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昌信||彩墨·大美九寨

爱姐•书画经纪

<h3>童昌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交流院特聘画师,四川九寨画院院长,四川天娇大熊猫画院院长,第一批巴蜀画派影响 力代表人物。从事油画,彩墨画艺术创作50余年,从事报社美术编辑工作30余年,作品以蜀乡彝、藏民族的风土人情入画,以蜀乡雄秀幽险风光落笔。</h3> <h3>由于童先生为人处事低调,虽然他的作品被很多国家级博物馆和机构以及国外藏家收藏,但他的作品却鲜为世人所知,当然也就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了。</h3> <h3>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是书画爱好者,我看画只看他美与不美,是否赏心悦目,有时候也会和作品对话,但有的时候并不知道每幅画背后的故事以及画家所表达的情和意。</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从“传统”的桎梏中走出来</b></h3> <h3>童先生的画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太美太美,在童先生的介绍下知道了作品的景、情和意,以及如何做到景情意交融和抒发对大自然的感情,总的来说,他倾注了对九寨山水的情意,因此,他能恰到好处的再现了九寨山水的神韵丽质,让读者在画面前产生了共鸣。</h3> <h3>他说,在中国画发展到今天,无论技法,使用的材料,审美情趣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笔墨随时代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应有所开拓与发展创新,不能固守于“长城”,老是去摹临古人、复制、克隆、抄袭古人,美其名为捍卫“传统”,抱着几个古人的审美情趣不放,在这样的桎梏中“创作”的作品与古人如出一辄,不是荒山隐士,就是“逸笔草草”,远离现代生活,宣泄自私无病呻呤的情绪。</h3> <h3>他的作品从大自然中来,令人耳目一新,没有那种似成相识之感,没有常说的那种像某某“大师”的笔墨,又有谁谁的影子,一看就是他的,他的率真与童趣。</h3> <h3>他的九寨彩墨山水,或宁静,或欢奔,既不脱离红尘,又有那么多原始洪荒的气息,画中之水,是画家心源之水,灵源之水,备生灵性,沐浴光明,洗涤尘心,大有“天地容我静,名利任他忙”,如问天籁的禅悟。</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法无定法,走自己的路</b></h3> <h3>童昌信先生从油画创作转为彩墨画的探索,大胆的打破了“传统”中的意象造形,而大胆的吸收了西画的造型语言,以形和色彩说话,搌弃了以线为主的传统方法,赋宣纸上的山水以体积感的块面造形,大胆重新彩渲染,以期达到更好表现对象的神韵。</h3> <h3>其实,中国画不只是“文人画”意象造形,唐人张彦远早就说过“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必全其骨气,骨气形似本于立意。”也就是说没有形,那来神,形以外的神是根本不存在的,没有形,神落何处。</h3> <h3>故童昌信先生在创作中则非常注意形的塑造,也就是画九寨,那就一定要是九寨的形,画峨眉,就是峨眉的形。他说不能照抄自然,但也不能离题万里。</h3> <h3>要塑造某山某地的自然景观,他真正做到了“搜尽奇峰打草稿”,他为表现九寨神韵,十数年来,年年不分春夏秋冬,进沟采风写生,在九寨沟的山山水水之间,他都留下了的身影,到目前为止,他是画家之中第一个走遍了九寨沟九个寨子的人,正如2004年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为其在沟口游客中为之举办个人画展时,局长章小平在致词中说的,“童昌信先生是读懂了九寨沟的人,是热爱九寨沟的人。”</h3> <h3>是的,不热爱九寨沟,不读懂九寨沟,怎么能画出让读者生情的九寨山水。</h3> <h3>他画画,除对对象反复实地写生外,在作画也是一丝不苟,他的山水,必先完成其一幅完整的水墨山水稿(也就是画油画时的素描稿),然后在水墨之上渲以重彩,正因为他对创作的一丝不苟的创作理念和手法,故而使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作品亮丽、明透、敦厚与扎实。</h3> <h3>读他的画,远可看气势,近可看充分的细节描绘,也就是远近都有看头,如果只是以那几根线条,几块留白,几个固有色,那肯定是不能把九寨之神韵丽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h3> <h3>读他的彩墨山水,无论是九寨山水或峨眉风光,一看就是九寨,就是峨眉,但又不是某一具体景点,其实,那以是画家在具体景点之基础上提高、概括,升华之后,画家心中的已超越了的具体景点。</h3> <h3>难怪2004年国庆节,画家在九寨沟口的画展期间,有游客进沟前参观画展进沟,出沟后开玩笑说“骗”了他,因他进沟后根本无法按画去找到实地的景点拍照。无论是西画、中国画,虽有自己表达方法,但归根结蒂是画家根据不同对象,把自己的感悟把自己情意留在纸上,布上而已。</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不断进取,让美永住人间</b></h3> <h3>童昌信先生常说:“知足常乐”是一种消极的心态,在艺术之路上没有“知足”两字,是应该不断进取,不断创新。他已古稀之年的人了,对艺术追求仍不减当年的执着,每年仍坚持到大自然中去写生,虽然他手中国内外的可画素材他一辈子都画不完,但他认为,过去的素材是死的,应不停到实地去采风,那才是活地素材,比如他年年都到九寨采风,年年有不同感受,年年有不同的新作问世。</h3> <h3>他的画风独特,大胆与时代接轨,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接轨,大胆的从几个古人的审美情趣中跳出来,墨彩并举,以彩抒情,推陈出新,诠释了当代彩墨画的风彩,把彩墨推向一个新的境界。</h3> <h3>近十余年来尤以对九寨风光和国宝大熊猫情有独钟,画风以写实为主,彩墨画把油画技巧融入其中,中西相融,彩墨并举,以彩抒情,推陈出新,诠释了当代彩墨画的风采,极具个性,把彩墨画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极具收藏性和观赏性。</h3> <h3>正如孔子所说:“生于今之世,而反古而其道,灾乃其身者也”。</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生生不息》</font></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童昌信大熊猫栖息地百米水墨长卷</font></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美无言,真水无香。</b></h1> <h3>一幅幅让人眼睛一亮的彩墨山水,一只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恍惚让你置身于神奇的大熊猫美丽世界!待人率直的童昌信老师行走万里、历经3000多个日日夜夜勾勒的百米大熊猫精典画卷:有景、有情、有意!</h3> <h3>《生生不息》童昌信大熊猫栖息地百米水墨长卷于2016巴蜀国际艺博会期间亮相成都,该长卷 2010年正式动笔,前后耗时7年,于2015年10月完成。卷长106米,高0.68米,163只大熊猫融入在山水之间,在巴蜀国际艺博会给大家带来了超级震撼的视觉体验。</h3> <h3>童昌信老师在收集素材时,沿着1869年法国传教士戴维神父发现第一只大熊猫并从那里走向世界的雅安宝兴县邓池沟开始,从夹金山,跷蹟邓池沟教堂,蜂桶寨到雅安碧峰峡,一直往东,经乐山桶椤沟、大佛、峨眉山、天台山、鸡冠山、都江堰、三江、卧龙、巴郎山、四姑娘山,最后到九寨沟。</h3> <h3>前后历时一年多,往返于夹金山和九寨沟之间,行程数千公里,画速写、拍照片,收集了大量素材,甘苦必尝。</h3> <h3>童昌信老师说:“完成卧龙大熊猫长卷后,让我对大熊猫有了更多了解和认识,大熊猫不仅仅是一般的憨态可掬,形象很美而得到人们的喜爱。大熊猫自古以来不仅以忠厚,憨态可掬,和平吉祥的形象示人,而更是在那憨态的背后隐藏着深广的奥秘,黑白二色的极简外表,反差极强的色彩,巧妙的黑白布局,就真真确确的成了‘滚动的太极图,太极图乃静止的大熊猫’。</h3> <h3>印证了中国传统哲学中阴阳二元对立统一的和谐机趣,蕴含的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妙理。它穿越八百万年的艰险与磨难,生命演汇的密码淡定蹒跚,恒古不变,阅尽沧海桑田,憨态依然,它给予了人类生存的启迪,隐喻人生哲理,青青白白,不屈不挠,坦诚相对,那和谐的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和谐社会,不就是我们共同的预期吗。”童昌信说。</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童昌信丨40米水墨长卷</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富顺•沱江行吟图》</font></b></h1> <h3>40米长卷《富顺•沱江行吟图》,自入境之狮子滩,至出境之长滩坝,二百里沱江,跃然纸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