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家族之长鄄马之建和总政文工团新凤霞、王晓棠、王文娟等电影明星

岜宙艺术

<p class="ql-block">马一鹰/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导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马之建(马子健)[1]</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军委 [2] 于1951年11月1日颁发给马子健的《军人职员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马之建于1951年3月从牡丹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炮兵政治部文工团转入北京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担任文化教员;属元老级成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最早的文艺工作者,应该是红四军中的宣传队;1928年,红四军成立之初就把宣传队正式编入了部队的建制;但在当时,红军宣传队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存在普遍的轻视宣传队的观点。自古田会议通过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后,才从理论上根本性地纠正了轻视红军宣传队的错误观点;从此,红军宣传队的宣传鼓动工作的重要性被广泛承认,红军各部的宣传机构也因此逐渐得到完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1年3月,四野炮兵文工团与华北军政大学文工团和装甲兵文工团,共同组建总政文工团,团长由总政文化部文艺处副处长陈其通(1961年晋升为少将)兼任,唯一一名副团长就是炮兵文工团的团长赵军负责实际工作,当时总政文工团共有213人。总政文工团成立之初下设话剧团、歌舞队、评剧团、越剧团、京剧团和曲艺杂技团;后经过调整,60年代初仅保留歌舞团、歌剧团和话剧团,1980年12月,总政文工团撤销;所属团队分别改编为独立的总政歌舞团、总政歌剧团、总政话剧团,均直属于总政治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在总政文工团之后,还任职过北京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化部解放军文艺社、北京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化部;期间的老领导、老同事、老朋友中,有许多著名的文艺家,小时候看过的好多文学作品、电影,出自他们之手。例如: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自传体小说《高玉宝》,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短篇小说集《党费》、《七根火柴》,活报剧剧本《红岩》、《保卫延安》,电影文学剧本《苦恋》、《四渡赤水》;早期电影《今夜星光灿烂》、《孔雀公主》、《南征北战》、《霓虹灯下的哨兵》、《山间铃响马帮来》、《上甘岭》、《闪闪的红星》、《野火春风斗古城》,晚期电影《高山下的花环》、《红高粱》、《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唐山大地震》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和父亲同在总政文工团的明星有:新凤霞、王晓棠、刘季云、李壬林、陈立中、周楚、黄宗江、今欣、徐玉兰、林默予、高保成、里坡、言小朋、王文娟、李久芳、赵恒多、李雪红、林中华、孙玉珍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概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评剧皇后”新凤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刘巧儿》剧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凤霞:原名杨淑敏,小名杨小凤。祖籍江苏苏州,1927年出生于天津。1951年调入总政文工团解放评剧团任主演兼副团长。</p><p class="ql-block">著名的评剧演员、杰出的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新派”创始人;被誉为“评剧皇后”。</p><p class="ql-block">1950年,新凤霞的《刘巧儿》唱红了全国,她本人及剧团成员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接见。</p><p class="ql-block">周恩来说“新凤霞是最漂亮的女演员,她是共和国第一美女;三天不喝茶,不能不看新凤霞。”</p><p class="ql-block">邓颖超去世的时候,她的玻璃板下还压着新凤霞的剧照。</p><p class="ql-block">齐白石非常欣赏新凤霞,收她为干女儿,教她绘画。</p><p class="ql-block">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把《刘巧儿》拍成艺术片,在全国各地及国外上映;新凤霞收到的观众来信,多得要用麻袋装起来,一袋一袋往家里扛;30年过去了还源源不断地收到观众的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早期剧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英雄虎胆》中的阿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海鹰》中的女民兵连长吴玉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老一代的经典小说中,有一部被多次改编为影视剧,这就是《野火春风斗古城》;王晓棠一人分饰金环和银环两姐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王晓棠版王熙凤(网友通过PS技术,呈现一组60年代走红银幕的十二大美女明星,穿上87版《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服装之后的合成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晓棠:丈夫言小朋。1934年出生于河南开封。1952年参军,考入总政文工团京剧团,次年调入总政话剧团。少将军衔。被誉为“解放军最漂亮的女将军”。代表作品:电影《英雄虎胆》(1958)、《海鹰》(1959)、《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等。在中国电影的辉煌时期,曾经有着“男看王心刚,女看王晓棠”之说,他们是近半个世纪前的“金童玉女”,集出众的外表与精湛的演技于一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早期剧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春香传》徐玉兰饰李梦龙、王文娟饰春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地王》中的刘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追鱼》徐玉兰饰张珍、王文娟饰鲤鱼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红楼梦·读西厢》徐玉兰饰贾宝玉、王文娟饰林黛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玉兰:1921年出生于浙江新登。1948年,开始与王文娟合作。1952年,参加总政文工团越剧队。凭借剧目《西厢记》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代表作品:戏曲《西厢记》(1952)等,彩色越剧戏曲片《春香传》(1956)、《北地王》(1957)、《追鱼》(1959)、《红楼梦》(1962)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红楼梦》中的林黛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红楼梦》徐玉兰饰贾宝玉、王文娟饰林黛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和孙道临的结婚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文娟:原名王彩娟。 1926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嵊县(现嵊州市)灵山乡坑边村。1952年7月,参加总政文工团越剧队。代表作品:戏曲《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彩色越剧戏曲片《追鱼》(1959)、《红楼梦》(1962)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林海雪原》中老奸巨猾的老牌特务、定河道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季云:原名刘恩绵。1910年出生于北京。1953年调入总政文工团话剧团。代表作:《冲破黎明前的黑暗(1956)、〈英雄虎胆》(1958)、《战上海》(1959)、《林海雪原》(1960)、《暴风骤雨(1961)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白毛女》中黄世仁的狗腿子穆仁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壬林:1913年出生于河北安新。1952年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历任戏剧队队长、话剧团副团长、总团办公室主任。代表作品:电影《白毛女》(1950)、《冲破黎明前的黑暗》(1956)、《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杨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立中:“北影四大名旦”之一。原名陈青竹。 1916年出生于河北深泽。1952年调入总政文工团话剧团。代表作品:《冲破黎明前的黑暗》(1956)、《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小二黑结婚》(1964)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法庭内外》中的夏宜驰(周楚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虎年奇案》中的钟明达(周楚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楚:妻子林默予。又名周刍。1918年出生于浙江镇海。总政文工团话剧团的创建者之一。代表作品:《法庭内外》(1980)、《虎年奇案》(1987)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个时代的最后一个传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宗江:黄宗英的哥哥。被誉为“一个时代的最后一个传奇”。1921年出生于北京。总政文工团元老。代表作品:剧情电影《矿灯》(1959)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新儿女英雄传》中的牛大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欣:原名金鑫。1921年出生于河北保定。典型的三八式老干部。1951年,调入总政文工团话剧团。代表作品:电影《新儿女英雄传》(1951)、《冲破黎明前的黑暗》(1956)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早期剧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红楼梦》中的贾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默予:丈夫周楚。别名林墨玉。1924年出生于北京。总政文工团话剧团的创建者之一。代表作品:喜剧电影《三毛流浪记》(1949)、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1963)、电影《红楼梦》(1986)、古装剧《三国演义》(1994)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早期剧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上甘岭》中的张忠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保成:1926年出生于河北。1953年调入总政文工团。代表作品:电影《渡江侦查记》(1954)、《冲破黎明前的黑暗》(1956)、《上甘岭》(1956)、《狼牙山五壮士》(1958)、《暴风骤雨》(1961)、《闪闪的红星》(1974)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回民支队》中的马本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国演义》中的董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里坡:原名李庆章。1928年出生于河北省宝坻县大口屯。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文工团副队长、队长。回国后,历任总政治部文工团话剧团演员、分队长,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副导演。代表作:电影《回民支队》(1959)、《红日》(1963)、《三国演义》(1994)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言小朋和王晓棠夫妻二人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唯一一次出现在同一镜头里,左一王晓棠、左三言小朋扮演的老学究“苗先生”;这部影片也是当时八一厂著名的“三王”(王晓棠、王心刚、王润身)联袂合作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野火春风斗古城》中言小朋一人分饰仨角色(文质彬彬、憨态可掬的老学究苗先生,工作时间喝酒、张牙舞爪、被韩燕来打死的敌方监狱看守,日本宪兵队打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言小朋:妻子王晓棠。蒙古族。1925年出生于北京,京剧世家,是京剧言派艺术创始人言菊朋的幼子。总政文工团京剧团元老。代表作品:《战上海》(1959)、《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突破乌江》中的张团长(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久芳:1929年出生于黑龙江密山县。早年在牡丹江政府文工团工作。1946 年,入东北野战军炮兵学校文工团任演员,主演过《白毛女》等歌剧。1948年任东野炮兵纵队宣传队下属工兵团宣传队长。1949年先后在四野特种兵宣传队、特种兵政治部文工团任演员。解放初,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总政文工团工作,后成为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代表作品:《一件提案 》(1954)、《突破乌江》(1961)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美国《世界日报》2000年6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恒多:1930年出生于河南确山。1953年调入总政文工团话剧团。1978年在影片《大渡河》中首次饰演蒋介石。1979年起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专饰蒋介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和母亲(李雪红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雪红:1931年出生于吉林洮安(今白城)。1953年调入总政文工团话剧团。代表作品:电影《闪闪的红星》(1974)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世纪之爱”2016中华世纪坛“六∙一”儿童周系列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中华:1931年出生于黑龙江。1951年进入总政文工团歌舞队。代表作品:电影《重庆谈判》(1993)、电视剧《三国演义》(1994)、《开国领袖毛泽东》(1999)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早期剧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孙玉珍:1932年出生于黑龙江牡丹江。1947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第四野战军炮兵宣传队队员、炮纵宣传队队员、总政文工团话剧演员。代表作品:电影《春桃》(1988)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马氏宗祠旧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氏宗祠创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三修于1935年,于右任 [3] 题额;此图摄于80年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补充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马之建(马子健):又名马子建,派名永柱,字良材,号石村。1925年出生于长鄄马氏家族。自1936年起,先后毕业于新化私立长鄄高等小学堂、新化高平永固镇校、邵阳湖南私立邵陵中学、隆回黄金井成达中学、溆浦国立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邵阳湖南省立第六中学、邵东廉桥三民中学、湖南大学(原民国大学)。1944年秋任隆回黄金井成达中学学生自治会常务理事;1944年12月初在溆浦国立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聆听胡庶华做“读书救国”的报告;1945年春任邵阳湖南省立第六中学三民主义青年团区队副队长;1946年3月初参加“爱国学潮”,被开除学籍,从此与三民主义青年团脱离关系;1948年任民国大学四零级副级长;1949年4月参加“民大学生运动”,从宁乡串联到长沙,任纠察团团长;1949年6月在新化参加地下党员文诚生领导的地下工作;1949年10月调中共邵阳地委资江公学学习;1950年元月调新化高平黄信发动群众“减租反霸”,任工作组组长;1950年5月调邵阳地委整编;1950年底,作为随军记者开赴抗美援朝战场;1954年7月受训于河北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训练团,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参加五周年国庆阅兵仪式。自1950年6月初起,先后任职于哈尔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炮兵政治部宣传部、牡丹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炮兵政治部文工团、北京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北京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化部解放军文艺社、北京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化部、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师范学校、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湖南省隆回县第二中学、湖南省隆回县第三中学、湖南省隆回县第四中学。交往过的重要人物有万毅、钟赤兵、邱创成、唐凯、李俭珠、赵军、杨平、刘少奇、罗荣桓、傅钟、萧华、陈沂、陈其通、邹适今、胡庶华、鲁荡平、翦伯赞、张天翼、魏巍、郭永江(荒草)、高玉宝、梅兰芳等。一生钟爱诗词、文学、曲艺创作,代表作有“乐府诗体”古典诗歌《少司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作为国家最高军事领导机关,统一管辖并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人民公安部队。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北京举行第一次会议,任命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清朝光绪五年(1879)出生于陕西三原。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中华民国开国元勋之一,中国同盟会早期骨干,中国近代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文化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尤其是担任监察院院长一职长达34年;同时也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