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郭峪古城位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始建于唐初,兴盛于明清,有“中国乡村第一城”之美誉。郭峪村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共走出18位举人和15位进士。可想而知,如果村中没有这么多朝廷官员,就不会建成这样气势宏伟的古堡式建筑群。毕竟这方面的花费是相当巨大的。</p><p>现村中保存完好的明代民居院落有40个,房屋1100余间。城堡内的建筑颜色为苍白色偏黄,这应该是当地石头的颜色。这种颜色看上去跟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搭配得更加完美。在没去山西之前,我没有看到过这种颜色的古建筑,看到以后才加深了我对“古朴”二字的解读:那就是黄河的颜色与土地的颜色。</p> <p>豫楼:(和河南没有半毛钱关系)是明崇祯年间闯王义举、天下大乱,当地侠义豪商王重新在主持修建城墙防御工事后,筑就的最后一道防御工事。可登高望远,城破全村人可都到楼内避险防御、故称豫楼。下有3条地道可道城外,我体验的是长200米,洞内最高2米、低仅0.8米,洞内石碾等生活设施齐全,充分感受到古人巧妙的设计及紧迫的防御需求。</p> <p><br></p><p>在郭旭古堡随便游走,每一处古建筑都值得细细欣赏玩味,如“”张家大宅、范家院等。这里我重点提到的是村中的“”汤帝庙”,又称作“”大庙”。此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重修于清顺治年间,距今已三百多年,为原汁原味的古建。汤帝庙面阔九间,建在一米多高的青石台阶之上,全是木构建筑。前廊下十根粗大的木柱,朱红落尽,木表皴裂,彰显着历史的沧桑。木格门窗古朴典雅,而油彩斑驳,书写着村中古老的故事。</p><p>汤帝庙大殿内供奉着汤帝。汤帝是继尧舜禹之后的另一个圣君。汤帝灭夏桀后建立商朝。汤帝大殿对面就是古戏台(也是汤帝庙的正门)。戏台为二层木构,古色古香,一层走人,二层唱戏。</p> <p>皇城相府</p> <p>御书楼</p><p>御书楼建于康熙五十三年即公元1714年,是陈廷敬的三儿子陈壮履为纪念去世的父亲陈廷敬而修建的。御书楼上“午亭山村”四个字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作为辅弼良臣的最高褒奖。“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这副楹联也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一生功绩的至高评价。</p> <p>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其由内城、外城、紫芸阡等部分组成,御书楼金碧辉煌,中道庄巍峨壮观,斗筑居府院连绵,河山楼雄伟险峻,藏兵洞层叠奇妙,是一处罕见的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p> <p>石牌坊</p><p>这座牌坊建于康熙38年,是陈廷敬再次出任吏部尚书时奉旨而建的。正门上方刻有“冢宰总宪”四个大字。“冢宰”是百官之首的吏部尚书,“总宪”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负责监察百官。</p><p>在“冢宰总宪”下方有四格文字,最为显赫的是最下方一格“戊戌科赐进士正一品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吏、户、刑、工四部尚书,都察院掌院士左都御史陈廷敬。”这是陈廷敬当时所任官职的具体名称。两边偏门上分别刻有“一门衍泽”和“五世承恩”八个大字</p> <p>河山楼</p><p>河山楼是陈氏三兄弟陈昌言、陈昌期、陈昌齐,于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遵从母命而建造的,是皇城相府内最高的建筑物之一。</p><p>它长约三丈四尺(12米),宽约二丈四尺(8米),高约十丈(33米),三间七层,其中含地下室一层;三层以上开设窗子,楼顶建有垛口和堞楼,便于了望敌情,抛掷矢石。当地有民谣形容河山楼的高耸:“皇城有座河山楼,半截插在云里头,堵着风儿过不去,绊着月亮不能走。</p> <p>藏兵洞</p><p>藏兵洞上下共五层,分南北两部分,共一百二十五孔,是河山楼的附属工程,战乱时主要用来驻扎家丁和垛夫。最高一层设有炮眼对着城外,既可以发射火器,又可以观察敌情;下面的三四层主要用来供家丁居住,最下的一二层用来储备物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