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农历纪法不用数字,而是由1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排列组成。干支排序每60 一个周期,循环往复。其排序为:</div><div><br>01.甲子、02.乙丑、</div><div>03.丙寅、04.丁卯、</div><div>05.戊辰、06.己巳、</div><div>07.庚午、08.辛未、</div><div>09.壬申、10.癸酉、<br>11.甲戌、12.乙亥;</div><div>13.丙子、14.丁丑、</div><div>15.戊寅、16.己卯、</div><div>17.庚辰、18.辛巳、</div><div>19.壬午、20.癸未、<br>21.甲申、22.乙酉、</div><div>23.丙戌、24.丁亥;</div><div>25.戊子、26.己丑、</div><div>27.庚寅、28.辛卯、</div><div>29.壬辰、30.癸巳、<br>31.甲午、32.乙未、</div><div>33.丙申、34.丁酉、</div><div>35.戊戌、36.己亥;</div><div>37.庚子、38.辛丑、</div><div>39.壬寅、40.癸卯、<br>41.甲辰、42.乙巳、</div><div>43.丙午、44.丁未、</div><div>45.戊申、46.己酉、</div><div>47.庚戌、48.辛亥;</div><div>49.壬子、50.癸丑、<br>51.甲寅、52.乙卯、</div><div>53.丙辰、54.丁巳、</div><div>56.戊午、56.己未、</div><div>57.庚申、58.辛酉、</div><div>59.壬戌、60.癸亥。</div> 干支顺序可以通过天干、地支的顺序计算出来。<div><br>天干:</div><div>1.甲、2.乙、3.丙、4.丁、</div><div>5.戊、6.己、0.庚、8.辛、</div><div>9.壬、10.癸</div><div><br>地支:</div><div>1.子、2.丑、3.寅、4.卯、</div><div>5.辰、6.巳、7.午、8.未、</div><div>9.申、10.酉、11.戌、12.亥</div><div><br>干支 = 6×天干 - 5×地支,干支为0或负数时加60。</div><div><br>例如:</div><div>庚=7,子=1;</div><div>庚子 = 6×7 - 5×1 = 37。</div><div><br>又如:</div><div>辛=8,亥=12;</div><div>辛亥 = 6×8 - 5×12 = -12,加60为48。</div><div><br>再如:</div><div>癸=10,亥=12;</div><div>癸亥 = 6×10 - 5×12 = 0,加60得60。</div><div><br>类似地,可以求得不同干支之间相差多少。同样地,若结果为负值需要加上60。</div><div><br>例如:</div><div><br></div><div>庚子到辛亥之差= 6×(8-7) - 5×(12-1) = -49,加60为11。</div><div><br>反过来:辛亥到庚子之差= 6×(7-8) - 5×(1-12) = 49。<br></div> <b>干支纪年</b> 干支纪年 60 年一周期,俗称一个甲子。据史料记载,农历起始于《黄帝历》。农历已经经过了 78 个周期,从未间断。公历在春节之前的日期,仍然属于农历的上一年,其农历年份需要前移一年。例如,公元 2022年,是第 79 个周期的第 39年,即夏历4719(壬寅)年。春节(公元 2022年2月1日)之前的日期,仍为夏历4718(辛丑)年。<div><br>公元 4年是农历甲子年,最近的一个甲子年是1984年。可以据此为基准进行前推后演。然而,干支纪年 60 年一周期,需要借助其它信息才能确定具体年份。先将干支的序列数加3或者加1983,再借助辅助信息循环加减60得出所求具体年份。比如辛亥年,用上述求干支方法,辛亥序数为48,加1983得公元2031年。所以辛亥年也对应于1971年、1911年、1851年… …。</div><div><br>历年以1为基准,没有〇年。对于公元前年份,需要将结果再减1。如《太初历》元年为丁丑,用上述求干支方法,丁丑序数为(6×4-5×2)= 14,加3得公元17年。减60为负值,需再减1得公元前44年,所以也对应于前104年、前164年、前224年… …。借助史料应当是汉武帝年代,前104年。<br></div> <u>根据公元后年份推出年干支</u><div><u><br></u>方法一:</div><div><br></div><div>以1为基准。公元 4年是农历甲子年,故先将公历减3。结果除以10,余数即天干,余数为0时加10;结果除以12,余数即地支,余数为0时加12。</div><div><br>如上例公元 2020年,2020-3=2017。除以10余数是7,天干为庚;除以12余数是1,地支为子。故公元 2020年是庚子年。<br><br>又如公元 1983年,1983-3=1980。除以10余数是0,加10天干为癸;除以12余数是0,加12地支为亥。故公元1983年是癸亥年。</div><div><br>方法二:</div><div><br></div><div>以0为基准。公元 4年是农历甲子年,可将公历减4。结果除以10,余数加1即天干;结果除以12,余数加1得地支。如上两例:</div><div><br>公元 2020年,2020-4=2016。除以10余数是6,加1得7,天干为庚;除以12余数是0,加1得1,地支为子。故公元 2020年是庚子年。<br><br>公元 1983年,1983-4=1979。除以10余数是9,加1得10,天干为癸;除以12余数是11,加1得12,地支为亥。故公元1983年是癸亥年。<br></div> <u>根据公元前年份推出年干支</u><div><br>计算时的公元前年份为负值或零。由于历年没有〇年,前1年为0,前2年为-1,等等。使用上述方法同样可获得公元前年份的干支纪年。由于计算结果为零或负数,只是分别需加10或12,使负值或零变为正的序数。结果除以10,余数加10即天干;结果除以12,余数加12得地支。</div><div><br>例如:</div><div>公元前104年,-103-3=-106。除以10余数是-6,加10得4,天干为丁;除以12余数是-10,加12得2,地支为丑。故公元前104年是丁丑年,即《太初历》元年。<br><br>又如:</div><div>公元前2697年,-2696-3=-2699。除以10余数是-9,加10得1,天干为甲;除以12余数是-11,加12地支为子。故公元前2697年是甲子年,即《夏历》元年。<br></div> 【注】夏历建寅(即正月,为一年起始)。夏历元年的两个月前是子月(即冬月),是《黄帝历》的开始时间。原本黄帝历元旦是甲子年,但按照夏历推算则变成了癸亥年。夏正建寅月份改变,仅影响冬月和腊月的年干支,而月份、日期和时辰的干支均不受影响。 <b>干支纪月</b><br> 农历月是朔望周期,月朔日为每月的初一。然而,干支纪月一年只有12个月,分别由24节气的12个“中气”(节气排序中的偶数)确定。因此,月份名称与“地支”对应关系是固定的。月份干支不受历法建正改变影响。对于建寅历法,月份地支仍然起始于上一年的冬月。当年的月份则从寅月开始。分别是:<br><br><div>上一年:<div>子月(冬至)冬月、<br>丑月(大寒)腊月。</div><div><br>当年:<br>寅月(雨水)正月、<br>卯月(春分)二月、<br>辰月(谷雨)三月;<br>巳月(小满)四月、<br>午月(夏至)五月、<br>未月(大暑)六月;<br>申月(处暑)七月、<br>酉月(秋分)八月、<br>戌月(霜降)九月;<br>亥月(小雪)十月、<br>子月(冬至)冬月、<br>丑月(大寒)腊月。</div><div><br>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闰月干支与同名月份相同。因此说,农历干支纪月的实质,其实也是阳历纪法,只不过在农历闰月年,有一个月(加上闰月)特别长,其它月份则只有29天或30天。<br></div></div> 干支纪月每5年一个循环。所以,根据年干支的天干就可以确定月天干,进而确定每个月的干支。参见<a href="https://www.meipian.cn/2ll5x9cy?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干支历月柱</a>推算。<br> <b>干支纪日</b> 干支纪日与干支纪年类似, 60天一个周期,循环往复,永无间断。干支纪日最早可见于《春秋》鲁隐公三年经:“三年 春 王二月 己巳(公元前720年2月22日)日有食之”。<div><br>根据公元日期推算日干支比较容易。例如,公元 1949年10月1日,是夏历4646(己丑·牛)年八月初十(甲子日)。由此可以前推后演任何日期的干支。但是,仅根据农历的年月日而推算日干支则不容易,可从万年历查得。或者,需要有更多关于月份大小、是否闰月等准确信息(比如当时的历法规则)方能确定。参阅http://www.nongli.net/sxwnl/。<br></div> <u>根据公元年月日推出日干支</u><div><br>设Y为公历年份, D为某日期在当年的积累天数(积日D)。则该日期自公历元年元旦以来的总积累天数T(积日T)等于:</div><div><br>(Y-1) x 365 + D + L。</div><div><br>其中L是闰年天数。闰年天数可从如下表达式求出:</div><div><br>[(Y–1)/4]–[(Y–1)/100] + [(Y–1)/400]</div><div><br>上式中的[…]表示对其中的数值取整数。第一项是被4整除的闰年天数,第二项代表需要修正被100整除的闰年天数,第三项表示需要再修正被400整除的闰年天数。</div><div><br>干支序数以1为基准,二者直接相减再加1。在推算之后的日期时,所得天数之差为正数,取60的余数即获得干支序数,余数为零时加60。在推算之前的日期时,所得天数之差为负值,取60的余数,再加60即获得干支序数。</div><div><br>例如公元 1949年10月1日的总积累天数为:</div><div><br> T = 1948 x 365 + [1948 /4] – [1948 /100] + [1948 /400] + 274 = 711766天</div><div><br>由此可以求得公历元年元旦的干支。其积累天数只有1天,二者之差为 -711765,再加1为-711764。除以60余数为-44,加60得16,对应的日干支为己卯。据此,还可以得出公元前的最后一个甲子日为前1年12月17日,公元后的第一个甲子日为公元1年2月15日。<br></div> 【注】注意这是按照目前公历前推的结果。然而公历是在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开始实施的,之前一天使用儒略历:1582年10月10月4日星期四。因此,在与历史日期对照时,有可能采用的是儒略历日期,而且对儒略历早期的闰年变化并不进行修正(参见“儒略历”)。据此,儒略历公元1月1日的干支为丁丑,前1年12月19日和1年2月17日分别是甲子日。 对于推算1949年10月1日前后不远日期的日干支会更方便些,因为等式右边一些项可以合并或抵消。<div><br></div><div>例如,2022年2月1日春节,从1949年10月1日(含当日,故不必再另外加1)算起共26422天:</div><div>(2021-1949)x365 + [(2021-1949)/4](取整得18闰年)+ 124天(2021年10月至2022年2月1日)。</div><div>日干支经过了440个周期又22天,干支排序第22位是乙酉。因此,可以获得2022年2月1日春节是乙酉日。</div> <b>干支纪时</b> <div>干支纪时则与干支纪月类似,每天有12个时辰,与地支对应关系固定不变。比如人们常说“子午卯酉”,就是指夜半子时、中午午时、早上卯时和傍晚酉时。古时有午时三刻开刀问斩之说等。</div><div><br>与干支纪月类似,干支纪时每5天一个周期。因此,只要知道日干支的天干,就可以确定时辰的干支。参见<a href="https://www.meipian.cn/2ll5x9cy?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干支历时柱</a>推算。</div> 干支纪月和干支纪时在农历中不常用,但常见于婚丧嫁娶、求学问子、居家风水的吉凶宜忌,以及推算生辰八字等活动中。参见“干支历”。 参阅<a href="https://www.meipian.cn/2ll5x9cy?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干支历》</a><div>查阅<a href="https://www.meipian.cn/2ll5zaa4?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属相——动物生肖</a></div> <a href="https://www.meipian.cn/2ll5kkhb?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返回《中国农历简介》</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