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巍山 之二 老手艺(3)

昺臻

<h3></h3><h3> </h3><h1> <b>切年糖,赵和民做了四十多年的老手艺</b></h1><h3></h3> <h3></h3><h3> 农家糖,是乡下农村最有年味的传统美食之一。从前,每到年底,家家户户忙着切年糖,是一道靓丽的节日风景。粟米、芝麻、花生、大豆、米胖……这些食材掺和在一起,再以糖油凝聚,压实切块,就成了大人小孩冬日里最喜爱的农家糖。节假日,客人来了,满满地放一盘上桌,客气,大方,又喜庆。 <br></h3><h3></h3> <h3>  家住巍山镇应村小区 152 号的赵和民,现年65岁了,他除了是一名耕地能手,还有一门切糖的好手艺。据应村人介绍,赵和民结婚成家前就会爆米花,走村串户上门切糖,在邻近村庄,颇有名气。他说,他爆米花,从5分钱一炮开始,到现在的5元一炮,已经干了四十多年了。现在为了方便客户,在家里自备了爆米花机、炒制机械、食材、土灶,每年腊月,厨房变成了切糖的小作坊。<br></h3> <h3></h3><h3>   要切出可口的农家糖,煎糖油是最难最关键的工序。糖油,是由麦芽糖、白糖(或是红糖)、猪油这三种材料一起混合熬制而成的,是“切糖”成型过程中的天然“粘合剂”,“切糖”成功与否,取决于糖油的老嫩。农家糖的酥脆程度是否适宜,全凭原料炒制和糖油好坏决定的。糖油的“老”和“嫩”对应的是糖油溶液的浓度高低。煎糖油过程中,随着慢火加热,糖油溶液中的水分会慢慢蒸发,如果蒸发过度,糖油就过“老”了,这样的糖油做成的“切糖”不容易成型,也就是说糖的形状都未必有之,更何况“切”了。赵师傅不断地用长柄勺子搅拌铁锅里“咕噜咕噜”’冒泡的糖油,凭经验目测老嫩。如果老了,就添点水;如果还嫩,就在灶肚里再生点火。<br></h3><h3></h3> <h3></h3><h3></h3><h3> 老嫩适宜的糖油煎好后,赵和民动作麻利地拿起一只小桶,按比例提取放在一边的炒制好的粟米、芝麻、花生等食材,然后,从铁锅中舀几勺热气腾腾的糖油,倒进小桶,用工具搅拌,和匀,使糖油与食材充分粘合,趁热倒在案板上模型,用棍棒压实成型。<br></h3><h3></h3><h3></h3> <h3>  由刚拌进糖油的食材成型的糖块还温热,触感是软趴趴。温度降低后,作为“粘合剂”的作用就快完成,糖油就会变硬。因此,要抓住成型的糖块软硬适中的时机,用刀把成型的糖块切成长条,再切成片状或小块。切糖这个过程,必须有娴熟的用刀技巧,并且能适应质感特殊的糖块。刀是特制的,本就比一般的刀要更重一些,刀背厚重,刀刃锋利。切糖时,速度过慢力道不均,糖会被切出缺口,影响美观,影响卖相;手指抓握糖块时的力度过猛,脆弱的糖块就会被抓坏。<br></h3> <h3>  吃“切糖”,尝年味。米胖糖、粟米糖、芝麻糖、苞谷糖、花生糖、瓜籽糖、小麦糖等等,精心制作,精心包装的农家糖,是家乡的特产。游子回乡,都想尝一口,带一点。而家乡的父老乡亲,无论待客,送礼,用农家糖传递的不仅仅是美味、年味,更是一种浓浓的人情、乡情。<br></h3> <h3> 原创:单江洪 王明华</h3><h3> 2020 01 09</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