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双慧眼,力透纸背

杜永红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慧眼识珠”,经典著作里藏着很多颗珍珠,需要师生具备一双慧眼,把颗颗珍珠识别出来。这些珍珠大多裹藏在语言文字的深处,只有看到纸的背面,才能找到那颗珍珠。所以一双阅读的慧眼应该具有聚焦的功能。聚焦典型人物、感人情节、核心事件等,那颗最大最亮的珍珠就会闪现。阅读的慧眼也应具有放大的功能。千万别让重要细节成为漏网之鱼,只有看到这些游鱼细石,我们才能以小见大。重要的细节亦能穿成一串颈上珍珠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双慧眼,聚焦人物描写,剖析人物形象</p><p class="ql-block"> 慧眼识英雄更为重要,阅读一定要锁定主人公。因为与主人公或主要人物有关的是是非非、言行举止、行为处事都在诉说主人公或主要人物的心声。关注人物描写、细节描写、间接描写等,就是在倾听主人公内心的诉说。有声处体察其心,无声时观其行,无声胜有声——行动往往是人物内心最好的证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伟大的文学作品,其刻画的人物形象都具有普遍意义。分析人物形象,就是要揭示人性。我把教材中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整合在一起,开设了“人物大课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节课,我围绕孔乙己、闰土、杨二嫂三个人物进行“问学”设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问学”是阅读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问学”关键在“问”。于老师而言,“问学”,就是要善于创设问题,以“问题导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于学生而言,“问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质疑问难”、“不断追问”的方式,自主阅读文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教学环节:“以貌相人”。我创设了三个问题,依次是:身材高大的孔乙己为什么低到了尘埃里?石头闰土是如何诞生的?豆腐西施的美丽何处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孔乙己,身材高大,却好吃懒做。百无一能的孔乙己,吃了上顿没下顿,所以营养不良,脸色苍白。他,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故而被抓吊打,皱纹间常夹着些伤痕。一件又破又脏的长衫,不愿脱下。其实,脱不下的,不是长衫,而是自命清高。孔乙己,代表的不是一个人的形象,而是一类人的形象。孔乙己已经成了这类人的代名词。时至今日,这类人还普遍地存在着。他们不是真正的读书人,他们只不过想借读书上位。他们身穿长衫,附庸风雅,自我卖弄,把自己标榜为读书人。他们这样的“鱼”,一旦没能跃过龙门,便会自捧为落魄的文人,整日穿着那件又破又脏的长衫招摇过市。说他们可怜,他们真可怜,因为他们执迷不悟;说他们可恨,他们真可恨,因为他们迂腐至极。因其至死不悟,所以长成了那副尊容。因其迂腐至极,所以活成了可有可无。他们的模样虽然可怜,他们的性格却令人厌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闰土,麻木得像块刻满皱纹的石头。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抽走了当初那个月下刺猹少年的活力。生活,剥皮抽筋,使他失去了感知生活的能力。除了麻木不仁,他还能怎样苟活?如果他仍如少年时那样鲜活,那么他定不苟且偷生。自杀,是死亡的一种方式。麻木不仁,是死亡的另一种方式。闰土式人物,恐怕现在还为数不少。尘埃把他们的面色染得灰黄。艰苦的岁月在他们的脸上胡乱地劈下道道深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生计消费了豆腐西施的美丽。原本施粉的脸,被现实销蚀成了凸颧骨、薄嘴唇;原本终日坐着的姿态被现实的车床加工成了细脚伶仃的圆规。豆腐西施在残酷的现实生活撕扯下,击穿了的道德底线,变形为辛苦恣睢的一类。这类人既可怜,又可恨,还可悲。她们那美丽,被生活蹂躏得丝毫无存;她们那贪婪,在现实的纵容下,已经吞噬了人性;她们那尖酸刻薄,在私欲怂恿下,已经使人无话可说。曾经一抱就是莫大恩情;随便一句就是明抢的借口。对于这类人,鲁迅已无话可说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教学环节:“辨音识人”。这一教学环节,我在“问学”的基础上设计了三个话题,依次为:之乎者也,掩盖不住落魄;吞吞吐吐,说不清,道不明的人生;尖酸刻薄,褪色的人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之乎者也”,是孔乙己所特有的语言。当别人借偷窃之事挖苦他时,他便以难懂的“之乎者也”来狡辩。他这满嘴的“之乎者也”,全是为了维护他那所剩无几的所谓的读书人的尊严。当短衣帮取笑他的“功名”时,他又是满嘴的“之乎者也”,以这些似懂非懂的语言来表明自己读书人的身份。另类孔乙己说着另类的话语。这套话语从来就不是为了交流,而是为了炫耀读书人的那份虚荣。落榜的孔乙己被抛,他的话语也被上层社会的话语体系所抛弃。操着“之乎者也”的孔乙己,也注定与底层社会格格不入。孔乙己何处容身?他有身份——读书人,却无社会地位。不伦不类的他,成了那个社会的多余人。尴尬的处境,使他那满口的“之乎者也”成为别人消遣时的笑料。“被抛”是可怕的,因为一旦被抛,你说什么都是语无伦次的笑话。难道现在不存这样的社会现象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等级差别,堵住了闰土的嘴。一声“老爷”后,闰土不知该说什么。阶级差别,将“我”与“闰土”隔离。这两个小人物无力打破这样的厚壁障。闰土说不清,道不明是什么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小时候的那种亲密无间,竟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是等级森严。闰土这样的人物怎么能参透其中的缘由呢?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对话,凝固了整个世界的空气。一声“老爷”后,又是一声“磕头”,这简直令人窒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艰辛的生活,使闰土苦不堪言。“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从闰土吞吞吐吐的话语中,我们听出了苦难:多子——虽没有一个孩子是吃闲饭的,可仍无法果腹;乱世——到处都在盘剥百姓,到处都在搜刮民脂民膏;伤农——种出的粮食,卖了亏本,不卖烂在地里。这决不是闰土一个人的苦难,而是旧社会所有农民的苦难。生活处处苦,他们都不知从何说起。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辛勤劳作,却无力改变穷困潦倒的现状。他们越辛劳,他们生活得反而越艰难。这样的现实,跟谁说,又能怎样?说什么,怎么说,又能如何?一切都无可奈何!他们内心苦楚,所以语塞。生活苦得他们如木偶一般。对于苦难的人而言,语言是苍白无力。苦难剥夺了曾经那个少年鲜活的语言。“辨声识人”,我们从闰土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话语中,体会到了他的麻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多么熟悉的问话!回乡,总能听到这样的话语。这样的问话,使“我”来不及回忆,也使“我”不敢有丝毫的怀疑。稍一迟疑,杨二嫂便会冷嘲热潮道:“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一声反问,让“我”无地自容。一句“贵人眼高”,使“我”羞愧难当。当“我”理屈词穷时,杨二嫂步步紧逼。她说:“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她说“我”阔,“我”不“阔”也不行。杨二嫂给“我”戴上阔人的高帽,以便向“我”索取那些大件木器。“我”还没说完缘由,就被杨二嫂强行打断了。她攻势伶俐,咄咄逼人,说道:“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给“我”戴了顶阔人的帽子还不够,又给“我”戴了顶官帽。杨二嫂使用“语言暴力”,使“我”瞬间变得有钱有势。好像不把那些大件的木器舍与她,“我”就没了脸面。世间最可怕的语言暴力就是尖酸刻薄。面对杨二嫂的尖酸刻薄,“我”无话可说了。可杨二嫂还是使出了杀手锏,她说:“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杨二嫂几句尖酸刻薄的话,让“我”坐上了人生的过山车,从阔人、官员到吝啬鬼。杨二嫂的话真是让“我”百口莫辩。越贪婪便越有钱,越有钱便越吝啬。“一毫也不肯放松”,真是把人损到了极点。从杨二嫂尖酸刻薄的话语中,让我们听出了她人性的堕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转念一想,如果杨二嫂说话的对象不是“我”,而真是一位阔人或官员,那么她就所言非虚了。杨二嫂说错了对象,却说出了真相。那些所谓的阔人、道台,哪一个不贪婪成性?哪一个不视财如命?为了生存,杨二嫂击穿了道德底线,即便如此,她仍是辛苦恣睢度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教学环节:“知人于行”。我以师生对话的形式展开教学。师生对话,是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师生对话是否有效,取决于能否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取决于能否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合作学习重在育人,其次才是求知,所以它最为恰当的名称应是“学习共同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三次师生对话,依次是:“孔乙己花钱”;“闰土摇头”;“杨二嫂飞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互相倾听是师生对话的前提;情感交融是师生对话的关键;思想碰撞是师生对话的核心;彼此唤醒是师生对话的重心。教师的话语很重要,说在学生之前,就得起到发人深思、触动心弦的作用;说在学生之后,就要起到评价、启发、修正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例如,对话一:“孔乙己花钱”。我说:“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仅仅是为了向短衣帮炫耀吗?他只是比短衣帮多要了一碗酒和一碟茴香豆呀。”学生是这样回应的:“‘排出九文大钱’,是孔乙己对短衣帮的不屑一顾。”;“‘排出九文大钱’,也体现了孔乙己的执迷不悟。孔乙己的人生已沦落到了社会底层,可他仍自命不凡!”;“‘排出九文大钱’,滑稽可笑,足见孔乙己的迂腐。”;“‘排出九文大钱’,是相互刺痛。九文虽是四文的两倍多一点,但毕竟还是钱币的最小单位。孔乙己一个动作,刺到了短衣帮贫穷的要害,也刺到自己穷愁潦倒的痛处。这是穷人间互相戕害。可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教学语言不在于高深莫测,而在于发人深思。教学语言像是悬于山涧崖壁上的青藤。学生缘藤而下,可见福地洞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关于“排出”的对话见底时,我又引发了下一轮对话。我说:“‘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仅仅说明孔乙己生活拮据吗?看到‘摸’这个词,我眼中有泪,心生厌恶。你们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生如是回应:“‘摸’字,把我的视线引向了孔乙己的那双手。孔乙己,满手是泥,用手走来。他,身残了。他的人生更是残缺不全的。‘摸’四文钱的那一刻,他暂时找回自己做人的尊严。可惜只那一瞬。”;“‘摸’字,很有画面感。我看到一只哆哆嗦嗦的手,摸出四文钱,还要喝碗酒。可笑!可恶!笑他好吃懒做,恶他死性不改。”;“‘摸出四文大钱’,让我联想到了‘排出九文大钱’的情境。对比中,我无法再笑。可怕的封建思想扭曲了人性。从‘排出’到‘摸出’,孔乙己的人生走向落幕。他的一生以滑稽开场,以悲剧收场。无论‘排出’,还是‘摸出’,换来的都是酒。孔乙己的人生就是一场宿醉。他从来都没有清醒过。他摸出了四文钱。我们也摸出了他的性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处师生对话,比前面的对话更为深入了。师生对话,应循序渐进,渐次深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等到了师生对话“闰土摇头”时,因前面我已经做了示范,所以让学生先说。有位学生这样表述:“‘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摇头,不停地摇头……失望的人常常唉声叹气。绝望的人常常闭目摇头。希望一辈子也不要有这样的体验。”我回应道:“‘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闰土不停地摇头,可他却面无表情。闰土的头是块摇动着的石头。除了摇头,他想不出任何办法。高兴、快乐,早已埋葬在童年;悲伤、愤怒、恐惧,已被经年累月的艰难苦恨斩草除根。闰土失去正常的情绪,准确地说,他没有了情绪。他只是摇头……终有一天,他,头也不会摇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师生对话的形式,识人于行。这样的教学方法打破了阅读教学的程式化。学生不再使用固定的句式来表达既定的意义。他们只需紧扣文本,围绕人物描写,说出自己真切的阅读体验即可。老师不再照本宣科,不需重复前人的话语,只需说出自己的阅读感悟就行。这样的师生对话是真阅读,因为师生的情感彼此交融,师生的思想彼此交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二嫂飞跑”,这个环节我与小组展开对话。先让学习小组开展对话,然后,我与选定的两组对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学习小组整理的对话:既然自以为有功,那又何必拿了狗气杀飞跑。杨二嫂没那么不堪,她只是贪小而已;来时汹汹,去时顺走手套慢悠悠,临别拿起狗气杀奔跑如飞。无耻之徒,往往内心卑微;杨二嫂既可怜又可悲。她坐着,只为多卖些豆腐来度日。“我”回乡这几日,杨二嫂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我家”的那些家什上。她飞奔的样子,让人觉得既可气又可笑。她是让人厌恶,可她毕竟挣扎于底层,终不至于作恶多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回应是:“活在社会底层的杨二嫂哪还有什么爱美之心。一切都是为了活着。打扮自己是为了活着,尖酸刻薄还是为了活着,小脚飞奔仍旧是为了活着。为了活着奔走,哪有尊严可言?击穿她道德底线,扭曲她人性的,就是活着。活着,也让这个细脚伶仃的圆规创下了奔跑的记录。”</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