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造像——刻在石头上的信仰

平眼视界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前言: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时期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它的缘起要感谢一个叫韦君靖的人,他原是一名地方小官,趁唐朝末期社会动乱之机占据了大足。韦君靖打了一辈子仗,杀人如麻。由于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担心自己大开杀戒,死后会下地狱。于是在北方来的难民中招募了一批画师工匠,并由他个人出资,在大足北山的崖壁上陆续凿刻毗沙门天王和千手观音。这一凿窟开端便成就千年辉煌伟业。大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1945年4月,几位在重庆躲避战乱的历史学家在四川境内进行系统的田野调查时,行进到了一个被称为大佛湾的地方,当走进一个石窟,拧亮携带的手电筒时,一个奇妙的神话般的世界便呈现在面前。于是在雕凿完成1000年以后的大足石刻第一次揭开了自己神秘的面纱。</i></p> <p class="ql-block">登上大足宝顶山,群山似低首。若有若无的钟声,仿佛唤醒内心失去已久的宁静,这是佛的国度。</p> <p class="ql-block">叮叮当当的刻凿声在大足的时空岁月里一缕一缕地荡漾,一个博大的文化道场被岁月的霜雪埋没了千年。</p> <p class="ql-block">万古奔流的长江,一直就在倾听着北岸的大足山野上金属与石头的碰撞声,直到最后那一缕雕凿的碰撞声悠长地飘散在长江的上空和历史的云烟里,化作无尽的追寻和怀想。可以说,唯有长江才是这座佛山石窟形成的直接见证。</p> <p class="ql-block">一座坚固而寂寞的石山,一座一直守望着长江波涛的山野,最早的时候却是被一群逃亡的难民和落魄的宫廷画师激活了。是这群人的温情和温度给予了这座山野的生命和气息。而从这座山的肌体上雕凿而成的石刻塑像,同样也一直就没有脱离大山的肌体和血液,一直就和一座山野血肉相连,筋骨相牵。</p> <p class="ql-block">因为这些佛像的凸现,因为有佛的悲悯情怀,因为有佛的光芒照射,因为有佛的心跳和慈善的笑容,这座本来坚硬冷漠的石山从此便变得柔软而温厚。</p> <p class="ql-block">大足宝顶山石窟由一代名僧赵智凤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主持开凿而成,是中国唯一一座有总体构思、内容相互关联的大型石窟。</p> <p class="ql-block">宝顶山石窟造像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教义体系完备,将佛教教义与儒家伦理新性学说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造像题材源于佛典,又不拘泥于佛典,广泛涉猎宋代世俗社会,生活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p> <p class="ql-block">作为向广大世俗信众说教的外道场,大佛湾造像采用连环画式的构图形式将孝道、修行等世俗理念融入其中,构成一幅多姿多彩的长篇世俗画卷。</p> <p class="ql-block">北山石窟是唐末昌州刺史、静南军使韦君靖于唐景福元年首先开凿,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金属与石头的强烈碰撞,终于打破了沉寂了不知多少年的大足山野。后经地方官绅、民众、僧尼等相继营建,展示了晚唐至两宋时期石窟艺术风格和特质的流变。</p> <p class="ql-block">夜观北山石窟,在灯光和音效的烘托下,营造出华美的效果和动感。</p> <p class="ql-block">外地游客参观大足石刻首选宝顶山,造访北山者十之一二。到了北山更少有人注意到这处近在咫尺的宋塔,不知道宋塔下二佛背塔的盛景。大足石刻造像,有几窟名片级作品:卧佛以宝顶山为最,立佛以宝顶华严三圣最为宏伟精美。而坐佛,最大最精的,就在这多宝塔下。</p> <p class="ql-block">叮叮当当的刻凿声在大足的时空岁月里一缕一缕地荡漾,一个博大的文化道场被岁月的霜雪埋没了千年又现世。</p> <p class="ql-block">千年后的今天,一座座巨大的唐宋石窟遗迹,怎么没让大足人文价值和官民的审美水平飞速提升?三驱镇不仅没从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和美学文化中吸取养分,却挂上了全世界最丑陋的统一招牌。重庆,既有着山城的蜿蜒,又有着雾都的魔幻,还成了网红,大足,给直辖市留条底裤不行吗?也许,审美环境也真的太过恶劣。石刻的美与大足无关。</p> <p class="ql-block">唐代以前三教不合,并且每次的争议都引起大的社会动荡。此后佛教为了能在中国扎下根来,便采用了一种引儒援佛的态度。大足石刻将这一宗教变化体现的淋漓精致。</p>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总共计10万多躯,其中只有石篆山石刻是儒释道三教造像并陈,像一颗深深埋藏在泥土里的珠玉,映衬着一部未翻开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妙高山寻宝之旅。导航尽职尽责顺利的引导到季家镇旁一山,到山顶前路却戛然而止,这竟是一条断头路。下车见路边有一寺庙,房屋破败庙门紧闭,前殿院坝上长满杂草,一片荒凉的景象。连忙百度搜索,找到一博文,文字描述竟与我的遭遇如出一辙,文中的寺庙照片完全与所见的情景吻合,原来就是妙高寺。绕至后殿殿门竟被几块木条封死,殿内有何物不得而知。不见石刻的踪影,心中怅然,石窟在何处呢?此次导航结束,去石窟只能靠问了。下山问了几个当地人竟不知为何物,到镇上反复找人问,有人指点在刚才去的妙高山相反方向的山后。去当地住户几次才打听到了上山之路。沿着一条石板路上山,蜿蜒穿行在茂林修竹之间,二十几分钟后,一个幽静的小院出现在前面的竹林外。看见一老人一只狗,这就是辗转寻他千百度的妙高山石刻。与老管理员搭讪几句并请他拴住狂叫的狗,他对我的到来有点漠然,没有阻拦,顺利的进入了小院。历经艰难,终于看到深藏不露的妙高山石刻。由于石窟位于岩壁上,高出平台地面很多,与老人沟通又不让搭梯子,石刻又都在石窟内,仰望不能观其全貌,实在有点遗憾。至于被视为珍宝的三教合一龛,是因其地方的三教合一造像大多都是分龛而刻,只是处于同一石刻区而已,而妙高山却是儒释道三教同处一室,如同佛祖邀请老子、孔子同室喝茶,真是其乐融融。如此情景更加直观和生动的表现了三教和谐相处的场景。右侧悬崖上那尊石佛实在有点神奇,上半身几近完美,佛像面带微笑,慈祥的俯看着芸芸众生,平端于胸前的两手,右手呈兰花指状,圆雕的手指竟然完整无缺。如此完美的造像,下半身却荡然无存,下半身部分的岩石又是呈自然状态,并没有垮塌的痕迹,下半身去哪儿了?不过这也算是看到了的妙高山石刻的一个奇观,不枉付出的艰辛。</p> <p class="ql-block">千年的岁月轮转,在大足石刻上留下了累累伤痕:表面风化、风水剥蚀、岩体崩裂、生物侵蚀……石像华彩的外表已日渐斑驳蜕变,保存状态十分脆弱。身高约6米的阿弥陀佛像,此像极为特殊的是在唇上有波浪形胡须,相同实例在大足甚为少见。其余还有释迦、观音合龛等造像。</p> <p class="ql-block">故事,用石壁说话;石头,用故事开花。</p>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一尊尊栩栩如生的造像叩开了尘封已久的往事,让世人沉醉在这佛、道、儒三分鼎立的奇特之地。</p> <p class="ql-block">那些晚唐、五代、两宋的足音,静美在石刻上,精湛在碑文上,巧夺天工,凿造着人世间的脸孔。</p> <p class="ql-block">在信仰的光芒里,静诉着苦海无边的法语。这些造像的雕凿与遗存,正是历史、民生、思维呈现出的悲悯情怀,一张张慈善的面容,让本来坚硬冷漠的石山跨越千百年显得柔软而温厚。</p> <p class="ql-block">隔着千年的时光,经历了多少风云变幻,他们依然保留了最初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之旅至此画上了一个不太完美的句号,因为还有石门山没有去成,只有留待下次有机会再去了愿。</p>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为石窟造像划上了句号,并成为中国晚期石窟造像的集大成者。多少代人,怀着深深的虔诚,前仆后继,从北山到宝顶山,从南山到石篆山,再到石门山,山山摩崖石刻,多达五万余尊,让世人惊叹这些鬼斧神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