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多年前,周总理的“胞波情”

秋绿

<p>&nbsp;&nbsp;&nbsp; 赶“摆”是傣家人的风俗习惯。聚居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傣族,生活丰富多彩,民族节日活动名目繁多,而参加这些活动,则都叫做赶“摆”。赶“摆”的涵盖面,远比集市贸易要宽泛得多,过傣历新年叫“摆静”,过春节叫“摆冷细”,过泼水节叫“摆爽南”,还有摆干朵、摆帕拉、摆拉罗、摆汗尚、摆奘、摆斋等等,尽管节日名目繁多,但大都叫做“摆”。傣族的“摆”很多,而最大的莫过于每年的 “摆爽南”(泼水节),四面八方的人都会聚一起,大赶三天,小赶七天,寨子里可以延续赶一个月。每个寨子里在村长的带领下,小“卜帽”们着整齐、统一的傣族衣装,敲着硕壮的“象脚鼓”,使出浑身力气把“象脚鼓”敲得震耳易聋,惊得树上的小鸟四处乱飞,大青树上的树叶纷纷落下;小“卜哨”穿着艳丽的筒裙,手足柔美地随着“卜帽”的鼓点跳着“嘎光舞”,脸上洋溢着甜美的笑容,时不时用羞涩的目光瞟一眼心意的“卜帽”,两眼相对时“卜帽”的“象脚鼓”敲得更有力更有韵味。“摆爽南”(泼水节)年年都赶,然而至今让我们德宏人民最难忘的,老人们口中念念不忘的最大的“摆”,却是六十多年前,1956年12月15日至17日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首府芒市镇举行的举世瞩目的“中缅两国边境人民联欢大会”。</p> <p> 一</p><p>  中国和缅甸两国人民之间有着1000多年的传统友谊,缅甸于1948年1月独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缅甸政府于12月16日就发表声明承认新中国,并于1950年6月8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是与新中国建交最早的国家之一。1954年6月,应缅甸政府总理吴努邀请,周恩来总理首次对缅甸进行了友好访问。</p><p>  1954年12月,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缅甸总理吴努总理首次访华。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吴努总理时诚挚地表示了中国政府愿意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成为相互友好的国家。吴努回国后,即到缅甸克钦邦中缅边境地区进行视察,于1956年2月7日在中国陇川章凤拉影相邻的缅甸雷基召开了5000多人参加的边民大会,坚持“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邀请以中国驻缅甸第一任大使姚仲民为团长、德宏州第一任州长刀京版为副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参加。大会期间,缅方希望中国在中缅边境地区也能召开类似的边民大会并邀请缅甸政府代表参加,有助于促进中缅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2月21日,缅甸政府向我国政府正式提出了这一建议,建议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p><p>&nbsp;&nbsp;&nbsp; 我国有2万多公里长的陆地边界,与15个国家接壤,如何公平合理地解决国与国之间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领导人考虑的重大问题之一。周恩来总理考虑到这是一个契机,把与缅甸的边界问题解决好作为开端,作为典范,并积累经验,提供范例,再逐步同其他邻国一一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举行“两国边境人民联欢大会”,一方面充分展开了人民外交,另一方面更好地推动中缅两国边界问题得到解决。经过两国政府首脑的友好协商,最后决定1956年12月15日至17日,由中国在中缅边境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首府芒市举行召开“中缅两国边境人民联欢大会”。周恩来总理对大会的筹备工作极为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对云南省请示的诸如大会的规模、规格、程序;邀请外宾的范围、中方出席人员的范围;联欢大会的内容;会场的布置、标语及国旗的悬挂;外宾的生活安排及活动路线等作了具体部署和明确答复。</p> <p> 二</p><p>&nbsp;&nbsp;&nbsp; 60多年前的芒市,只是一个小镇,没有宾馆、招待所,街道房屋非常简陋,除了政府是简易的小木楼外,民房多是茅草屋,钢筋水泥的房屋基本上没有,相应的公共设施更是找不到,加之时间紧、任务重,工作人员少等问题,在这里举办大型的接待国宾的活动是相当困难。然而,云南省各级、各地及德宏全州人民,得知周恩来总理同缅甸总理要到芒市“赶大摆”无不欢喜,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各项准备工作中。外加,边境环境复杂,外逃特务残匪破坏活动猖獗,两国高层领导和外宾同时到芒市参加活动,对于安保工作也是十分艰巨的。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对地面警卫、境外敌情掌握、防空等都作精心布置、周密部署,制定严密的安全保卫措施,特别是在大会现场没有看到一位穿制服的安保人员,保证了大会的顺利召开。</p><p>&nbsp;&nbsp;&nbsp;&nbsp; 不管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可是“周总理要到芒市赶大摆”的喜讯,像春风吹遍大地,很快传遍了德宏州的村村寨寨,各族人民奔走相告,有亲戚在缅甸的人此时更是高兴,两国做朋友,以后串(走)亲戚就好串(走)了。为了迎接中外贵宾,搞好联欢大会,各族人民自发地加入到准备工作中来。自制几千面小彩旗和中缅两国小国旗,扎制数千只灯笼,打扫清洁住宅、糊裱装饰自己的房子,使之焕然一新,清扫每条大街与小巷,并对几条陈年的水沟进行清淤美化,为了不让尘土在新修的道路上飞扬,一天几遍地在街道上洒水,让整个芒市清新亮丽。提前接到信息有亲戚要来的,为前来探视的“胞波”准备住宿,忙着舂米,接待从缅甸来的朋友和亲戚。小伙子们更是干劲十足带上大刀砍来龙竹,割来上好茅草,用灵巧的双手建盖起一间间通风透气的,有着傣家风貌的竹制简易休息室,因经济实惠,简朴大方还受到周总理的夸奖呢。</p><p>&nbsp;&nbsp;&nbsp; 此刻,这座被竹林、大青树环抱着的翠绿的边城芒市,到处喜气洋洋,呈现着一片节日景象。在通往畹町的路口上矗立起了一座16公尺宽、3公尺多高的大红牌楼,上面插着10多面鲜红的红旗,整个牌楼装置得朴素大方。牌楼的侧面,立起了两个红色的标语塔和一幅巨大的和平鸽图画,图画的两写着“中缅友好万岁”“世界和平万岁”的标语。机关和学校门前大多也搭起了彩色大门和用松柏装饰的牌坊,新修起的宽阔的大路两边,飘扬着数百面红旗,在平坦的广场周围,种上了芭蕉、木瓜、芒果和各种树木,德宏州建设成就展览馆布置在州政协和广场前面。在空地上陈设着从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出产的上万种花色品种的日用百货,各种民族服装和傣族姑娘喜爱的缎制头花,玲琅满目、目不暇接。</p><p>&nbsp;&nbsp;&nbsp; 这些天来,芒市大街上每天都像是赶街一样热闹,为方便群众又增设了食堂、茶馆和理发室。此时,街道上最忙的莫过于缝纫店,母亲要为儿女制作节日穿的民族盛装,妻子为丈夫准备隆重的接待服,姑娘小伙们更是为了节日添加漂亮的新衣,缝纫机通宵达旦,不停地在转动,欢快地发着 “哒哒哒......”声。熙熙攘攘的街道上,每位人的脸上始终溢满着幸福的笑容,入夜,灯光璀璨,一排排路灯照耀在几条新修的整洁的街道上,路边的各个窗口也都发射也乳白色的灯光。州政府大楼前高高挂着一颗红五角星灯,边上100多个彩色灯泡勾勒出一座美丽的门形,顿时显现出州政府大楼煞是威武。从远处眺望芒市城,有如星火点点,漂亮极了。大龙竹的暗影在朦胧月光中随着微风轻轻摆动,远处晚风送来了阵阵歌乐声,那是从全省各地前来的杂技、花灯、京剧、滇剧等四、五百人的文艺队伍与当地的歌舞队正进行着最后的排练,准备届时为省内外、国内外来宾表演精彩的节目。</p> <p> 三</p><p>&nbsp;&nbsp;&nbsp; 12月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是寒冷的冬季,而在芒市却是一年中最佳的季节,不冷不热,气候宜人,鸟语花香。人们期盼的日子终于到了,15日早上,周总理和吴巴瑞总理乘飞机从东枝到到腊戌,到腊戌后改乘汽车,穿过密林,于当天下午到达中缅两国交界处。下午3点在周总理、贺龙副总理陪同缅甸总理吴巴瑞率领400多人的代表团沿滇缅公路由缅甸九谷步入畹町口岸进入中国,在到了九谷畹町桥边,两国总理走下车来,手牵手,相互对视,开怀畅谈着,缓缓走上畹町桥,进入中国国境边镇--畹町,在世界外交史上,两个相邻国家的领导人在边境城市会晤是常有的事,但是两国领导人一起手牵手从一个国家步行进入另外一国家,却是少之又少,这是多么具有历史记念意义,更是富有想象力的创举啊!</p><p>&nbsp;&nbsp;&nbsp; 在畹町镇上空,飘扬着许多面中缅两国国旗,矗立在畹町桥头的红色彩门的橫额上,用中缅两国文字写着:“欢迎吴巴瑞总理、周恩来总理”,身着深色中山装的周总理和身着缅甸民族服装的吴巴瑞总理,分别与前来欢迎的云南省代省长刘明辉及其他负责人一一握手,两千多边境各族人民在畹町街道两边列队欢迎,一片欢呼声。美联社、路透社、共同社、法新社、塔斯社、印度报业托拉斯和缅甸各大报社,都派出记者随行采访。另有苏联真理报、越南通讯社、罗马尼亚通讯社、德意志通讯社、东德电视台、朝鲜中央通讯社、日本朝日新闻、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等媒体的驻京记者,采访中缅两国总理入境欢迎仪式,记录下了这一神圣的时刻。接着两位总理检阅了仪仗队,接受少数民族少女献上的花束,休息片该后在群众的欢呼声中登车,前往芒市。</p><p>&nbsp;&nbsp;&nbsp; 德宏州各地将近5000多傣族、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他们带着象脚鼓和其他民族乐器,从遥远的大盈江两岸和高黎贡山山脉,翻山越岭,跋涉4、5天路程徒步走来的;也有来自中缅边境交界的瑞丽江畔,他们与缅甸边境人民家园连着家园、田地连着田地,喝着同一江水、唱着同一首歌,从古以来与缅甸边境人民有着亲戚关系和深厚的友谊。还有与缅甸毗邻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临沧专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丽江地区和西盟地区的代表团他们也愿意为培植中缅友谊这朵花撒上一把土,浇上一盆水。幸福的时刻,就要到来了,人人心潮澎湃,欢迎的各族群众此刻身着民族盛装兴高采烈地从下午两点多钟手持鲜花,从州政府一直排到三棵树外,等呀等,盼呀盼,满怀激情地等待着周总理和中外来宾的到来。</p> <p>四</p><p>&nbsp;&nbsp;&nbsp; 按计划,两国总理一行晚上8时多才能抵达芒市,但是到了下午6时,五彩斑斓的霞光铺满了整个芒市坝子,各族儿女们沸腾了,敲响了象脚鼓、芒锣声响成一片,来自全州各地的傣族、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傈僳族、佤族、汉族等15种民族代表,踏着象脚鼓、芒锣声,跳起欢快的民族舞蹈,等待着周总理和缅甸贵宾的到来。晚上8时过后不久,人群中发出欢呼声:“来了!来了!”汽车的灯光穿过朦胧的夜色远远地投射过来,长长的一串汽车,像一条长龙似地沿着滇缅公路渐行渐近。当第一辆黑色的轿车在暮色中出现时,掌声、欢呼声立即响起,小“卜帽”们的象脚鼓、芒锣敲得更欢,步伐更加苍劲有力,小“卜哨”们扭动的腰身更加灵动,景颇小伙长刀舞的闪闪亮,景颇姑娘的银泡摇得刷刷响,小朋友手持鲜花高兴的蹦蹦跳跳。在进入市区的地方吴巴瑞总理和周恩来总理同时下了车,他们俩肩并肩地走过用龙竹搭建,用松柏、大红纸花等装饰的具有民族风味的牌坊,走进手举彩旗和彩灯的人群里,顿时掌声、鼓声和“中缅友好万岁”的欢呼声响作一片。</p><p>&nbsp;&nbsp;&nbsp; 尽管一路长途跋涉,但是两位总理依旧神采奕奕,他们微笑着,挥着手向热情的各民族同胞致意,周总理还亲切地说:“大家好!”“让你们久等了”“你们辛苦了。”总理亲切的问候,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们,一时间被群众们围得水泄不通。是啊!朝代更迭,没有哪个朝代把边疆少数民族当做国家的一员,没有哪个朝代的领导关心过边疆少数的冷暖安危!新中国成立后的今天,肩负着国家重任的国家总理,不顾自己的安危,不畏路途的遥远,带着党中央和毛主席对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来到祖国的边城芒市,震撼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抱在一起。</p><p>&nbsp;&nbsp;&nbsp; 整个夜晚,芒市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p><p>&nbsp;&nbsp;&nbsp; 夜已深了,周总理和来宾们都已到宾馆休息了,然而,德宏各少数民族们仍不肯离开,他们围着广场不停地敲打着象脚鼓、芒锣,以及各种少数民族乐器,来表达自己兴奋的心情。周总理透过黑暗聆听着窗外约约广场传来的鼓声,轻轻地松了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转过身又伏在桌上,聚精会神地翻阅和批改文件,第二天凌晨3点左右,值班工作人员还看到周总理房里的灯还在亮着,心痛地流下了感激的泪水。</p> <p>五</p><p>&nbsp;&nbsp;&nbsp; 1956年12月16日,蔚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白云,这是一个晴朗而暖和的冬日,中缅两国边境大会在边境小镇芒市隆重召开,它是一个令德宏人民永远难忘的日子,它将永远成为历史的一页篇章。</p><p>&nbsp;&nbsp;&nbsp; 来自保山、临沧、怒江、红河、西双版纳等地州的公众领袖和各民族代表、新闻记者及德宏各族人民15000多人纷纷涌上芒市广场,参加边民联欢大会。广场上缅甸友人的包头又白又大很是引人注目,傣族姑娘围着广场跳着温柔的舞姿,景颇小伙舞着刚劲有力的景颇刀舞,傣族民间艺人瑞板身上套着新扎的鱼表演他最拿手的鱼舞(曾获得全生活上青年文艺体育大会二等奖)。要说跳得最欢的还要数当时在傣族地区最有名的“孔雀王子”毛相了,只见他头戴金盔,身穿有支撑架子外罩孔雀羽翼的表演装束,在象脚鼓、锣、镲等乐器伴奏下翻转着丰富多样、带有寓意的手形,身形灵动地做着各种跳跃、转动的舞姿,伴随着优美的“三道弯”躯体造型,塑造着孔雀在“林中窥看”、“漫步森林”、“饮泉戏水”和“追逐嬉戏”等神态和自然情景,流畅的舞姿与模拟孔雀的优美造型令观者沉醉,也令观看表演的两国领导人停下脚步来观赏。后话,1957年毛相和州歌舞团演员白文芬表演的《双人孔雀舞》赴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荣获银质奖章,为祖国争得了荣誉。1961年随周总理出访缅甸,所表演的孔雀舞震动缅甸。</p><p>&nbsp;&nbsp;&nbsp; 芒市广场上悬挂着“中缅友谊万岁”、“世界和平万岁”的大幅标语,中缅两国国旗迎风招展。主席台是按照当地民族习惯搭建的,在主席台两侧装饰着象征着和平、友谊和吉祥的甘蔗、芭蕉和松树,正中悬挂着中缅两国国旗和毛泽东主席、巴宇总统的巨幅画像。当中缅两国总理步入会场时,周总理无处不带着的笑容,他和民族干部同乐的和蔼可亲的目光,他和缅甸朋友谦恭大方的外交风范,引来了穿着节日盛装的各族群众热烈的欢呼,芒市广场成了一片欢腾的海洋。</p><p>  16日上午9时,联欢大会中一项重要的议程是在德宏州委小礼堂召开座谈会,中缅两国参会人员中边境地方官员、民族头人代表各占一半,共计100余人,中缅两国总理出席会议并做了讲话。两国民族头人代表十分激动,互相热情握手并拥抱,喜笑颜开地说:中缅两国总理召集我们大家一起来开会是史无前例的,我们一定要世世代代友好合作。其中的中国傣族和缅甸掸族、中国景颇族和缅甸克钦族,虽然居住在两个国家,但都是同一个民族,山水相连,两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着浓浓的“胞波”情谊和走不完的亲戚关系。通过这次大会,两国的边疆少数民族团结起来,组织起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边疆一穷二白的面貌,让边疆人民的幸福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共建繁荣富强的新边疆。</p><p>  两国边境群众1万余人陆续汇聚到广场。下午3时,中缅两国边境人民联欢大会正式开始。周恩来总理、贺龙副总理和缅甸吴巴瑞总理、藻昆卓副总理、吴觉迎副总理等30多名贵宾在主席台前就座。随后,中方出席大会的还有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总理办公室主任童小鹏、驻缅大使姚仲明、外交部亚洲司司长章文晋;云南省和德宏州人民委员会、政协、民主党派和昆明军区、保山军分区部分领导以及知名人士,丽江、德宏、思茅、临沧4地州的民族上层代表百余人参加了大会;缅方出席大会的还有克钦邦事务部长吴赞塔信、财政部长波钦貌格礼、觉温准将、缅甸驻华大使吴拉茂、外交部常任秘书巴林顿、议长肖恢塔以及缅甸总理随行人员、与云南省毗邻的缅甸掸邦、克钦邦军政官员和民族上层代表,在乐队轻快的迎宾曲中就座,大会正式开始。</p> <p>六</p><p>  大会首先由云南省代省长刘明辉致辞。接着由缅甸联邦总理吴巴瑞讲话,他讲述了缅中两国的传统友谊和执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所取得的成就,声称中缅两国人民是“胞波”(“胞波”是缅甸话,是对同胞生的兄弟姐妹的称呼),他说:“两千多年来,缅中关系一直是友好的,随着亲如兄弟的边境人民的了解、友谊和团结的加强,两国的友谊和互相尊重也将获得发展和巩固,两国在取得充分谅解的基础上建立起我们的友好大厦,携手、冷静、和平的解决各项问题,共同防止外来的阴谋破坏。此次大会为中缅友好奠下一块基石,让生活在边境地区的两国人民的友好获得显著的发展,两国在互相尊重和平等的原则上和睦共处。”周总理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和缅甸是亲密的邻邦,2000多公里的边界把两国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两国人民之间有着2000多年的传统友谊,好像亲人一样。举行这样的边民联欢大会,让中缅两国边民之间建立更加广泛和密切的直接接触,对于促进中缅两国人民的友好团结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只要我们两国政府和人民坚决信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彼此以诚相见,我们的相互信任和了解就会日益增进,我们之间一切问题就都可以逐步求得公平合理的解决。”</p><p>&nbsp;&nbsp;&nbsp; 两国总理的讲话,引起了两国各族人民长时间的鼓掌,100多个象脚鼓同时敲起,广场瞬间欢呼声经久不息,两国总理伸出友谊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脸上洋溢着和平的笑容。芒市边民联欢大会后,中缅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共同称赞中缅两国边民联欢大会“为缅中友好奠下了一块基石”。两国的这次联欢大会,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首次也是唯一一次以两国边民联欢为主旨、由两国总理亲自率团出席,而且还是在中国边境地区举行的大会,是中缅两国友谊大发展的里程碑,一夜间,让芒市这个不起眼的小城镇从此闻名于世。</p> <p>七</p><p>  在中缅边民联欢大会后,周总理与缅甸吴巴瑞总理为纪念中缅友好边民联欢大会,在下榻的芒市宾馆共同亲自种植了两棵象征中缅友好的缅桂花树,虽然几经风雨,历尽沧桑,今天仍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成为中缅友谊不断巩固发展最忠实的证人。中缅“胞波”悠悠情,芒市联欢树丰碑。为了缅怀为边民联欢大会成功举办面呕心沥血的周总理,芒市人民政府于1986年9月奠基,1988年2月在新建的民族文化宫内修建了具有浓郁傣族建筑风格的“周恩来总理纪念亭”,纪念亭影藏在一片翠绿的大竹篷中,亭内竖立着一方石碑,石碑正面是周总理侧身的汉白玉浮雕头像,石碑后面及左右两面分别用汉语、傣文、景颇文镌刻着周总理的此次芒市之行,镌刻了德宏各族儿女对他的深切思念。</p><p>&nbsp;&nbsp;&nbsp; 60多年过去了,中缅两国关系稳步发展,经受住了国际局势动荡的变化考验。中国政府和人民始终不渝地遵循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缅甸共同努力,在经济贸易、农业生产、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合作与发展,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宁静平和的幸福日子,始终保持着中缅边境的和平与稳定。今年,正值中国与缅甸建交70周年,1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主席对缅甸进行了国事访问,深化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造中缅命运共同体,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赋予更实、更深、更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中缅关系进入新时代,弘扬中缅传统‘胞波’情谊,续写千年胞波情谊的崭新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