笑嘻嘻地聚在一起游行。</p> <p class="ql-block">  到了芜湖,抵达江西的南昌,在那里也发动了数千人的大游行;出鄱阳湖,经九江,到武汉三镇又发动三万人参加的平民教育大游行。平民教育运动,已势如燎原。北京推广平民教育时,陶行知把办平民读书处这种独特方法,称做:“征集500尊活罗汉,分道扬镳去干。”</p><p class="ql-block"> 熊希龄带头当了自己公馆的平民读书处处长,由账房教不识字的仆役;陶行知家也挂起“关山平民读书处”的牌子,邻居不识字的姐妹来找文渼先生学习,最初推广这个办法的胡适,也在家办了“望祖平民读书处”。最后,梁启超先生也加入进来…</p> <p class="ql-block">我 平民教育很快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女学生仅读了一个月《平民千字课》,就能用学到的文字给陶文渼先生写信;一个月前还目不识丁的大姑娘,小媳妇竟也会唱赵元任先生的《尽力中华》了。民国女子的读书处)</p> <p class="ql-block">的平民教育的方式是自由的、随时随地的,乘轮船,他让一个识字的茶房教另外三个茶房识字;到北大校长蒋梦麟家做客,他让识字的门房去教老妈子和车夫识字。在自己家里,他让妹妹和儿子教57岁的母亲识字,后来母亲竟能读懂他写的信。</p> <p class="ql-block">1945年10月,中国民主同盟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三排右四为陶行知;二排右三为史良,右五为鲜特生,右六为张澜,右七为沈钧儒;前排右六为李公朴。</p> <p class="ql-block">1946年4月4日,陶行知(右)勉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团结起来,“做追求真理的小学生”。(《光明日报》发)</p> <p class="ql-block"> 四块糖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p><p class="ql-block">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p><p class="ql-block">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p><p class="ql-block">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1946年6月,陶行知于上海发表反内战演说</p> <p class="ql-block">陶行知与妻汪纯宜(右)、姝文渼(左</p> <p class="ql-block">汪纯宜是陶行知第一位夫人。其和陶妹是同学,他们感情很好,蛋常常聚少离多,陶行知和她完婚后便赴美留学。后来又忙于他的平民教育,汪在家侍候陶行知的母亲,养育孩子,过度操劳再加上陶行知遭通缉,担惊受怕,终于一病不起,去世时年仅四十岁,陶行吗非常悲痛,他一生只哭三人,母亲,妹妹和汪纯宜。陶行知和汪纯宜一生育有四子:陶宏、陶晓光、陶刚、陶诚。</p> <p class="ql-block">陶行知和吴树琴在重庆温泉公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陶行知和长子,次子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946年7月25日凌晨,彻夜工作的陶行知在上海突发脑溢血,猝然离世,享年55岁。息传到千里之外的育才学校。</p><p class="ql-block">消息传到千里之外的育才学校。那一天,学校的铃子一直打,一直打,打了十分钟,打了十几分钟,打了二十分钟……学生们、教师们,全部哭成一片。他下葬的时候,送葬队伍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 他的灵柩从南京中央门抬到晓庄,棺上盖着一块红绸布,中间点缀着四个白色大字——人民导师。</p> <p class="ql-block">他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了他热爱的儿童,献给了他热爱的大众,献给了他孜孜以求的平民教育。正像他自己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p> <p class="ql-block">所以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p> <p class="ql-block">陶先生去了留下了赫赫有名的南京晓庄师范学院,人民为他塑像立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