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校园(钢笔画)

东瓯

<h3>  &nbsp;给母校画一组画,缘于不久前的一个偶然。2月15日,同事李君向我推荐了一篇《手绘校史》的美篇图文,系一位大学老师利用避疫居家的闲时,绘就十几幅母校速写画编辑而成。这篇别开生面的作品,瞬时触发了我深藏心底的一个情结。我决意也要试一试笔尖,用线条去再现自己母校的景观风物。&nbsp;</h3><h3> 1982年5月,温州市人民警察学校正式建立。时任温州市委秘书长的刘锡荣同志亲自率领筹备组成员,经多处考察最终选定瓯海县南白象镇(今瓯海区南白象街道)的头陀寺及周边土地,划拨给温州警校使用。学校于当年秋季就招收了首届学生,校区随即投用。2013年,温州警校告别了办学三十一载的原校区,迁往瓯海区郭溪街道。</h3><h3> 我在1983年考入温州警校念了两年书,2009年又回到母校,在这里工作了四年直至学校搬离。18岁作为学生在此开启职业生涯,到44岁回到这里主政,好似自己的从警之路走了一个圆满的闭环。这个闭环的始末,是我整整六年在母校旧校址上学习和工作,与这里的一砖一石、一花一木,都凝出了厚重的情感。</h3><h3> 画画是我儿时的爱好,虽不曾拜师求艺,却老爱东施效颦,不得要领。随着年岁增长,我越来越视这个爱好为畏途而渐行渐远,以致几近抛荒。倒是过了知命之年,内心又滋生出儿时那种学画的冲动。为方便计,就以平日工作不离手的钢笔为工具,偶尔有简单的题材就涂抹一番。</h3><h3> 为画好母校,我搜集了上百张老校区的照片,择其有代表性的建筑、场景、物件入画。特别是寻得若干建校初期的旧照片,尤为珍贵。于我而言,学画是个颇费脑力和手力的苦差。构图如何安排、线条如何组织、关系如何处理、细节如何刻划,都是一个个拦路虎。譬如,怎样表现高矮、粗细、密疏、远近的各种树木花草,一直是我难以驾驭的瓶颈。好在此次“吾意已决”,再沉的绊脚石也要费力去搬。近一个星期,每天都埋头画纸到子夜,之前以为自己无法用钢笔来表现的场景,这次竟都被我有所克服。看来,情感的力量有时会催发人的潜能!</h3><h3> 这次手绘母校,可以看作是自己重新学画的一个开端。虽然这二十余幅速写,良寡莠众,拙劣比比,然而,笔之所致,情之所钟,粗拙的线条背后,是一份纯粹的真挚。</h3> <h3>  图一:标语牌。从104国道拐往学校的小道,先入眼帘的就是这面标语牌。牌子上的文字更换了多次,最后定格在周恩来总理对公安工作的定位之上:“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右下角的“坚盾利剑”文化石,系参加初任培训的第337期民警培训班全体学员所赠。</h3> <h3>  图二:教学楼。这座建于1955年的俄式二层楼房,是温州警校的标志性建筑。原为俭勤中学的教学楼。划归温州警校的三十多年间,一楼先后安排过教师办公室、学员宿舍、图书馆、阅览室、会议室、廉政文化室、乒乓球台球室、健身房,二楼也先后安排过女生宿舍、计算机教室、心理训练中心。但二层的六个教室作为教学主要场所的功能一直没有变化。被警校维护使用25年之后,2010年11月,这座建筑以“温州警校教学楼”的名称被列为瓯海区文物保护单位。</h3> <h3>  图三:教学楼前的校名牌。每所学校都有一个长条竖状写着校名的牌子,刚建校的温州警校也不例外。牌子上“温州市人民警察学校”九个隶书黑色大字,是时任副校长黄锡良同志手书。校名牌子通常挂在学校大门口。可温州警校既没有围墙、也没有大门,这个牌子就悬挂在了教学楼一楼的入口处。学生们在摄影课后拍实训作业,都欢喜与牌子合个影,既交作业,又了心愿(上世纪八十年代,拍几张黑白照片也是一种奢求)。</h3> <h3>  图四:头陀寺山门。头陀寺也称密印寺,始建于公元948年,是浙南名刹,1981年被列为温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山门距教学楼约两百来米。警校刚建成时,大部分学生的宿舍和师生食堂就在寺院内,空荡荡的大雄宝殿成了学校开学典礼的会场和室内警体训练馆。寺院最里面一度还辟了一间能容纳百多人的大课教室。1990年,学校将头陀寺腾退归还给宗教机构。警校使用时的庙宇建筑是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重修的,本世纪初因樑柱腐蚀过度,原大殿已被拆除重建。</h3> <h3>  图五:头陀寺大雄宝殿一角。画中右侧的弧顶小门通向大殿一旁的藏经楼。当年83年级一区队的大部分男生宿舍就安排在藏经楼一层的四间厢房里,几位年轻老师的寝室在二楼。这扇门也成了他们每天出寺门去教学楼上课的必经之处。本图为1985年大雄宝殿的模样,现已拆除重建过。</h3> <p>  图六:大殿训练房。上世纪八十年代,头陀寺的大殿被当作礼堂和室内训练馆。开大会时,大家把椅子搬过来排列坐好即可,平时是军体课的课堂、课后的练功房。老师将废旧车轮内胎填充锯末沙子制成沙袋,悬挂在大殿,成了学生们在课余练习功夫的最爱。</p> <p>  图七:建校初期的一处学生宿舍。位于头陀寺最里退的五间厢房,恰好安排一个男生区队50名学生的宿舍。学生洗干净的衣服就挂晾于绑在过道砖柱间的绳线上。我所在的83级一区队学生在此住了一年。进入走廊尽头的圆形小门,是一个精巧的小道坦,三间房子依山而筑,师生俗称之为“老三间”,以前是寺庙方丈的居所,后辟为警校教师宿舍。</p> <p>  图八:老实训楼。落成于1984年的实训楼,是警校投资建筑的第一幢楼房。一楼为六个摄影实训暗房,二楼为教师办公室,三楼是可以容纳一百多人的大教室。当年我们就在一楼的暗室,实操配制显影定影液、冲洗胶卷、扩印照片、烘干裁剪,学会了黑白照片从拍摄到制作全过程。后来一楼也改造成教师办公室。2013年,头陀寺扩建入口门坊,该楼在警校迁出后被拆毁。图为1985年的实训楼及其周边环境。</p> <h3>  图九:警校运动场俯瞰。学校创办的头两年建了一大一小两个操场。大的如图,250米跑道,小的操场紧挨一旁,设了两个篮球场,当年总共才花费2万元。两操场之间耸立国旗旗杆。为了节省成本,建设操场所用的泥土都是组织学生从旁边的头陀山上挖运下来的。这个煤渣跑道的运动场连同边上的小操场,30余年为全市公安民警提供训练场所,可谓劳苦功高,性价比超爆!2010年以后学校给小操场铺上了塑胶。原本打算给大操场的跑道也铺上塑胶,最终因搬迁而未能如愿。</h3> <h3>  图十:1997年至1998年间建成投用的两幢学生宿舍楼。1990年头陀寺归还宗教单位后,学校一度停止高中专教学,所招中专生转由委托浙江警校代为培养。1997年温州警校本部恢复高中专全日制学历教育。这几幢学生宿舍楼就是为恢复学历教育而建的。</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图十一:1997年至1998年间建成的综合楼。这座三层建筑,一楼为师生食堂,二楼为报告厅,三楼为会议室、校领导宿舍。</h3> <h3>  图十二:射击训练靶场。在运动场旁的头陀山脚辟出一块U形山地,前面垒砌旧轮胎,建成简易实用的靶场,可以满足手枪射击的基础训练和应用训练。</h3> <h3>  图十三:1997年至1998年间建成的教职工宿舍楼。学校数十名教师和工勤人员的生活休息场所。</h3> <h3>  图十四:战术训练馆。位于运动场边上,既作为模拟实战环境的训练场馆,也是雨雪天气学生上警体课的地方。在此经受过64式手枪标识弹模拟对抗训练的学员,多年之后还对那次实战实训记忆犹新。</h3> <h3>  图十五:铸剑石。99届毕业生赠送给学校的文化石。“铸剑”两字为时任校党委书记王小勇同志手迹,后来就成为校报、校刊的报刊名。</h3> <p>  图十六:启航石和桂花树。2009年1月,第227期民警初任培训班的学员赠给学校的立石。“启航”两字是时任校长杨枝立同志所书。立石身后的桂花树,每年八九月满枝开颜、馥馥芳香,被大家视为珍木。</p> <h3>  图十七:警魂石。此石匾系98级四区队毕业生于2008年11月赠送给母校的,被安置于教学楼侧前方的花坛中。</h3> <h3>  图十八:手压水井。建校初期,全校师生的用水主要靠引入后山泉水解决。学校先后打了多口水井,以缓用水矛盾。直到2004年将学校用水管道接入温州水务集团自来水管网,才彻底解决了用水难题。这是学校在教学楼南侧打的一口较大的水井。</h3> <h3>  图十九:运动场一角。98级学生刚报到不久,和老师一起在运动场四周栽下的几十株一米来长的杉树苗,如今全都长成好几层楼高,挺拔参天。经过几代师生的手植和养护,整个校园满目碧绿,或枝叶掩映、或亭亭如盖、或芬芳争艳、或高耸天际,是蜂蝶鸟儿们的乐园。</h3> <h3>  图二十:校园主通道。这是行政区、教学一区与教学二区、生活区之间的通道,一边靠着头陀山,一边挨着运动场,百余米长。</h3> <h3>  图二十一:生活区篮球场。这个标准篮球场位于生活区、教学二区与运动场之间,是学生上警务技能课、练习队列的场地。每天一下课,就会被爱好篮球的师生们占据。</h3> <h3>  图二十二:金阳驾校办公房。为解决经费不足,1988年底,学校自筹资金成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站,后根据政策与警校逐步脱钩。2000年更名为金阳机动车驾驶员培训部(简称金阳驾校),现已整体划归安防学院。</h3> <p>图二十三:教学楼。盛夏,教学楼被拥围在万枝浓绿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