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故事(三)地名故事的传说

快乐无限

<p> </p><p> 传说一,罗山。</p><p> 罗山,原名叫锣山,在招远市玲珑镇欧家夼村北两公里,有一片崇山峻岭,是由罗峰山、玲珑山、云屯山等等许多个山峰组成的山脉,主峰罗峰山海拔七百五十九米,为招远第一高峰,胶东第三高峰。罗山山脉东连栖霞、北连龙口诸山,东西走向,绵延一百多里。林木以松为主,间有刺槐,东麓富金矿。主峰南侧海拔六百五十米处,有历史古迹"仙洞石门",又称"班仙洞";还有日觉观、丘处机修炼遗址等。</p><p> 罗山,在西汉以前叫阳丘山。据《淮南子•本经训》云,尧帝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民不聊生。尧命天神羿携神弓神箭,前往射日。羿射掉九日,只留一日于天上。然而,这太阳的栖息之地,成了难题。由于人们早先饱受十日并出之苦,无论是昆仑山上的神仙,东边大海的龙王,还是广袤的中原大地的百姓,到处都不肯收留,怕太阳的炎热给他们带来灾祸。最后,还是生活在山东半岛丘陵地带的招远先民接受了太阳,他们在居住的地方,选择了一座大山,把山腰的一个山洞,作为太阳的栖息地。玉皇大帝生怕这颗太阳再有闪失,便让日神每天赶着战车护送太阳到天上去。晚上回来,就在石洞里休息,因此这座山就叫阳丘山。</p><p> 当太阳一升一落时,炽热的阳光将岩石融化,变成了黄金。据说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牧童在寻找丢失的耕牛时,发现了日神休息时的山洞,走进洞中,他看到了金床、金桌、金餐具、金马厩、金车辕以及金灿灿的四壁,牧童喜极,转身冲出山洞,想让自己的家人帮忙搬回宝物。但回身一望,山洞已悠然消失。在此后的几千年里,当地的人们,一直没有放弃对金洞的搜寻,尽管谁也没有运气再见到这个金洞,但人们在罗山还是找到了大量的黄金矿藏,直到今天,亚洲最大的金矿——玲珑金矿,就座落在罗山。</p><p> 汉元帝初元元年,即公元前48年,渤海湾大地震,渤海发生了一次大沉没。这次地震过后,观音菩萨在阳丘山鸣锣救人的故事就流传了下来。 </p><p> 阳丘山,古代地震活动频繁之地。汉高祖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01年,置曲城县,即现在的招远,隶属青州东莱郡,封虫达为曲城侯。因为当时汉朝实行"盐铁皆归于民"的政策,故庶民采金十分踊跃,曲城县阳丘山一带异常红火。当年在阳丘山中,有许多人在山洞中采金。一天,突然天光闪烁,天空锣声大作,鸣荡空谷。在山洞中采金的人们,惊诧万分,甚感奇异,于是纷纷停止作业,急奔洞外,察看究竟。倏忽间,天摇地动,山崩地裂,石陷洞塌,那些走出山洞的采金人,见此情景,纷纷弹冠相庆,对天感言,都说他们是闻锣声而得救的,是南海观音菩萨鸣锣救八难,真是天恩浩荡,慈悲为怀啊!但是也有一些人,求金心切,闻锣声而不顾,仍埋头采金,不幸葬身洞中,留下千古遗恨。为了感谢菩萨的救命之恩,当地人把境内的这座阳丘山改名叫锣山,后谐音为罗山。</p><p> 相传罗山有条通天河,来自王母娘娘的蟠桃园。河中有金鱼无数,不时浮出水面,吐出缕缕金水。一日,天庭仙姑下凡托梦给一村民:"天赐之宝,何不取之?"消息传开,村民纷纷上山寻宝。霎时间,金鱼变成了一块块狗头金,其吐出的金水变成了金矿脉。</p><p> 人们感念天庭仙姑指点,奉其为罗山金姑。罗山金姑后来渐渐演化成,掌管人间金银、给人们带来财富和幸福的化身。</p><p> 淘金小镇就在罗山脚下,北宋初年,约986年——987年,朝廷派开国大臣潘美,到罗峰镇玲珑矿田督采黄金,潘美来到罗峰镇后,遇到了化身樵夫的财神赵公明,传授给潘美"五行寻金"之术,并指引其建立五行金镇,"置坑采淘,岁益数千两"。现在的淘金小镇就是根据当时的有关文献、实物和口述史料,复建而成。评书《杨家将》里的潘仁美就是潘美,是虚构的人物。潘美却是真实存在的开国大将,和潘仁美毫无关系。</p><p> 描写我党我军在抗日战争时期,坚持对敌斗争,保护金矿,打击日本侵略者的电视剧《战火大金脉》,就是在此取景拍摄的。</p> <p>  传说二,架旗山。在招远县城的西南方。架旗山原名下棋山。下棋山之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p><p> 第一种说法,当初,有两位仙人在此山顶下棋,食以仙桃充饥。有一樵夫砍柴路过山顶,见两老翁棋艺高超,不觉看入了迷,以老翁食后的桃核汁充饥。不觉时日,等两老翁棋后离去,樵夫才想起回家。回头去拿扁担、绳子、斧子时,见早已烂掉。回到家里,已物是人非,不知过了几十年。这座山由此得名下棋山。</p><p> 第二种说法,因古人见俩仙翁终日在山顶画地为盘来下棋而得名下棋山。隋末天下大乱,一日俩仙翁突然说"真龙降至,我等当去",留下山顶棋盘残局,驾鹤而去。原来是秦王李世民,领兵东征高丽行军至此。准备安营扎寨,忽然将官来报,山下风大,无处安营扎寨。李世民骑马远眺,见有俩老者在山顶下棋,长须纹丝不动,遂下令在山上安营扎寨,并在山头架起秦王旗。来到山顶,果然没有一丝风,和山下大风呼啸截然不同。</p><p> 后人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便把下棋山改为架旗山。从山顶上遗留的几根粗壮的铁镢,可以感受到当年的旗帜是多么的高大威严!如今青山依然还在,山上山下绿树郁郁葱葱,生机无限,景色还是无比秀丽,遥想当年秦王大军,却给人一种"古人不见今山丽,今人曾使古人惊"的感觉。</p><p> 架旗山南麓为卧龙西涧,传说有神龙隐于涧中,掌管这一区域降水情况。神龙在架旗山顶掘井为潭,吐水为泉。每当潭水生云,阴云兆雨时,不出三天,整个县邑内便会下雨。在架旗山一带至今还流传着:架旗戴帽,下雨下一小瓢的谚语。为感谢神龙布雨之功,邑人在县邑以西,架旗山以东建龙王庙,四时供养。"架旗阴雨"也因此而闻名。后来,因山民砍树烧林,开荒种田,将架旗山领域的生态环境破坏殆尽。</p><p> 神龙震怒,摇头摆尾飞天而去,随后山潭干枯崩塌,卧龙西涧荒化,架旗山也就失去了预示天气的能力。</p> <p>  传说三,金都温泉。在古招远县城的东边,今天的温泉公园周围。</p><p> 要说温泉,就离不开"義和浴日"的传说。</p><p> 这个神话故事的概述和雕塑,就在温泉公园正门南面,进入公园第一眼就能看到。</p><p> 据《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为義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義和,方日浴于甘渊,義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p><p> 太阳的母亲義和,生有十个儿子。他们住在东海外汤谷,每天早晨,義和站在扶桑树上,送一个太阳到天空轮值,给大地送来温暖和光明。晚上把孩子接回,在甘渊内为太阳洗尘。太阳的温度加热了地下的泉水,形成了温泉。传说甘渊就在招远的滚泉山下。</p><p> 金都温泉就位于市区滚泉山下,泉区面积两平方公里。古人云:"西南东岳泰山傲苍穹,东有招邑汤泉甲天下。"泉涌甚盛,雾气蒸腾。据招远县志记载:"汤泉,最著骊山,最清香溪,最热遵化。然招远汤泉热不下遵化,其温凉并流,奇观为天下之最。"这里,温泉数处,沸腾涌出,沿溪倾泻,奔流而下,与近处冷水汇流一处,一凉一热两股泉流,热者如沸汤,凉者则荇藻交横,二泉汇成一条小溪,人称"温凉泉"又叫"鸳鸯河"。河水水面上热气蒸腾,水下游鱼可数。河上有一座小桥,桥下常年热水奔流,桥身受热所致,秋不见霜,冬不见雪,霜雪落到桥上都融化了,故称"断霜桥"。周围的村庄也因水的热凉而中分,南边的叫汤前村、汤后村,北边的叫冷家庄子,东边的叫汤东沟村。鸳鸯河和断霜桥又成了招远八小景中的两个小景。</p><p> 绝无仅有的自然奇观,曾引得朝圣者纷至沓来,当地人传说,当年大唐王朝的杨贵妃,曾在骊山温泉建起贵妃池,与唐明皇共沐共浴。但她嫌那里的水温、水质、水量都不及登州府(即如今的招远温泉),曾着意有朝一日驾幸此泉沐浴玉体。可惜,这位绝代佳人未能如愿,在安史之乱时,被兵谏赐死,自缢马嵬坡。招远温泉也与四大美人失之交臂,未能借杨贵妃之光而名扬天下。</p><p> 虽然温泉没有和杨贵妃结缘,却和大唐明君李世民结缘在先。这就是"东征沐浴"的故事。据史料记载,秦王李世民东征高丽,途经罗峰镇。大军在滚泉山安营扎寨,百姓倾巢而出,迎接明主,犒劳三军。将士们卸鞍解甲,纷纷跳入热气溶溶的温泉水中,舒筋骨,洗征尘。一时间山谷中,人欢马跃,一片欢腾。秦王身泡温泉,一解连日征战的疲惫。不觉神清气爽,连连称奇,叹为观止。</p><p><br></p> <p>  传说四,望儿山。在招远市的西边六十里地,有一座山,叫望儿山。据招远县县志记载:有一家人,儿子从军去打仗,老父亲站到山顶上遥望远方,希望有一天能看到儿子平安归来。他望眼欲穿,天天望啊望,等啊等,一直到死,也没等到儿子平安归来的消息。死后父亲就埋葬在山脚下。从此以后,这座山就叫望儿山。</p><p> 在招远市最北边,和龙口搭界的界沟姜家村有一座山,形状宛若倒扣过来的瓮,叫翁顶,也叫望儿山。因其凄美的故事而闻名。</p><p> 传说望儿山所在之处,原来是一片汪洋大海,有姜氏女子与儿子相依为命,儿子出海捕鱼,母亲在家操持家务。儿孝母慈,日子虽然过得清贫,倒也安享其乐。母亲每天早晨,早早的为儿子准备好早饭;傍晚,就在海边等着出海的儿子回来。日日如此,年年如是。有一天,海面骤然起了风暴,大浪滔天,狂风更兼暴雨,霹雳叠加闪电。老母亲披着蓑衣,在海边等啊等,盼啊盼,却没有等到心爱的儿子。老母亲盼儿归来,不论寒暑,依旧每天去海边等。潮起潮落,潮汐不断,大海再也没有把她的儿子送到她身边。老母亲肝肠寸断,天天以泪洗面,最后她哭瞎了眼,哭断了气,化身为石,依旧站立在那里,望着儿子出海的方向。</p><p> 此事感动了天地,令沧海北退三十里,老母亲等儿子的地方平地凸起了一座高山,老母亲的石像就站在山上,双眼望着儿子出海的方向。故取名望儿山。</p><p> 乾隆时期的招远县令李芝有诗《望儿山》叹曰:</p><p> 朝望儿,晓露晞。</p><p> 暮望儿,夕阳微。</p><p> 三春花又发,九月雁初飞,</p><p> 儿兮归不归?</p><p> 春忽秋,朝复暮。</p><p> 儿不归,竟何处? </p><p> 海云黄,海波绿,</p><p> 搔首问天天不语! </p><p> 这两段传说,都表达了浓浓的亲情,和割舍不断的母子连心,父子天性!每个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可以用生命来换的。</p> <p>  传说五,橫掌河。招远县县志记载:橫掌河,在县北七里,北入大河。岔河,在县东七里,北入橫掌河。苇都河,在县东十五里,西北入橫掌河。 东河,县东关外,迤北五里,橫掌河入之。</p><p> 由此可见,横掌河是东河的支流,是岔河和苇都河的干流。最后都汇入界河。</p><p> 橫掌河是大禹治水时,随行的天神,巨灵神大显神威,双手横着推开两座大山,在两山中间开出的一条河。使泛滥的洪水顺河而下,流入大海。这方的水患得以平息,大禹给巨灵神在这个工程中记下大功。此河因为是巨灵神横掌推山开出来的,所以就叫橫掌河。邑人增生秦其源,有诗《橫掌河》为证 :</p><p> 漫道长江九派分,</p><p> 河名横掌亦稀闻。</p><p> 巨灵小试开山手,</p><p> 神禹同留导水勋。</p><p> 秋色桥成金跳脱,</p><p> 春来冰解玉螺纹。</p><p> 朝宗完毕归溟渤,</p><p> 倒挽银潢自不群。</p><p> 与横掌河相关的村庄就有18个,号称横掌十八村,带横掌二字的村就有11个,它们分别是:横掌吕家、横掌周家、横掌刘家、横掌温家、横掌徐家、横掌赵家、横掌秦家、横掌史家、横掌崔家、横掌曹家、横掌姜家。都是因为座落在横掌河畔或座落在横掌洼而得名。</p><p> 另外还有一条横掌路,一个横掌苑社区,一个横掌文化大院。都是因橫掌河而得名。</p><p> 有关地名故事的传说,数不胜数,就是说个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那一处处集镇村庄,一条条山川河流,一道道山岳名胜,一座座寺庙宫观,甚至一池一水,一丘一墓,都留下许多美好的故事,这些故事演绎着纷呈的历史,传承着不朽的文化,也教化着一代代的金都儿女。 </p><p><br></p><p><br></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张传跃,1968年6月出生的鲁西北汉子一枚,大专学历。上学期间曾有文学梦想,喜爱文学,兴趣广泛,曾自比五柳先生。工作后弃笔从商,有几个有文学修养的好朋友。是《世界作家文集》和《美篇》的忠实读者,曾在《世界作家文集》和《美篇》上发表《幸福的爸爸》、《这是桃花源吗》、《新春感悟》、《可怜天下父母心》、《招远金塔公园游记》、《秃尾巴老李的故事》、《游招远金塔公园》、《招远故事(一)招远古八景的传说》、《招远故事(二)招远县的历史变迁、县名的由来、县城选址的故事及新旧社会的巨变》、《招远故事(三)地名故事的传说》、《招远故事(四)龙子涧和奶子场的传说》、《招远故事(五)状元的故事传说》、《招远故事(六)夏日罗山(上)》、《梅兰竹菊和福寿禄禧》、《脑洞先生》、《郑口运河公园和二道街往事》、《我爷爷的故事》等几篇小文字。</p><p class="ql-block"> 后来又在《美篇》发表《大美招远》、《冬夜》、《打饭》、《青春的回忆》《激情燃烧的岁月》、《招远故事(七)夏日罗山(中)》、《招远故事(八)夏日罗山(下)》、《一门双秀才和“趟子地”与“贞节牌坊”的故事》等小文字和视频《献给老师的歌》。</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