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人间四月天——民国才女林徽因传奇的一生

萤火虫

<p class="ql-block">  林徽因(1904-1955),女,原名林徽音,汉族,福建闽侯人,建筑师、 教授、诗人、作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者之一。她是建筑师梁思成的妻子。是中国现代一个世纪的才女代表。 在中国现代女作家中,林徽因是极有天分、极具个性、极为独特的一位,她在建筑学上的卓越成就也一直为研究者所关注的话题。深受后人尊敬。</p><p class="ql-block"> 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林徽因生于浙江杭州,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p><p class="ql-block"> 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六月,徽因生于浙江杭州,随祖父母居住。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p><p class="ql-block"> 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她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6岁的时候,父亲带她去国外旅游,旅行结束后,她和父亲在伦敦定居下来。</p><p class="ql-block"> 这里她遇到了徐志摩二人小时候因为父亲相熟,有过见面之缘。如今郎才女貌大感相见恨晚。他们在剑桥校园漫步,在康河上划独木舟,谈论诗歌,谈论感情,快乐地生活。</p><p class="ql-block"> 在剑桥温柔的海浪中,两个人相爱了。他们的爱如此强烈,如此真诚。</p><p class="ql-block"> 但林徽因并不知徐志摩已经结婚,当她看到他的妻子张幼仪悲伤的神情后,最终决定离开,不告而别。她给徐志摩留了一封分手信。不过林徽因将她和徐志摩的一段美好的恋情,都记录在了《你是人间四月天》</p><p class="ql-block"> 此期间,她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翌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p><p class="ql-block"> 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台词全用英语。她流利的英语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艺界留下深刻印象。  </p> <p class="ql-block">这是她在国外旅游,那时的她多快乐!</p> <p class="ql-block">她不仅最早加入了“新月社”,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她几乎标志一个时代的颜色。</p> <p class="ql-block">1923年5月的一天,梁思成和他的哥哥梁思勇在北京骑摩托车旅游。当他们被转移到长安街,突然被官员金永艳乘坐的汽车撞了过来,两人重重地摔倒在地上,梁思成的右腿骨折,被送往医院。 听到消息后,林徽因每天都去看他。有了一个好伴侣,梁思成松了一口气,这比任何药物都有效。梁思成是百日维新领袖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也是一个满腹经纶的才子。他们在不断地交往中产生了感情。</p><p class="ql-block"> 梁思成的右腿在事故后跛脚了。但他在生活中获得的最重要的事情,得到了才华横溢,美丽恬静的绝代佳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林徽因坐车去看梁思成。</p> <p class="ql-block">父亲和女儿从英国回来时,父亲也打算把两个孩子团聚在一起。共同的爱好、相似的家庭、教育背景等,两人之间的友谊发展迅速。最终在一起,因为一次事故。父亲去世了。</p> <p class="ql-block">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结婚。夫妻偕同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林徽因在到职前先回福州探亲,曾应福州师范学校和英华中学之请,作《建筑与文学》和《园林建筑艺术》的演讲。又为其叔林天民设计福州东街文艺剧场。翌年,到东北大学讲授《雕饰史》和专业英语。</p> <p class="ql-block">1924年20岁  4月23日,印度诗哲泰戈尔来华访问,在日坛草坪讲演,林徽因搀扶上台,徐志摩担任翻译。</p><p class="ql-block">5月8日,为庆祝泰戈尔先生六十四诞辰,林徽因、徐志摩等在东单三条协和小礼堂演出泰翁诗剧《齐德拉》,林徽因饰公主齐德拉,徐志摩饰爱神玛达那。演出前,林徽因饰一古装少女恋望“新月”,以示新月社组织的这场演出活动。</p><p class="ql-block">泰戈尔在京期间,由林徽因、徐志摩等陪同,前往拜会了溥仪、颜惠庆。</p> <p class="ql-block">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由于当时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她改入该校美术学院,而主要仍选修建筑系的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  </p> <p class="ql-block">  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p><p class="ql-block"> 比如像河北赵州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p> <p class="ql-block">  林徽因在从事建筑科学研究之馀,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p><p class="ql-block"> 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以后几年中,又在《诗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报》《文学杂志》等,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p><p class="ql-block"> 大部分是诗歌,也有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她的诗多数是以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澜为主题,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p><p class="ql-block"> 诗句委婉柔丽,韵律自然,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赞赏,奠定了她作为诗人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当时,她曾应聘为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讲授《英国文学》课程,负责编辑《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还担任《文学杂志》的编委。她经常参加北平文学界读诗会等活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 929年25岁  1月19日,梁启超病故,梁思成、林徽因为其父设计墓碑。</p><p class="ql-block"> 8月,林徽因从东北回到北平,在协和医院生下其女儿,取名再冰,意为纪念已故祖父梁启超“饮冰室”书房雅号。</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怀中抱着女儿,满满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女儿长大了,变得越来越可爱。</p> <p class="ql-block">  1932年28岁 夏,林徽因、梁思成去卧佛寺、八大处等地考察古建筑,并发表《平郊建筑杂录》。</p><p class="ql-block"> 7月至10月,作诗《莲灯》、《别丢掉》、《雨后天》。</p><p class="ql-block"> 8月,子从诫生。意为纪念宋代建筑学家李诫。在一次聚餐时林徽因结识美籍学人费正清、费慰梅夫妇。</p> <p class="ql-block">儿子多活泼可爱!</p> <p class="ql-block">  1936年32岁  1至11月,发表诗《深笑》、《静院》、《风筝》、《记忆》、《无题》、《题剔空菩提叶》、《黄昏过泰山》、《昼梦》、《八月的忧愁》、《冥思》等。</p><p class="ql-block"> 散文《蛛丝和梅花》、《究竟怎么一回事》;短篇小说《模影零篇:三、文珍》。</p> <p class="ql-block">1933年29岁 ,林徽因参加朱光潜、梁宗岱举办的文化沙龙,每月集会一次,朗诵中外诗歌和散文。</p><p class="ql-block">10月7日,发表散文《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p><p class="ql-block">11月18日,发表诗《秋天,这秋天》。</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很热情好客,常常在家里和一帮朋友相聚,进行沙龙活动,讨论诗文。</p> <p class="ql-block">金岳霖一直暗恋着林徽因,他们差点成了夫妻,为此金一直没有结婚。</p> <p class="ql-block">  北平解放后,林徽因受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担任《中国建筑史》课程并为研究生开《住宅概论》等专题课。</p><p class="ql-block"> 从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她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几位教师一起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的设计任务。  </p> <p class="ql-block">  1931年,她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次年,为北平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在此后数年中,她多次深入晋、冀、鲁、豫、浙各省,实地调查勘测了数十处古代建筑,</p><p class="ql-block"> 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等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还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写了绪论。这是一本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必读的重要工具书。  </p> <p class="ql-block">  1950年,她被任命为北京计画委员会委员,对首都城建总体规划提出了有远见的意见。她以极大的科学勇气和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某些重要古建筑物的错误主张,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并提出修建“城墙公园”这个既能保存古文物又可供人民憩息的新设想。  </p> <p class="ql-block">  1951年,她担任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承担为碑座设计纹饰和花圈浮雕图案的任务。她关心传统手工业的复兴,为濒临停业的景泰蓝、烧瓷等传统工艺品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式图案,亲自参加试制,并为工艺美术学院培养研究生。  </p><p class="ql-block"> 1952年,她参加中南海怀仁堂的内部装修设计,还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p><p class="ql-block"> 翌年,她当选为中国建筑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担任《建筑学报》编委、中国建筑研究委员会委员。1954年6月,她当选为北京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p> <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徽因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旺盛精力,不但出色地完成了所担负的工作和教学任务,</p><p class="ql-block"> 而且还与梁思成合作写了《城市规划大纲》、《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等学术论文。为《新观察》等刊物撰写了10几篇介绍我国古建筑的通俗读物。</p> <p class="ql-block">  但到了1954年,她的身体已极度衰弱,所承担的《中国建筑史》课程,几乎一大半是躺在床上讲授的。</p><p class="ql-block"> 1955年4月1日,病魔终于夺走了她的生命,享年51岁。她的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方有一块刻著秀丽花圈的汉白玉。这原来是为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雕饰试刻的一个样品,人民把它作为一篇独特的无字墓志铭,奉献给它的创作者林徽因。</p><p class="ql-block"> 林徽因这位民国才女太了不起了,一个女子学建筑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她在建筑方面造诣很深,不但发表文章,还参与设计,培养了许多建筑人才。她是建筑专家,树立了建筑丰碑。</p><p class="ql-block">不但如此,在文学方面造诣很深,她是多产作家,发表了大量的作品,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是名副其实的才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