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赣皖民居:重温建筑的方言”微视频作品

雨天

<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千古第一村----流坑</font></b></h1><h3><b> 作品概况:</b>流坑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东南乌江河畔,村子方圆3.61平方公里,始建于五代南唐时期,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流坑村不仅完整地保存了明代“七横一竖”八条街巷总体格局,而且保存了明、清建筑及遗址260处,总面积达70000平方米。1997年8月,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在考察流坑后,欣然为流坑题书——“千古第一村”。</h3><h3> <b>配音方言文字说明:</b>本视频配音为乐安县牛田镇方言,牛田镇位于乐安县西南部,距县城30公里。乐安方言属于赣语抚广片,牛田方言古透定母的今读情况甚为丰富,古透定母字今大多读为[t/th],常用字擦音化非常普遍。</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千古第一村----流坑</font></b></h1><h3> </h3><h3> 流坑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位于乐安县牛田镇东南乌江河畔。村子方圆3.61平方公里,四周青山拱挹,河湖环绕,绿树掩映。始建于五代南唐时期,一直为董氏单姓聚居的血缘村落,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h3><h3> 北宋至清初,村子文风鼎盛,仕宦辈出,曾出文、武状元各1人,进士34人,举人78人,入仕者200余人。明代中叶,显宦擢职之时或告老还乡之后,便致力于村落的规划和营建。时至今日,流坑村不仅完整地保存了明代“七横一竖”八条街巷总体格局,而且保存了明、清建筑及遗址260处,总面积达70000平方米。流坑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 状元楼:纪念南宋恩榜状元、参知政事董德元而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清代咸丰时期重修。为单进二层楼阁式结构。底层可通行人,上层可登临游览。檐下挂有宋代理学大师朱熹题匾“状元楼”,字体雄浑遒劲。</h3><h3> 理学名家宅:为明代南京工部侍郎董燧邸宅,万历年间建造。大门上方悬明代太子少保吏部尚书曾同亨赠匾“理学名家”。“理学名学”宅的布局、结构、装饰,体现了明代官宦建筑的气派、高贵、等级特征。</h3><h3> 尚义门宅:建于明代万历时期。宅内照壁上共有三幅砖雕壁画,以云日、山水、花木、灵禽、瑞兽等组合成丹凤朝阳、爵禄封侯、连升三级等图案,寓意深刻,反映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祝愿。三幅壁画用77块方砖拼成,精雕细刻,构图严谨,是明代建筑艺术珍品。</h3><h3> 大宾第建筑群: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由流坑村纳财捐得官衔的富商建造。面积2000平方米,以务德堂、务滋堂、务本堂、务修堂、务贵堂等五栋组成。室内木装修,精工细做,涂朱描金,各式雕刻形态逼真、栩栩如生。</h3><h3> 文馆:流坑村古代书院,建于明代晚期。此建筑前带庭院,西连藏书楼,主体为三进式砖木结构,是一座集读书、讲学、祀祖、敬贤、藏书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古建筑。</h3><h3> 流坑古村还拥有:小吹会、傩舞、元宵灯会、铜钱牌等丰富的传统文化,它们与有形文物相互依存、相互烘托,共同构成流坑古村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h3><h3><br></h3> <h3>  <b><font color="#167efb">北宋景佑元年(即公元1034年)朝迁举行科考,其中五名董姓族人董洙、董汀、董仪、董师道、董师德同中进士,一时震惊朝野,享誉全国,被誉为“五桂齐芳”。南宋文天祥在《谢恩表》中有"花耀贴金,一门而五董"之句,即典出于此。这五名董姓族人都来自同一个村庄——“千古第一村”流坑村。</font></b></h3><h3> 流坑村,又名流溪村、瑶石村,座落于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西南约38公里处,面积3.61平方公里,全村共1200余户、6000余人,为董氏单姓聚居的大村庄,现为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所辖。</h3><h3>流坑村始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937年-942年),迄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董氏尊西汉大儒董仲舒为始祖,又认唐代宰相董晋是他们的先祖。据流坑董氏族谱记载,董晋居河中虞乡(今山西西南部),唐末战乱时,其子孙南迁,先居皖南,后迁居于江西吉州庐陵县云盖乡的流坑定居,南宋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乐安建县,流坑村随同云盖乡划归乐安县管辖,直至今日。</h3><h3> “若见水流庚,依旧好流坑”这是在流坑村流传数百年的两句诗。流坑村地处赣江支流乌江河畔,周围群山起伏,宽阔秀美的乌江河从村东南至村东北再转西绕村而过,并与村中的龙湖相连,成为山环水绕之地。相传董氏开基祖董合最初由宜黄迁居乌江回转角处的白泥塘驻留建宅,垦荒植田。不久,因族内人丁繁衍渐盛,董氏又把乌江东岸三面环水的白茅洲开辟出来,阖家迁往耕居。后来,在堪舆大师杨筠松的指导下,董氏家族再将家业从白茅洲迁到乌江西岸一片名叫"中洲"的高地,即现在的流坑村所在地。此地因山环水绕,故名流坑。千百年来,流坑村如村旁的乌江水一样绵延不断,生生不息,成为远近闻名、彪炳历史的古村落。流坑村科举之盛、仕宦之众、爵位之崇、经商之富、建筑之全、艺术之美、家族之大、延续之久,在江西是独一无二的,在全国也是极为罕见,是中国古代封建宗法社会的缩影。1997年,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在考察流坑后,欣然为之题词“千古第一村”。</h3><h3> 被誉为“千古第一村”的流坑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古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而闻名遐迩。流坑村以一纵七横八大巷道作为主体布局,七条横巷均为东西走向,一条纵巷呈南北走向,整个村庄布局状若梳子形。</h3><h3> 流坑村明清古建筑众多,现有明清古建筑及遗址260余处,其中明代建筑、遗址19处,还有重要建筑组群18处、书屋等文化建筑14处、牌坊5座、宗祠48处、庙宇8处。另有古水井、风雨亭、码头、古桥、古墓葬、古塔遗址等32处。村中古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的楼房,高一层半,格局多为二进一天井或三进二天井,质朴而简洁,但建筑装饰十分讲究,集木、砖、石雕(刻)及彩画、墨绘于一体,工艺精湛。凤凰厅的雀(爵)鹿(禄)蜂(封)猴(侯)砖雕壁画、麒麟厅的"麒麟望日"雕塑、大宗祠遗址、状元楼、理学名家宅、文馆、五桂芳、大宾弟、古戏台、三官殿等明清古建筑堪称精品,令无数专家学者和游客赞叹不绝,留连忘返。还有村中数以百计的牌匾共计682方(处)。流坑村古建筑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代表了江西赣式民居的典型风格和特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人文科学价值及环境与建筑艺术价值。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览流坑后写道:“其处寰阓纵横,是为万家之市。” </h3><h3> 流坑村崇文重教,英才辈出,涌现出了众多达官显贵和名人志士。据统计,流坑村共有文武两状元,34名进士,78名举人,上至参知政事、刑部尚书,下至知县、教谕达100多人。如官至监察御史的董敦逸,恩科状元、参知政事董德元,科宦名贤曾丰,刑部郎中董燧,刑部尚书董裕,国子司业董琰等。除科举仕宦之外,流坑在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医学武术、经商贸易等方面均涌现出了许多优秀人才。</h3><h3> 历代流坑的名人志士还因各种原因,与外界众多官宦名流有过广泛的联系与交往,大大丰富和提升了流坑的人文内涵,并为流坑流下了许多的珍贵的牌匾、诗词、字画、楹联。仅有记载的就有200多人,他们之中,有杨筠松、王安石、曾巩、朱熹、陆九渊、文天祥、曾同亨、罗洪先、罗汝芳、谭纶、徐霞客等人。状元刘绎和罗洪先,兵部尚书谭纶还先后为董氏修谱作序并撰书。</h3><h3> 流坑村因所处地理位置和历史的原因,村民的观念和生产、生活习性分别受到庐陵文化和临川文化影响,可以说是二者的融合。流坑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厚重,丰富多彩:如祭祀、婚嫁、灯会、傩舞、游神、小吹会、打铜钱牌等。其中,流传至今,影响深远的主要有傩舞、何杨神祭游等民俗活动。每年正月,流坑村都要举行傩舞和游神活动。目前,傩舞和小吹会还分别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h3><h3> 历尽沧桑千百年,古村旧貌展新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古老的流坑村再一次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2001年6月,流坑村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0月,流坑村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流坑的保护与开发力度,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对古建和文物的维修与保护,加强古村道路、水电、消防、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古村环境。同时,在村外统一科学规划建设设施一流的流坑新村,将部分村民从古村迁出,并着力发展旅游产业,带动餐饮、住宿、土特产、服务、物流等第三产业发展。如今,流坑旅游产业正步入发展快车道,每逢节假日,络绎不绝的各地游客纷至踏来,这个千年古村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