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湖边望老人山,榕湖仍见古榕树

一鳴俊人

桂林的桂湖,是桂林"两江四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是宋代桂林城的一段护城河。 在桂湖边漫步,可以望见对岸后面的老人山。 看到桂湖右侧远处,有一座红色的桥架于湖面。 拉近镜头看,是一座双拱桥,连接了左边的老人山与右边的宝积山。 湖面上这样的桥,显然成了一个景点,装饰了桂湖风光。 <p>拉近看老人山,山头似乎很像一个老人头部。山脚下绿白相间的楼房,即是桂湖饭店——一家中外合资的四星级饭店,靠山依水,环境不错。</p> <p>沿着湖岸边走去,到了一座桥下。</p> 这座桥名为宝贤桥。 宝贤桥是欧陆建筑风格,桥墩有一些大理石的西方雕塑造型,桥上面的装饰、栏杆也是西方古典风格。 环顾一下此桥。 桥下过道边,有一些市民在唱歌。 沿着桂湖边的栈道走去,金秋的爽风拂面而来,十分惬意。 隔着湖面仔细看对岸,树荫下,有人悠然坐着,岸边却有网兜下到湖里,看来是等待鱼虾之类进网笼的。 继续沿着湖岸走去,一座四方亭里,有人在奏乐唱戏,听不懂。像是地方戏吧? 湖边平台上,一年轻女子在对着手机独舞, 桂湖上,驶来两艘游船,应该是桂林市区两江四湖水域的游览。 湖中停泊着几艘帆船,那只是装点湖面风景而已。 拉近了看看帆船。 前面又是一座大桥。称为观漪桥。 <p class="ql-block">观漪桥的东、西两端各有两尊桥头柱。此柱的原型是巴黎塞纳河上的"亚历山大桥"的桥头柱,建筑学名"爱奥尼柱",是学界公认的"文艺复兴时期"经典桥饰。</p> 桥头柱上的桥名牌。 又见一座大桥,是为丽泽桥。这是我国第一座自锚式柔性悬索桥。 丽泽桥堍的车流。 游览了桂湖,再看看与之相连的榕湖。这是在一天早晨去的,也了解一下桂林市民在早晨的活动。 早晨,七点多钟,桂林市区的街道上还是很少有路人。按日出时间,这里比无锡要晚半小时,不过还有一个市民的生活习惯问题。无锡人起早的很多,退休老人很多早早就去公园了。 广西也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很多在江南见不到的植物这里习以为常。<div>这是路边的一种叫“双荚决明”的植物,花很美,是决明属的一种,决明子即为其种子。<div>有诗句“个个金钱亚翠叶,摘自全胜苦茗芽。欲教细书宜老眼,窗前故种决明花。”</div></div> 走到市中心中山中路的阳桥下,这里是连通杉湖与榕湖的水道,已有游艇满载客人驶来了。 <p class="ql-block">走过阳桥下的通道,沿着榕湖岸边走去。对岸有一座西式风格的廊桥,连接着湖中的小岛,这就是榕湖的水晶玻璃桥。</p> 榕湖东西向长860米,平均宽度110米,湖中有湖心岛,后面隐约的山峰成为湖景的衬托背景。右边白色的是音乐喷泉。 沿湖的栈道。<div>榕湖原为桂林古南城的护城河,后来城市外拓,护城河就逐渐变为城内湖。</div> 看到湖边有一组雕塑,大字写着篆体“拓園”,下有印章“宗翰印信”,并有一些书法碑刻。这是桂林榕湖居士、拓园掌门人李宗翰的雕塑像。<div><br></div> 李宗翰,半个桂林人,江西临川人氏,乾隆五十八年,官至工部左侍郎。<br>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他在榕湖东南岸建拓园,并亲题扁额“拓園”。现在的雕塑位置,就是当年拓园的旧址。这里曾经收藏过唐拓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孟法师碑》、魏栖梧《善才寺碑》、丁道护《启法寺碑》、宋拓《淳化阁帖》、《大观帖》,并有历代名画名帖。 继续沿着榕湖岸边漫步,看到湖中靠着湖心岛的龙舟了。 这是广西最大的汉白玉龙船舫。 榕湖景区的景点丰富,既要看湖中,也要看岸上。这里就有一座王鹏运的雕像。<div>王鹏运(1849-1904),晚清官员、晚清四大词人之一。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山阴(今浙江绍兴)。推崇维新派变法、刚直不阿、直言敢谏蜚声朝野。同治九年举人,二十八年离京,至扬州主学堂,卒于苏州。<br></div><div>这里是榕湖南岸,为王的祖居所在,名西园,现为遗址。</div> <p class="ql-block">此时看到湖中的水晶玻璃桥全景,这是榕湖景区的观光桥,是我国第一座采用特种水晶玻璃构架的实用性桥梁。</p><p class="ql-block">桥长22.4米,桥宽2.64米,桥平直,下有四孔,中段有互顶,它无论是外部立面、雨廊屋顶,还是桥面承重部分,均采用工艺精致、造型考究的水晶玻璃制品为建筑构件,柱头、栏杆等桥梁构件和饰件也是用水晶玻璃专门熔铸的。</p> 榕湖岸上,常常可见粗壮的榕树,巨大的树冠遮天蔽日。 <p class="ql-block">接着看湖中,湖心岛上有湖心亭。湖心亭原建于40年代,1979年两次重建。</p><p class="ql-block">现在的湖心亭为仿古临水亭廊,由大小两亭及连廊组成。大亭位八角重檐、凌驾水中。小亭是四角单檐尖顶, 坐落岸上,以直角L形曲廊与大亭相连。</p> 这是连接湖心岛上的曲桥及大亭、廊桥建筑。 此时,又看到岸上有一座人物铜雕,并有鼓支于架子上。这是唐景崧的像。 唐景崧(1841-1903),桂林灌阳人,清同治四年(1865年)进士,精通诗文音律。历任吏部候补主事、台湾布政使、台湾巡抚。<div>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唐景崧组织台湾军民抵抗日军侵台,基隆失守后回到桂林。</div><div>在此建五美堂别墅,内有戏台、书房、藏书楼、花园。唐景崧晚年于此潜心研究戏剧,组织桂剧社团“桂林春班”,课徒授艺,亲自编写、修改剧本,改编了桂剧剧目40余出,著有《看棋亭杂剧》,供戏班演出,是桂剧史上第一位剧作家和奠基人之一。桂剧由此逐步走向成熟,经后人不断改革发展,成为广西代表性剧种,并进入中国十大剧种行列。</div> 这里是五美堂别墅遗址,有一座模拟桂剧演出的砖雕壁画墙。与唐景崧像一起于2002年修建。 湖中看到一座白色的桥,这是北斗七星桥。<div>北斗七星桥位于东榕湖,东连湖心岛,西接古南门,采用独柱独梁挑板结构。桥形布局走向按北斗七星分布,故名“北斗七星桥”。桥面栏杆全部是高级汉白玉。桥全长126.25米,是广西目前最长的汉白玉桥。</div> 沿着榕湖边走去,即看到一座白色拱桥跨于湖面收窄处,这里是榕湖连接桂湖的一个通道。这座拱桥名为榕溪桥,看得出其桥型是模仿赵州桥的。 接着就是对岸的榕湖饭店。桂林的一些高档次酒店大多建于湖边、江边,也是得天独厚的好位置。 走着走着,听到远处有吹号声,似乎就是这亭子里,就欣然寻声而去。 果然,在一座亭子里看到一位老人在吹小号,也吹得不错。于是与其攀谈一会,谈了些管乐的话题,并合影留念。<div>不知远方的朋友还每天在榕湖边吹小号吗?</div> 隔着湖面看到对岸有亭子,岸边湖中一只小舟。 这里是榕湖的一个著名景点——黄庭坚系舟处。 连接湖中岛的北斗七星桥。 近景。 现在来到了古榕双桥前的广场上,一些市民在晨练。<div>古榕双桥汉白玉的人行桥,桥拱高高的双桥晶莹洁白,玲珑剔透,绿荫掩映,红花烘托,湖中倒影,如中秋满月。双桥与周围景观,相得益彰,相映成趣。</div> 市民正在晨练舞剑。 双桥一端岸上,有一座城墙,这里是桂林的古南门。 这城墙据说是宋代的遗址。 “古南门”的匾额为郭沫若所书。 <p>广场上晨练的桂林市民。</p> 古南门前,有巨大的古榕树,是小叶榕,树龄有千年以上。古榕树相传是筑城时所种的,树身数围,枝叶婆娑。 这棵古榕树也有500年了。<div><br></div> 古榕树旁,即为黄庭坚系舟处,有四方亭一座,名榕荫亭。<div>当年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被贬宜州(现为广西河池市的宜州区),路过桂林时,曾在此榕树下的湖边系缆歇息。</div><div>后人为了纪念他,曾在榕树的西边建起榕溪阁。南宋诗人刘克庄在《题榕溪阁》中说:“榕声竹影一溪风,迁客曾来系短篷。我与竹君俱晚出,两榕犹及识涪翁。”今榕溪阁早已无存,遗址就在榕荫亭处。</div> 古榕树附近的一组大理石人物雕塑,分比是陈继昌、龙启瑞、张建勋、刘福姚。这四人就是桂林在清代的四大状元。<div>陈继昌(1791-1849),桂林临桂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状元。由于陈继昌抱病应殿试而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声名大振,是中国科举史最后一位"三元"状元。桂林王城的“三元及第坊”即是纪念他的。(游览王城时看到)</div><div>龙启瑞(1814-1858),道光二十一年(1841)状元。<br>张建勋(1848-1918),祖籍湖南常德府沅江县,徙广西临桂。清光绪十五年(1889)状元。<br></div><div>刘福姚,广西桂林人,生卒年待考。清光绪十八年(1892)殿试一甲第一名,成为广西最后一名状元。<br></div> 沿着榕湖边向深处走去,来到了一座欧式桥梁前。这是迎宾桥,后面即是榕湖饭店,属于国宾级酒店。那座法国凯旋门式的桥墩上部结构,是游人止步处。 在迎宾桥上,可以远眺桂湖上的最后一座桥——丽泽桥。一艘游船划开湖面驶来,后面还可以望见老人山的山峰。 <p class="ql-block">也可眺望榕溪桥,这里汉白玉桥与后面的山峰湖面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桂林山水画。</p> 湖边的建筑小景。 榕湖饭店的沿湖客房。 回到榕溪桥上,与迎宾桥其实也很近,分别在榕湖连通桂湖的湖口两头。 <p>榕湖旁边有一个遗迹,即桂林白公馆。</p> 绕过围墙,看到榕湖饭店这里的大门畅通无阻,于是进入,来到了一座两层楼房前。 楼前有两座木质旧时岗亭,门前还有一辆三轮摩托。这是当年的白公馆,就是白崇禧的居所。 仔细看门上挂着匾“白先勇文学馆”。<div>白先勇,美籍华人作家 ,1937年生于广西桂林 ,白崇禧之子。毕业于台湾大学、美国爱荷华大学。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昆曲研究推广计划"荣誉主任。</div> 楼前一侧,有桂林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白崇禧故居。 沿湖两岸一个圈子下来,回到了阳桥,一个早晨的步行也不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