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情声:两情若是久长时

泠风思语

<h3>文字原创:高 英 </h3><h3>书法原创:孙志锋</h3><h3></h3><h3><br></h3><h3>一</h3><h3><br></h3><h3>许多人有过刻骨铭心的初恋,却充满有情人未成眷属的遗憾。</h3><h3><br></h3><h3>貌似浪漫的异地恋和异地婚姻,常敌不过距离导致的隔阂感。</h3><h3><br></h3><h3>不被双方父母看好的自主婚姻,常会应验了家长的最初预言。</h3><h3><br></h3><h3>我的婚姻,比较另类。</h3><h3><br></h3><h3>我的婚姻,源自初恋,在十三岁时,与自己的老公成为初中同班同学而相识相恋。</h3><h3><br></h3><h3>我的婚姻,先是异地恋后是异地婚姻,更多时候夫妻两人过着聚少离多的生活。</h3><h3><br></h3><h3>我的婚姻,双方父母都不看好,在步入中年以后我才体会到家长的反对有道理。</h3><h3><br></h3><h3>我的婚姻之所以另类,是由于我这个人很另类。</h3><h3><br></h3><h3>四十岁前我一直生活在梦幻里,对于金钱的重要性毫不在意,仿佛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一般。因此,当年对于老公家有几口人以及家庭条件怎样还有价值取向如何,我都不曾关心过,这一点实在属于失策,但也傻得相当可爱。</h3><h3><br></h3><h3>有一次我教过的一个男生问我,这世界上有不要求车子房子票子的女孩么?我说当然有啊,关键是你遇得上遇不上,因为我当年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孩!</h3><h3><br></h3><h3>二</h3><h3><br></h3><h3>因为从小被父亲格外宠爱,我虽生在贫寒之家,但像公主一样长大,养成了偏爱自由的个性,长大后难免率性而为一意孤行。</h3><h3><br></h3><h3>当年,我并不在乎父母和亲戚的反对,而我娘家这边的人,出于爱护我的心理,只是提了意见,并没有给我施加压力,不像老公那边的家庭阻力比较大,尤其婆母长期反感我,直到近几年才勉强认可我是自家人。</h3><h3><br></h3><h3>人们常说的门当户对,除了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很重要的还有两个家庭的情感氛围和价值取向是否般配。</h3><h3><br></h3><h3>我和老公都出身于工农相结合的家庭,只是两个家庭走的是不同画风的路线,作为家长,两边的父母一眼就看出我和老公并不合适。</h3><h3><br></h3><h3>老公的父母,除了和我的父母一样具有勤劳朴实的风格之外,他们更为务实,看重实际生活的耕耘和收获。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老公弟兄俩也能踏实地生活着。</h3><h3><br></h3><h3>我家的父母,则是不够重视人生中物质层面的努力,即使在穷的时候也会听听戏看看电影,整些不切实际的家庭生活内容,以至于我们兄妹都成了小文青,在挣钱方面远远落伍于时代的发展。</h3><h3><br></h3><h3>一家务实,一家务虚,这么大的差异,我和老公当年看不懂,但父母们的火眼金睛可是很容易瞧出端倪。</h3><h3><br></h3><h3>三</h3><h3><br></h3><h3>人到中年,我才看清了当初的一切,不止一次对老公感慨,如果带着今天的思想回到当年,咱俩肯定做不成夫妻;如果有来生,我不会再嫁入你家,作为一个异端分子扰乱你们家的务实生活。</h3><h3><br></h3><h3>感概终归是感慨,现实中我和老公的婚姻依然在继续,应该能白头到老。</h3><h3><br></h3><h3>婆母虽然反对,但是毕竟很疼爱自己的大儿子,她曾经对当年还算窈窕淑女的我生气地说:“别人都说你长得跟画上的人一样,没有你,他得当和尚去!”或许是因为怕儿子当和尚去,所以她没有阻拦到底。</h3><h3><br></h3><h3>我们赶上了提倡晚婚的年代,那时结婚要求男满二十五周岁,女满二十三周岁,而我和老公同岁。一直等到1998年,我和老公才去领结婚证。</h3><h3><br></h3><h3>当年领结婚证必须带户口本,还要开具单位盖章的证明信。好在老公做了人民教师户口独立,倒也不用去偷家里的户口本。那时结婚证上的照片需要自备,我们俩去照相前还闹了个小别扭,以至于细看照片的话,还能看出我的眼睛不对劲。那次闹别扭是我的原因,不怪老公。</h3><h3><br></h3><h3>我们遵照过来人的经验,给民政局办理结婚业务的工作人员买了好糖好烟带着,结果赶上了反腐倡廉的整顿期,工作人员坚决不收任何礼物。我们只花了九块五毛钱就领证完毕,其中证书工本费八块钱,填表的工本费本来是五毛一张,因为老公很紧张,填错了两次信息,所以用了三张表。</h3><h3><br></h3><h3>去领结婚证的时候,我是激动加欢喜,老公却是紧张大于兴奋,深感婚姻责任带来的压力。由此可见,我们俩真的有所差异。</h3><h3><br></h3> <h3>四</h3><h3><br></h3><h3>拮据的我们舍不得花钱,并没有在县城吃顿饭庆贺一番,更没有再买任何东西,而是赶回到婆家去。进门前遇见一位邻居婶子,她高兴地告诉我说恁娘没生气,知道你们去领结婚证了还专门赶集买菜去。</h3><h3><br></h3><h3>在1998年5月13号,我和老公的口袋里装着红彤彤的两本小版结婚证进了婆家的门,那天中午只有一个菜,就是一大盆蒜苔炒肉。</h3><h3><br></h3><h3>婚后我和老公很快就开始了独立生活。我不喜欢被约束和被挑剔着过日子,多次想搬出去租房子住,哪怕整天吃咸菜喝白开水也愿意。可老公却死要面子怕人说自己不孝顺不说,他和他母亲的感情还很深很深,这一点我是在进入中年后才看明白。</h3><h3><br></h3><h3>我爱我的父母,但会为了所爱之人离开他们身边;老公爱他的父母,却不会为了所爱之人离开他们身边。在我看来,自己和父母的亲情之爱与自己和老公的夫妻之爱可以并存,互不矛盾;在老公看来,对父母的感情要超过夫妻之情,方显孝道是真,必要时可以牺牲爱人。</h3><h3><br></h3><h3>好在当时老公家已经盖起了二层楼房,因公爹和弟弟、弟媳在外地,日常家里就三口人,我们在楼上生活,婆母在楼下生活,并没造成真的母子分离。</h3><h3><br></h3><h3>转眼到了2001年的春天。本来厌烦世俗繁文缛节的我说好了不再办婚礼,但见公爹身体不好在外地老住院,全靠弟弟、弟媳在身边照顾,喜欢在老家种地的婆母抽空也去,我和老公却帮不上忙,就产生了更为虚幻的想法,要补办婚礼为家里添些喜气,此言一出,老公颇觉意外,公婆知道了也不满意。</h3><h3><br></h3><h3>老公最终让步于我,我们商议好除了到婚礼当天需要婆家人出席之外,什么都不用他们操心。在公布了举行婚礼的消息之后,同事和朋友大都提前送钱过来,我们就这样用自己的钱办了婚礼,连在老家风俗中新媳妇该收下的点烟钱我都如数交给了婆母,一分没要。</h3><h3><br></h3><h3>老公家的亲戚都对我挺好,无论老公的姥姥、舅舅、姨妈还是姑妈,在我们没有补办婚礼前,就把我视作亲人,这让我感动至今。后来大姑对我说,当初一听大侄说要补办婚礼,就明白了我的用意。原来,懂我的人还是有的!</h3><h3><br></h3><h3>五</h3><h3><br></h3><h3>自八十年代就病弱的公爹于2013年春天非典肆虐前离世。他没有看到孙辈,是因为我们青年一代不急于要孩子,以至于老家的人一度怀疑老孙家的俩儿媳妇没有生育能力。</h3><h3><br></h3><h3>在公爹去世的第二年,家里双喜临门。弟媳为婆母生了个大孙子,我则如愿通过自学考上了研究生,从此开启了与老公两地分居的夫妻生活。</h3><h3><br></h3><h3>本来,刚上初中的时候,我比老公学习还好,后来却因神经衰弱而厌学,以至于由学霸沦为学渣。老公却一路奋发,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中专生,毕业后端上了人民教师的铁饭碗,尽管工资少得可怜。</h3><h3><br></h3><h3>老公在中师毕业后继续进修学习。知道他在参加自学考试,我弱弱地问我也能参加不,他说能啊,自考没有入门门槛限制。就这样,没上过大学的我在20岁时开始参加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结婚前拿到了专科文凭,然后考本科。</h3><h3><br></h3><h3>婚后,我和老公一前一后考完了自考本科,期间我在二哥的建议下一直在用专科毕业证考研,屡败屡战地考了七年,曾以一分之差与南京大学的复试线失之交臂,最终成为了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004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h3><h3><br></h3><h3>老公曾陪我两次考研,除了英语不过关,他的专业课全都能过线,很不简单。因为自2005年以后,硕士就业的形势已经不容乐观,经济拮据的我们没敢让老公放弃铁饭碗,老公不再考研,依然在基层教育战线靠微薄的工资生活,直到这两年收入才算多点。</h3><h3><br></h3><h3>现在想来,当初实在缺乏魄力,假如老公真的考了出来,我们就自然能想办法生存下去。就这样,我们错失了夫妻一起在外生活的契机。自2008年起,我在省城工作,老公则一直“居有常,业无变”,在小镇上陪伴着习惯了农村生活方式的婆母度过日日年年。</h3><h3><br></h3><h3>六</h3><h3><br></h3><h3>两地分居,对于已经打下深厚的感情基础的我们来说,也不算难题。更何况,我们从小都是看着各自的父母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因此把两地分居视为婚姻的一种正常状态而心安理得。</h3><h3><br></h3><h3>只是,自从把女儿带到身边后,我就感觉到夫妻不在一起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弊端。所谓三点决定一个平面,三口之家在平日少了老公的支撑,的确有缺陷,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个遗憾。</h3><h3><br></h3><h3>我们只能尽力弥补这种缺憾,一直以来,他们父女俩的关系相当不错,女儿能够体会到父爱的温暖。</h3><h3><br></h3><h3>就我的个人成长经验而言,童年时父亲也在外地工作,然而父亲对我一生的影响最大,这说明一个父亲可以不在孩子眼前,但一定要在孩子心间。因此,两地分居的人也不必过于介意爸爸不在孩子身边的状况。事在人为嘛!</h3><h3><br></h3><h3>如果重视两边家人的感受,我和老公的婚姻也就是刚过及格线;如果抛开其他人的感受不提,我和老公的婚姻在百分制下可以打八十分,后来有了女儿算是加分项,我们的婚姻分值就提到了九十分。</h3><h3><br></h3><h3>女儿很可爱,她综合了两家人的优势,无论情商还是智商都高于我和我老公。由此,她也深得两边家人的喜爱,似乎证明着我和老公这桩婚姻的正确性。</h3> <h3>七</h3><h3><br></h3><h3>静下心来回首一番往事之后,我不由惊叹我和老公这样两个性情迥异的人能够把早恋结成婚姻,把众人很不看好的婚姻坚持下来,也算奇事一桩。</h3><h3><br></h3><h3>这桩婚事的坚持,不仅仅是源自于我们的无知和单纯。除了年少时的纯真恋情奠定的牢固基础之外,还在于我们具有相似的成长背景,尽管家庭氛围大相径庭,但我和老公拥有相近的做人原则和相通的价值观念。</h3><h3><br></h3><h3>例如,我和老公都不讲究吃穿,即使粗茶淡饭度日也无怨言;例如,我和老公都注重亲情,支持彼此尽孝能善待两边的亲戚;例如,我和老公都为人诚恳,不喜欢耍弄心机,等等。</h3><h3><br></h3><h3>因此,即使不把女儿这个加分项计算进来,我和老公的婚姻也会持续下去。仅靠孩子捆绑的婚姻,经不起更多的风风雨雨。</h3><h3><br></h3><h3>我对老公的包容,体现在从不望夫成龙上,体现在从不嫌弃他从事挣钱少的职业上,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只要温饱就足矣;老公对我的包容,体现在一直忍耐我的折腾和任性,一直能冷静面对以前我在家中最亲密的人面前才会有的坏脾气。</h3><h3><br></h3><h3>随着分居生活时间的变长,我和老公少了些从前异口同声的默契,多了些缺乏共振的生活频率,也会闹误会,也会有分歧,然而,最终,这都不是什么严重问题。</h3><h3><br></h3><h3>当然,我们真的不希望自己的女儿长大后和我们一样结成夫妻分居两地的婚姻,异地婚姻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并不值得提倡。更何况,今后人员可自由流动,人是活的,何必非要死守一地谋生计,在一棵树上吊死呢?</h3><h3><br></h3><h3>读研时有人曾经问过我,是否感觉到夫妻之间有了差距。我说不就是我多上点学么,在生活中我又不和老公讨论专业问题,夫妻的学历不用那么对等。</h3><h3><br></h3><h3>八</h3><h3><br></h3><h3>现在,这一观点我仍在运用。我从不因老公不理解我的专业问题而郁闷,老公也从不因我不懂得他的职场经历而生气。毕竟,我和老公性情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生活环境不同,这些不同客观存在着,没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也不必非要求同。</h3><h3><br></h3><h3>年轻的时候,老公对我总是赞赏有加,整天说我是优秀的人才应该走出去,哪怕走出去了不要他了也没关系。或许,我此后的努力,与他的鼓励也有关系。</h3><h3><br></h3><h3>我却后悔自己毫无望夫成龙的心理,老公本来是个人才,技术活一看就懂,日常说话富有哲理,一直喜欢书画篆刻,因为我对他不提要求,所以他一直不肯看重自己。这两年我才不停给他打气,让他在教学之余,积极练习书法,争取老了成个书法家。</h3><h3><br></h3><h3>老公是那种记不住我生日和结婚纪念日的人,貌似多情却不解风情,曾经在一个情人节我们三口团聚,他非常难得地买礼物去,结果兴冲冲地送给了我和女儿一桶爆米花。我和女儿边吃边乐,十分理解地说无论爆米花还是玫瑰花,反正都是花。</h3><h3><br></h3><h3>与这样的老公携手一生,最浪漫的事只能是和他一起慢慢变老,仅此而已。</h3><h3><br></h3><h3>我常常想,除了原有的感情基础和相近的一些价值观之外,我一直愿意被困在这个围城里,还因为在我最美好的青春岁月中心里只有老公一个人。在感情方面,一个人投入的感情越深,越会在闹分手时不忍心。</h3><h3><br></h3><h3>还有,我是念旧的人,把老公的好都记在了心里。就他温顺的个性而言,当年能冲破家庭阻力娶了我实在难能可贵,更何况他能长期忍让总让他觉得莫名其妙的我,无论我生病时还是生完孩子之后,他都不嫌脏不怕累地照顾我,从来没有大男子主义。</h3><h3><br></h3><h3>恋爱的时候,老公送了我定价为四块钱的一本繁体《宋词选》,现在我们的女儿已经开始诵读上面的词句。这本书已经变得陈旧,老公没有写赠言,是我自己写上了得到这本书的年月,那是一九九一年七月,当时老公还在上中专。</h3><h3><br></h3><h3>我还摘抄了著名的词句写在了扉页上面,那就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十八岁的我如此喜欢秦观的《鹊桥仙》,怎会想到这首词成为了我们后来婚姻生活的真实写照?!</h3><h3><br></h3><h3>人到中年,我只希望和老公都能保重身体,维系着和睦的婚姻生活,等老了可以一起游山玩水去。</h3><h3><br></h3><h3>我甚至不再要求老公懂我,正如不要求他为我提供荣华富贵的生活,因为我拥有一个足够丰盈的心灵世界可以自得其乐。</h3><h3><br></h3><h3>(写于2018.01.21)</h3><h3><br></h3><div><br></div> <h3>声明:本作品系作者原创,转载必须带有原创作者“高英”的名称,否则将被视为侵权行为。</h3>